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木作基礎篇

古建木作基礎篇

日期:2016/12/15 0:42:2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古建築的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柱高與面闊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築,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間面闊與柱高的比例為10:8。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築,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

  另一種說法是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變通的,是活的,沒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收分:

  中國古代的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略粗,頂部略細,這種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穩定又輕巧。小式建築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柱高為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徑為27厘米,柱頭收分後直徑為24厘米)。

  大式建築柱子的收分規定為1/1000。

  3、側角:

  為了加強建築的整體穩定性,古建築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內側傾斜,這種作法稱為“側腳”或“掰升”。清代建築柱子的側腳尺寸與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腳中線按原設計尺寸向外側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並將移出後的位置作為柱子下腳的中軸線,而柱頭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動,這樣就出現了柱根、柱頭兩個平面位置)

  柱子側腳是在原設計尺寸的基礎上將柱根向外側移動。

  3、榫卯:

  榫卯連接是中國古建木結構的一大特點,中華匠人在對木、石等器具的架構中運用了榫卯。榫卯的種類很多,應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

  (1)、固定垂直構件的管腳榫、套頂榫;

  (2)、垂直構件與水平構件連接的饅頭榫、燕尾榫、箍頭榫、透榫、半透榫、大進小出榫;

  (3)、水平構件相交時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

  (4)、水平與傾斜構件重疊做穩固作用的:栽銷榫、穿銷榫;

  (5)、水平與傾斜構件半疊時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壓掌榫;

  (6)、門扇用:銀錠扣、穿帶、抄手帶、裁口、龍鳳榫;

  (7)、斜交支撐構件的搭掌榫;

  ……

  榫卯的應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過程中逐步優化發展起來的,今天的梁架結構更是千年的優化中脫穎而出的,榫卯的優點是拉結、穩固、防震抗震。

  缺點(相對與現建):某些榫卯形式傷及木理,消弱了構件的良好應變和應力,因此木材的選料要精致,這點在封建統治下的官式建築中尤為重要。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沒有那麼的約束力了。這就是仿建的缺失吧!

  4、上出:

  無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築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其中2份為檐椽出頭,一份為飛椽出頭。

  5、步架、舉架:

  相鄰兩檩中到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

  舉架為兩檩中到中的垂直距離除以相應的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

  一般小式五檩房:檐步五舉,脊步七舉。(舉高:一般為相鄰兩檩的底面(平水)之間垂直距離來計算)

  舉架是中國建築帶坡屋頂的房屋用之屋頂坡度的定法是有一定制度的。相鄰兩桁檩中至中協垂直距離稱為舉的高度。舉的高度與步架的長度之比即為舉架(即屋面坡度)。工程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舉等名稱,是指舉架高與步架長度之比為十分之五、六、六五、七五、九等的意思。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為一常數,整個屋面輪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直線,而古建工程的舉架,在每個步架內均不相同。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使整個屋面輪廊形成一下緩,上急的曲線。舉架的緩急以房屋進深的大小和檩數多少而定。一般檐步為五舉(即五舉拿頭)。飛檐為三五舉。以上各步,如為五檩則脊步為六五、七舉,如為七檩則金步六五舉、脊步八舉。如為九檩則下金為六五舉,上金步為七五舉,脊步為九舉。如為十一檩則下金為六舉,中金為六五舉,上金為七五舉,脊步為九舉。或由設計人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但必須隔舉)。最上一舉有時在九舉之上還加一平水。平水高度即各桁檩下的墊板高度,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為四斗口、無斗拱者按檩徑或檩徑的十分之八,如建築物較高舉架太小或檩數少,在建築物近處不易看見屋脊,也可將平水加大。

  6、上檐出:

  檐頭挑出由飛椽前端至檐柱中的水平距離稱上檐出。大式帶斗拱上檐出由挑檐桁中至飛椽前端為21斗口,再加斗拱拽架即為總平出。無斗拱小式大木的上檐出按柱高的十分之三定。其檐椽出挑為上檐出的三分之二、飛椽為三分之一,如重檐大式的上檐出為在下檐出的尺寸上再加兩斗口為“吐水(出水)”。

  7、梁:

  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傳下的屋頂的重量,再向下傳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後檐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與檐柱之間,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頭梁,小式中叫插金柁,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並在金柱與檐柱之間起聯結作用。廊深加大時,挑尖梁上還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檩,組成一組梁架,下梁叫雙步梁,上梁叫單步梁。雙步梁除起聯結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載。

  挑尖梁和抱頭梁的下邊,還有一條較小的只起聯結作用的梁,與挑尖梁及抱頭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隨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間的叫做斜穿插枋。

  主要的梁架兩端放在前後檐柱上,若帶有廊子就放在前後金柱上。梁的長短及架梁隨著進深定。幾架梁即幾步架在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兩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長的梁稱為大柁,較短的一根稱二柁,最短一根稱三柁。大式做法則按梁架所負桁或檩子的總數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稱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每層梁的兩端均做出桁檩椀以承托桁或檩。另外還有四架梁、六架梁,這種雙數的梁架多沒有屋脊,脊部而多用過隴,做成園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寶脊。卷棚式頂部的梁叫月梁(即頂梁)月梁上的瓜柱為荷葉墩瓜柱。

  8、桁檩、枋、墊板、角梁的構造權衡尺度:

  桁檩放在各梁頭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檐頭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邊挑檐枋上的桁叫挑檐桁。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為檐檩,沒有挑檐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檩)、在金柱(老檐)或重檐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檩,在脊桁(檩)與老檐金桁或正心桁之間的都是金桁(檩),若有多數的金桁(檩)則以上、中、下別之。

  在每條桁(檩)下,與桁(檩)平行的,有墊板或枋。正心桁與挑檐桁下有正心枋、挑檐枋、金桁檩下有金墊板和金枋。金枋是左右兩架梁頭下瓜柱間的聯系材、其上皮與瓜柱上皮平。在桁檩下、枋子上的空當就是墊板,即所謂平水,就是梁頭下皮至桁檩下皮之高度。脊桁檩下有脊墊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間的聯系材。

  一、墊板:長按桁檩長,高按平水高,厚按高的1/3。

  二、挑檐桁:長按面闊一頭加榫。如作搭角外加一桁徑再加拽架若干為長。徑3個斗口。“徑”是上金盤至下桁 底為徑,在放八卦線時必須注意加徑。

  三、正心桁:長同挑檐桁。徑為四個半斗口。徑的尺寸要求同上。

  四、金(檩)脊桁:長按面闊。如有推山,外加出稍。徑按檐柱徑或按柱徑的十一分之十,徑同上要求。

  五、扶脊木:長、徑同脊桁檩。

  六、脊樁:是用在脊上,安裝正吻、正脊筒用。每一件脊筒用一根脊樁。長按扶脊木徑一徑、脊桁檩徑的1/4,再加正脊高8/10定長、寬按脊桁檩的1/3,厚按寬的2/3。

  注:正脊筒高按檐柱高的2/10。

  七、老角梁:長按檐步架,並加平出檐的2/3再加沖即二椽徑,後加一個半檩徑,如有斗拱再加拽架,用1.414加斜,再用一一二加斜定長。高按三椽徑或四個半斗口,厚二椽徑或三個斗口。

  八、仔角梁:重疊在老角梁上的梁為仔角梁,長按老角梁長,前加(平出檐的1/3,再加沖一椽徑用一O六加斜,再用1.414加斜)再加套獸榫定長,高厚同老角梁。

  九、由戗:長按金步架計算,按步架用1.414加斜再加舉架高加斜定長,高厚同角梁。

  注:舉架高加斜按舉架加斜法計算。

  9、椽望及其他權衡尺度:

  椽子有圓的方的兩種,安放再桁檩與桁檩之間,方向與桁檩成正角。以承受屋頂的望板、泥灰背和瓦面。安在最上一排與脊檩扶脊木相交的叫腦椽,如卷棚式頂部是雙脊桁檩時稱為羅鍋椽或頂椽。在各金桁檩上的椽子都稱花架椽。因步架有九架、七架而步架有上、中、下金之分,椽子亦因地位而稱下、中、上花架椽之別,最下一步(即檐頭)的椽子稱為檐椽,該椽一端放在金桁檩上(如重檐下層檐椽放在承椽枋上)一端伸出檐桁檩以外,檐椽的外上端,多有一排飛頭。檐桁以外挑出的檐椽和飛頭稱為平出。

  在檐桁檩上與桁檩平行,緊放在桁檩上面(即金盤)設有椽椀,椽椀是一塊木板按著椽子排列的疏密、在上面做成一排圓洞,使椽子穿過,以免左右移動。在帶廊子的金檩上做闖中板,在脊桁檩上用一斷面成六角形的扶脊木,扶脊木前後向下兩斜面上也做成一排圓洞(即椽窩)以承受腦椽用。檐椽的下端即檐椽頭的上面用小連檐將各椽頭連住。從小連檐往裡釘望板,順著檐椽的位置彈上墨線為飛頭椽線,釘飛檐椽位,(即飛頭)。在飛檐椽上面釘上大連檐。在每兩根飛椽之間,並在小連檐上用一塊小木板把飛椽空當封住,叫做閘當板,如果小連檐與閘當板連做時,而叫裡口木,在大連檐上釘瓦口。

  10、補其他尺寸:

  翼角:建築物四個轉角處的檐頭翹起部位稱為翼角,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檐椽、翼角翹飛椽等構件組成。

  檐椽:長按檐步架2/3平出檐,按五舉一一二加斜,再加半椽徑即長,徑按檩徑的1/3或一個半斗口。

  飛椽(即飛頭):長按檐平出的1/3為飛頭頭部,按三五舉一零六加斜,再加三尾(尾按頭部尺寸,一頭為一尾)即長,方按椽徑或椽徑的十分之九五。

  踏腳木:用在歇山的山面檐椽上,踏著檐椽的上面。長按前後金桁中至中,加三個檩徑即長。高為檩徑一份,厚為高的8/10。

  草架柱:安在踏腳木上面承托山花板及博縫板。長按踏腳木上皮至檩中為長。高厚按踏腳木高厚各一半。

  穿梁:安在草架柱上。長按前坡與後坡步架的檩與檩中,外加兩檩徑為長,高厚同草架柱。

  棋枋板:高按棋枋上皮至承椽枋下皮。寬按面闊,厚按高的1/10。

  承椽枋:長按面闊、高按斜椽徑三點三徑,厚按高的8/10。(又法:高按金柱徑,厚按高的8/l0。)

  圍脊板:高按承椽枋上皮至大額枋下皮,寬按面闊,厚按高的1/l0。(又法:高按琉璃瓦件定高(七樣瓦件高一尺,每大一樣即加高四寸)。寬按建築物周長計。厚按高的1/10。)

  連檐:大連檐、長按通面闊。高厚同椽徑,為了看檐頭雄偉,可將大連檐加高(按高的1/10)。

  小連檐:長按大連檐,高按望板厚的1.2倍為高,寬按一椽徑。

  瓦口:長同大連檐、高按下件定高,寬按高的3/10。

  闖中板:長按面闊、高按椽徑斜面,厚按高的1/10。

  椽椀:長按面闊,高按椽徑一份半,厚按高的2/10。

  博縫板:長按椽長,外加榫即長。寬按檩徑二份,厚按椽徑一份或一斗口。

  11、舉架加斜法:

  二五舉一○;三舉一○四:三五舉一○六;四舉一○八;四五舉一一;五舉一一二;五五舉一一四;六舉一一七;六五舉一一九;七舉一二二;七五舉一二五;八舉一二八;八五舉一三一;九舉一三五;九五舉一三八;十舉一四一。

  12、大木結構的四種基本形式:庑殿、硬山、懸山、歇山

  (1)庑殿:庑殿是屋頂前後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建築物,它共有五脊。因為面闊長於進深,所以前後兩坡相交而成一條正脊,左右兩山坡同前後坡相交而成四條垂脊;故庑殿又可稱為五脊殿、四阿坡。庑殿的構架,其正身梁架和桁檩枋與一般梁架構造相同,在左右兩坡上與前後坡各金桁檩的相應部位設有兩山金桁檩,以承托兩山的椽子。這兩山桁檩與前後坡相應各步架的桁檩,在四條垂脊分位下,做成搭角榫成正角相交。在兩山各層桁檩處,在前後坡每層金桁檩中線的垂直面內,在其下面並與之平行的設有各層順扒梁。順扒梁分為上中下層,每層都是一頭放在山面桁檩上,一頭放在正身梁架上,在順扒梁上,承托山面徑桁檩與前後坡金桁檩相交點的柁墩稱交金墩,如為瓜柱則稱交金瓜柱,各層桁檩搭角相交處是放由戗的位置,由戗是從角梁後尾做刻半榫相交,繼續往上如不推山則相交在脊瓜柱上,由戗是四垂脊的骨架。但為了使垂脊在立面投影上形成曲線,一般在庑殿頂上多采用推山法,推山的做法是除檐步架為方角不推外,自金步架至脊步架按進探步架每步尺寸遞減一成。如七檩屋架每山面為三個步架(即檐步架、金步、脊步)各步按四尺一步架、除第一步(檐步架)是方角不推山外,從第二步(金步)開始推,第二步按檐步尺寸(四尺)減1/10推四寸的山;,第二步架淨尺寸為三尺六寸,第三步按第二步推的尺寸三尺六寸的1/10推山,第三步(脊步架)淨尺寸為三尺二寸四分,即七檩推山應向外推的總尺寸為一尺一寸六分,山面經過推山通步架(即三個步架和)共淨尺為十尺零八寸四分。如九檩、山面坡是四步架,各步架為四尺;第一步不推山外,第二步架推四尺的1/10(四寸)淨三尺六寸;第三鄉按第二步架的三尺六寸推1/10,淨三尺二寸四分;第四步架按第三步架三尺二寸四分推1/10,淨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即脊步架(太平梁位置)為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即九檩推山向外推出的總尺寸為二尺二寸四分四厘,即太平梁位置采用推山法以後,金脊檩桁檩都相應加長,使脊桁檩懸出脊瓜柱以搭在雷公柱上,因此須加太平梁。太平梁長是前後坡兩脊步架位放在前後坡金桁檩上,再在太平梁上加作雷公柱以支承脊檩

  (2)硬山:硬山只有前後兩坡,左右兩盡端是磚砌山牆,山牆內部有前後檐柱,金柱正中有山柱,山柱上端托脊檩,在縫裡的大柁同水平高的位置,有插柁由檐柱直插到山柱上,構成梁架,稱為排山柁架,排山各梁架有單步梁、雙步梁乃至三步梁,其構造方法與單步梁,雙步梁相同。

  13.1大木的制作:

  一、斬砍:古建工程均為木結構,所有的木構件的用料都較大,一般的用料要比設計實用尺寸都要加大(約大5—6厘米)稱為荒料。為了安全起見制作時一般說不用鋸鋸開。而多用奔斧砍荒,必經過奔斧砍鑿這道工序。從砍鑿的聲響中即可發現木材的疵病(如新料髓心腐朽,以及采伐時出現的摔傷,從表面都不易看出)。這就是對木料的審驗的主要一種方法。

  二、打截法:任何一件大木,必須先打截,也就是根據丈桿的尺寸在兩端留出榫,劃出實用線將兩端鋸齊,才能進行放線,劃線和砍刨等工序。

  三、大木劃線的標記:每一件大木上的劃線,彈線截線等線是比較多的。為了避免把線認錯,各種線都有一定的標記來代表,說明此線的用處,常用的線有以下幾種:

  (一)中線:中線在大木上是主要的線,所有的一切大木都離不開中線。在中線上寫一個“中”字或中字符號代表中線。

  (二)升線:(即側腳線)在升線上劃四個橫線代表它是升線。

  (三)截線:就是去長短的線,在線上劃三個斜線代表截線。

  (四)用用的線:就是這條線是正確的線,在線上劃上一個叉子,代表這條線正確的線。

  (五)不用的線或是錯線:就在線上劃一個圓圈,代表這條線是不要的線。

  14、柱類的制作

  檐柱:

  (1)、打截料:首先選料,看直順和園徑大小,但要以寸木不可倒立的要求來確定柱子的上下頭,根據丈桿的尺寸(包括上下榫)並適當留出荒料。進行“打截料”。所謂“打截料”就是把毛料兩端鋸齊平整,以便劃線。

  (2)、劃線:劃線的次序及作法如下:首先看根部立木不可倒立,哪頭作上,哪頭作下,根據打截好的園木,用墊木墊穩。

  接著園毛料的直徑尺寸分出中點。放十字中線。先按點出的中點吊垂直線,在垂直中線分中再用彎尺劃出十字中線。園木兩端同樣作法。但在放線時柱上頭(柱頭)放出柳(收分)線。

  (3)、放八卦線:凡是園柱體在現場操作均用放八卦線。八卦線有“四一四”分八方,和“四方套四方十字坐中央”等做法。一般比較簡單的都用“四一四”分八方法來放線較快。在放線時,根據十字中線,如柱徑一尺(指柱腳,即柱根徑)。那就在中線兩邊各分零點二零七寸。並把各點連成八角,即為八卦線。

  注:實用直徑尺寸乘以四一四系數等於八方的一方尺寸。

  (4)、砍八卦線:根據兩端放出的八卦線。順著彈出直線,先砍出一面,糙刨刨出光面來,再彈上另一面再砍刨。直至把八面砍刨完。再在每面平分為四份。靠角邊上一份,與另角邊上的一份,連接彈上線為十六辮線(俗說砍十六方線)。十六方砍完,改為三十二方,直到基本砍園為止。

  (5)、柳(收分):柱子有柳(收分)就是柱子上小、下大,柳的尺寸按柱高的百分之一,即柱高一丈收分一寸。在放八卦線時,柱腳是根據設計尺寸,而柱頭根據收分比例尺寸放出八卦線。

  (6)、中線和升線:這兩種線是在園柱徑刨光以後進行。根據端點十字中線,彈出“中”線,同時標記該柱子的位置及方向。一般說,在柱子裡面即向室內標記,將標記號寫在柱子下端。按著柱子的方向彈出升線(即側腳線)。側腳線尺寸,按柱高的百分之一,即柱高一丈側腳一寸。彈線時要注意,柱頭上部對准中線,柱腳下部按記算出的側腳線尺寸(側腳線向裡返)彈一順線,這條線就是“升”線。

  角柱“升”線:角柱按前後檐來說,它應往裡,側面按山面來說它也應往裡側,它是兩面都有“升”線。所以角柱的四面都彈側腳線,彈線法同前。

  (7)、榫眼劃線:柱子本身的榫眼都按柱中線來劃,決不能按升線劃。因為枋子等都隨柱子側腳往裡側。所有的榫眼位置都按丈桿的尺寸進行劃線。

  柱脖和柱腳:柱脖和柱腳劃線都按升線劃,因它隨柱子側腳有傾斜。柱腳在四面劃出撬眼,以備安裝時撥正之用。劃線時必須按丈桿,將丈桿放在柱子上,將各榫、眼、長短尺寸用劃簽點好(劃簽最好為竹子制作的),用彎尺比著中線劃齊交圈。(如大式)做法,就不在柱頭上做饅頭榫。(因為它有平板枋,而是用木銷相交)。

  (8)、榫眼規格:柱子的饅頭榫和柱腳的管腳榫,尺寸為柱徑的十分之三見方(一般為兩寸,6-8厘米)長同方。枋子榫一般都用銀錠榫(燕尾榫)。如大式額枋榫,有兩種作法,一種是銀錠榫,一種是帶有袖的銀錠榫,榫高按枋子高,寬等於柱徑的3/10,長為柱徑的1/4。帶袖肩的榫,高同枋子,寬為柱徑的3/10,長為柱徑的1/4(包括袖肩在內),袖肩是方形長為柱徑的1/8。注:以上所說的榫眼尺寸,都按榫眼所在柱子位置的柱徑

  尺寸計算。

  插金枋及穿插枋榫,均為大進小出的作法。榫高同枋子高,寬(厚)按柱徑的1/3,長一個半柱徑。柱子的看面(即前面)出半榫,露出柱外部榫長等於半柱徑。

  15、梁的制作

  如上所述:梁有九架、七架、五架、三架梁、雙步梁、單步梁等。

  a、七架梁:(小式作法):做梁和做柱子一樣,先用丈桿打截料;在梁的兩端頭劃迎頭立線(即直垂線)根據立 線,找出底皮線和兩肋線。即梁的底皮線和梁的寬窄線;由底皮線往上返8/10檩徑(或一個檩徑)為“平水線”,這條線就是檩的底皮線。從這條平水線再往上返半個檩徑劃一線,即“抬頭線”這條線與檩中線平。也就是梁頭的上皮線。所以梁頭高為一點三檩徑(或一個半檩徑),再從抬頭線往上加零點二檩徑劃一線為“熊背線”。這就是七架梁實用高的尺寸,合一個半徑高(或一點七徑)。但熊背可根據材料加高。

  劃兩肋線即梁寬窄線,梁頭寬窄按柱徑加一為梁寬,如柱柱徑一尺梁寬應為一尺一寸,按梁的垂直中線兩邊均分,劃出兩肋線,即寬窄線。根據兩端的底皮線,在梁的兩側面(梁身)彈出直順線,進行刨光,但要求刨到齊線止。根據兩端的立線,彈出兩側的平水線,底面中線和熊背面(上面)的中線,按著丈桿劃出檐中線(即檩中)和步架中線。在柁底的檐檩中線劃出“海眼”一般為二點五寸見方,深二寸即可。為了安裝時不架馬,將海眼四周硬楞作倒楞。梁的底楞作圓饅楞,按梁面的1/10彈出圓楞線(同額元饅楞)進行操作,鑿眼,刨光。再將水平線、抬頭線及各步架的中線劃好。

  根據檐檩中線用檩椀子樣板即“叉子樣板”,在水平線上皮劃出檩椀子。檩椀子尺寸為半個檩徑。

  作法:將樣板的直邊對齊檐檩中線,上邊對齊抬頭線,樣

  板檩底對齊平水線,進行劃“檩椀”弧線。再翻過來同樣劃另一半弧線,形成半個檩徑圓(即成為檩椀)。再把檩徑線過到梁頭上面來,劃鼻子線,俗稱“大鼻子”,鼻子寬等於梁的二分之一,在做完檩椀子的同時,將墊板口子作出。口子深為一寸,寬同墊板。

  梁底和梁兩肋都已完成,將梁擺正,熊背朝上,在步架的中線劃出瓜柱眼(海眼)也就是瓜柱的管腳榫眼。長按瓜柱徑,寬按瓜柱的1.5/10進行鑿眼。最後用鋸盤柁頭(即鋸柁頭),將兩頭留的荒料鋸掉,並把原迎頭的各線從新劃好備安裝時用。要將柁頭一鋸鋸齊。

  注:“一盤柁頭,二鋸檩,三鋸柱子立的穩”

  一盤柁頭就是一鋸將柁頭的荒料鋸掉,不要翻身再對著鋸。因一鋸鋸下來柁頭平整,沒有台和凹凸現象。二鋸檩因檩作刻半榫要求半檩徑一鋸,所二鋸就鋸平了。三鋸柱子立的穩,是根據三點落地較穩,所以要求盤柱根時鋸三鋸,鋸完之後用斧子錘錘中間。

  全部做完後,熊背上標寫梁的部位及名稱。(如東縫西縫某架梁等)。

  b、五架梁:作法同七架梁。按丈桿打截料,劃平水線、抬頭線、寬窄線、熊背線;作鼻子、鑿海眼,倒圓饅楞、鑿檩椀等項操作。如小式不作一檩三件,前後檐可做檩枋(檩仿作銀錠榫)。金步可做替木口,寬深同墊板口,高為4厘米。圓饅楞,鑿檩椀等項操作。

  c、三架梁:作法同七、五架梁。抬頭線按七、五架梁的尺寸乘以0.8即可。為使梁頭減小,不致與椽子相碰。

  d、雙步梁(即大膀子):打截料放線,等作法同七、五架梁,但一端做柁頭、另一端做榫插入中柱內。榫寬為梁寬的3/10,高同梁高、榫長為柱徑的二分之一或大進小出。梁頭比七、五架梁頭可小,看材料的情況臨時定。

  如:雙步梁用在排山,梁頭作小鼻子,一面做檩椀;靠山牆面可不作檩椀。後尾榫用掐退法進行操作。

  e、單步梁:同雙步梁作法。

  f、月梁(頂梁):月梁是用在卷棚式建築上。作法同梁的作法。以丈桿打截料、放線、劃平水、抬頭、檩椀線等。但不要熊背。鑿海眼、檩椀、做圓饅楞。

  月梁托雙檩。梁長為四個檩徑,也可按下梁的1/5。檩上釘羅鍋椽子,椽子兩頭搭在兩檩的外金盤線上。由於羅鍋椽下口是平底,按舉架羅鍋椽不夠高度,可在椽子下口加脊枋條。羅鍋椽的弧度,是由兩檩的上皮上拱架起一椽徑梁下。用瓜柱或荷葉墩支承。

  g、插金柁及抱頭梁:用在廊深,一頭作柁頭,一頭作榫插入金柱(老檐柱)內。先打截料、放線、找平水線、抬頭線、寬窄線、劃海眼、檩椀墊板口等同梁的作法。作大進小出榫,用抽板掐退,榫的作法同插金,抱頭梁的後屬插入老檐柱內部分,應加鐵活拉牢。

  h、扒梁(又名順扒梁):扒梁用在庑殿屋頂的兩山坡或歇山的山面,承托檩及采步金等,(或用在雜式亭子等建築物上)。做法:按計算的丈桿打截料,四面刨光。放線、劃線,不要熊背,高按檩徑一個半徑(大式按正心桁一個半征),寬按高的8/10。長按步架中到中加機面長,在扒梁下後一頭往上返半個檩徑放抬頭線。檩裡皮上下各鋸四分之一檩徑,作刻半,在刻半的中作刻半榫,寬2寸。扒梁出頭部分與檩的外皮平或與外金盤線平,在出頭部分高出屋面影響釘椽子,故須將高出的部分按坡度鋸齊,再按椽子斷面尺寸鑿出椽窩。扒梁下楞作圓饅楞。上部作瓜柱眼,後端交在七、五架梁上。

  i、抹角梁:抹角梁隨所處的位置不同和長度不同(寬窄相同),其做法也不相同:

  1、安裝在檩子上,兩端做斜刻半,而刻半榫是正榫。刻半榫是由檩中線用拐尺找方劃正。長按兩個步架加一個機面,用一四一四加斜,外加本身厚的一份即長。

  2、如有斗拱交在平板枋上(即坐斗枋)。長按兩步架加一正心桁厚,用一四一四加斜,外加本身厚即長。

  3、如帶有柁頭,長按兩個步架中,加半個柁頭寬,一個柁頭長,用一四一四加斜,即連柁頭長,高厚同扒梁法。其柁頭作法同七、五架梁。

  g、太平梁:太平梁是用於有推山的庑殿頂上。如無推山的庑殿不用此梁。梁上承托雷公柱。四方亭也有用太平梁的。太平梁的作法和三架梁相同,但兩端因交待在檩上,故不做海眼,不做檩椀,扒在金檩上,但不做鼻子。熊背上鑿雷公柱管腳榫的海眼,同三架梁。

  注:雷公柱有帶脊樁和不帶樁兩種。

  太平梁兩端扒在金檩上,作法按扒梁法。

  k、踩步金柁:采步金同七、五架梁平行。梁底比七、五架梁高一平水,它的高寬尺寸與五、七架梁同。作法:打截料、放線、劃線。梁的中部按步架作海眼等。兩端不作柁頭,而按檩作法進行劃線,做圓檩頭,在采步金外肋(外側)按檩的椽花尺寸丈桿排出椽窩。踩步金的下皮是平水線,椽花按五舉找斜、鑿椽窩,踩步金檩頭與前後坡金檩用搭角檩刻半制作相交。

  另一種作法,長按步架中,兩頭各加半個檩徑,一個角梁厚即長,高按金檩徑一份,椽子斜徑一份半(五舉斜)如扣金作法,每長一丈,加高一寸五分,厚按高的8/10。踩步柁,凡四面有廊子建築均用踩步柁,它的作法同七、五架梁,梁高按七、五架梁高加斜椽徑1.5~2徑為高,長、寬同七、五架梁。前後做梁頭桁椀,不作檩圓頭,其他作法同踩步金。

  l、踏腳水:踏腳木用在歇山(小紅山)的推山,山面檐椽上,上承托草架及山花板。長按山面中間中至中,加兩個檩徑即長,高按金檩一徑,寬按高的8/10。作法:按丈桿打截料,放出中線,在踏腳木上皮留一椽徑,下皮尺寸不定,踏腳木下皮按椽子的五舉斜作出斜面,兩端相交在角梁上。在踏腳木上面按步架分出草架柱位置,劃出眼線。

  m、老角梁:長按檐出加檐步架,用五舉加斜,再加沖:)老角梁加兩椽徑,仔角梁加一椽徑;或老角梁加三椽徑,仔角梁不加)用一四意思加斜,再在角梁後尾加一個半檩徑(三岔頭)為長。

  如重檐角梁為刀把角梁,長按以上方法;角梁後尾加金柱徑半徑按柱徑的3/10或按角梁1/3開榫做角雲頭,為長。

  又法:老角梁,長按檐椽長加一個半檩徑,用一四一四加斜法,再加沖二椽徑即長。

  老角梁、仔角梁的高為三椽徑或4.5斗口,厚均為二椽徑或三個斗口。老角梁作法:按以上計算出的尺寸排出丈桿。或按足尺大樣的樣板進行打截料,刨光、劃線;先彈出中線,劃出檐步和金步老中,裡外由中,金步檩在角梁上皮。檐步檩在角梁下皮,在裡外由中劃出搭角檩線,按檩徑的3/10 ,找出金盤線,並劃出斜桁檩椀。(裡外由中,就是檩中,金盤線就是檩底線)然後將這些線用三拐尺按五舉加斜法,拐到角梁的兩側面。檐步在側面的外由中,用斜檩椀樣板,在角梁下皮往上返半個檩徑,劃出斜桁椀槽線。

  金步金檩在角梁上皮,同上法作。將各線過到兩側,其作法與檐步不同的是斜桁檩椀的下皮至角梁的下皮,在裡由中的位置上,往上返一個半椽徑,是斜桁椀的下皮。用拐尺在裡由中線上劃一垂直線。在這線上劃出斜桁椀槽線。兩面劃法相同。在桁椀內,作閘口榫。

  仔角梁(又叫角梁蓋)作法:高寬同老角梁。仔角梁的起翹,由老角梁往外翹平,翹平的高度由老角梁上皮往外至大連檐下皮,一般為四個椽徑。也可在四個椽徑往上再加二寸(5厘米)抬頭。

  仔角梁與老角梁疊在一起,按老角梁的各線及斜桁檩椀都過到仔角梁兩側,並作斜桁椀,合為一個整斜桁椀。這即為“扣金”作法。仔角梁頭作法:高為三個椽徑分為三等份,上邊的一等份留出連檐位置,下兩份在兩份的中線分作套獸榫。仔角梁往外加長兩個椽徑就是套獸榫長,高是一椽徑,外加鼻子高為半個椽徑。

  仔角梁與老角梁的椽槽部位。一點在金步裡由中的外金盤線檩椀上部往上返一徑;另一點由老角梁頭上皮往下返一個椽徑,在檐步和金步將這兩點相連接,彈一線就是檩槽線。槽深在金步為半椽徑。

  放角梁足尺大樣:老角梁及仔角梁平面翻樣步驟(以柱高3m,不帶斗拱的建築為例)。

  1、彈一水平線,長度較角梁略長,即做為老角梁和仔角梁的中線。

  2、通過計算或制圖的方法做出檐、金檩老中,老角梁頭尾及仔角梁頭在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及各搭角檩中線。

  ①如用做圖的方法確定以上所說各點位置時的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在角梁中線的適當位置,點出搭角檩的老中(A點)。

  第二、過老中線與角梁中相交成45度角的檐檩中線兩條,即搭角檩中線。

  第三、在檐檩老中向角梁後尾做一條與檩中線垂直的線段,在此線段上量出檐步架的水平距離為1.5m得一點(B),由(B)點做一條直線與AB線成90度交角梁中線於(C)點,即為搭角金檩的老中,在C點劃兩條與角梁中線成45度的直線,即為兩根搭角金檩的中線(即由中線)。

  第四、由B向後1.5檩徑(45厘米)得E點,由E做垂線與角梁中交於F,即為角梁後尾。

  第五、同樣在AB的延長線上,向前量出檐椽平出(60厘米)加沖2椽徑(20厘米),共80厘米得G點,由G點做垂線交角梁中線於H點,即為老角梁的前端,HF即為老角梁的通平長。

  第六、同樣自G點向外量出飛椽平出(38厘米)加沖一椽徑(10厘米)共長40厘米得I點,由I點做垂線交角梁中於J點,即為仔角梁頭的位置。再加套獸榫共計全長。

  ②用計算方法確定以上各點位置。

  第一、步架寬5.1×1.414=2.121m即為檐檩老中至金檩老中的水平距離(A至C)。

  第二、一個半檩徑45厘米×1.414=63.63厘米即為金檩老中C至老角梁後尾F的水平長度。

  第三、2/3上檐出加椽2徑80厘米×1.414=113.12厘米,即為檐檩老中A至老角梁頭H的水平距離。第四、1/3上檐出加1椽徑加斜40厘米×1.414=56.56厘米即為由老角梁頭H至仔角梁頭J的水平距離。

  ③、按照角梁中線各和割搭角檩中線劃出角梁寬(26厘米)搭角檩的平面投影(檩徑30厘米)及金盤線(3/10檩徑)位置。

  老角梁與仔角梁翻樣步驟:

  1、畫檐檩中的平水線,將平面圖上的老中及由中、金盤線、檩外線與角梁側面的交點引至平水線上。

  2、在水平線上沿搭角金檩老中位置D向上按舉架高(五舉)量出C1點,C1D長為75厘米。

  3、從平面圖上搭角檐檩與角梁相交的最外一點K向上做垂線和立面圖相交於一點K1,連接C1K1兩點成一斜線,再以斜線上由K1點做一直線,並在此垂線上截30厘米(三椽徑)長,得出L1點,連接C1L1線(使K1LC1角為90度),並延長它,即為老角梁上皮線同樣由C1點向下做直線並截取30厘米(三椽徑)的M點(使K1MC1角為90度)連接L1M兩點並延長之即為老角梁下皮線。

  4、由平面圖老角梁後尾F點引垂直線與立面老角梁後部金檩老中的水平線相交於F1然後按照規定做三岔頭,即為老角梁後尾。

  5、再由平面圖老角梁頭H點引垂線與立面老角梁上皮線交H1,格方後按規定做霸王拳,即為老角梁頭。

  6、以立面圖上檐檩的裡外由中為中心。以檐檩中的平水線為基線(K1D)放好斜檩椀樣板,以樣板為准即可將老角梁兩側面搭角檐檩的斜檩椀畫出。

  7、斜檩椀作法:橢圓的1/4即斜檩椀樣板。

  8、由老角梁頭H1點引水平線,由平面圖J點引垂直線交於J1點,再由J1點向上5厘米左右的p點,連接H1P線即為仔角梁下皮線,做平行於PH1HC1且等於仔角梁高(3椽徑)的線,即為仔角梁上皮線,將角梁頭沿H1P鋸下補在上面,並按規定開大連檐口子,做套獸榫即為仔角梁梁頭。

  9、同上的金檩中的平水線為基線以裡外由中為中心,按斜檩椀樣板放出在老角梁和仔角梁上的斜檩椀線,再按規定畫出仔角梁後尾形狀。

  10、由角梁頭H1點退回3厘米左右(為雀台子)得N點,由N下返一椽徑(10厘米)得Q點,做Q及金檩上面外由中的外金盤線O點的連線為翼角下皮線。由N做一條距OQ為一椽徑的水平線即為翼角的上皮在翼角椽位置由金檩外皮位置開始至搭角檐檩老中為止鑿椽槽,椽槽由檐椽老中處開始,由淺而深,至椽槽後尾最深處為半椽徑。

  11、畫翹飛椽子位置:由仔角梁頭退回約3厘米得R由R向下一椽徑得S,連接S及翼角椽頭N1,即為翹飛頭長,由N1向後量三倍於SN1的長度得T點N1T即為翹飛後尾長,連接RT線,由N1做N1U垂直於RT,再由R延長與SN1的平行線交於N1U於VN1V即為翹飛,連VT即為翹飛尾上皮。

  枋類的制作

  1、檐枋(即檩枋):枋高為一檩徑或按檩徑的8/10,原為高的8/10,長按面闊減半柱徑。兩端頭做銀錠榫(即燕尾榫)銀錠扣。榫寬按枋子高,厚按柱徑的3/10,長按柱徑的1/4。劃枋子長及榫頭,用抽板掐退法作。枋子作完後要彈上中線,在立架安裝時用。四面作饅楞均按各面的1/10 。

  2、額枋:大式(帶斗拱)叫額枋。小式(不帶斗拱)叫檐枋。長按面闊尺寸減半柱徑,高寬按斗口計。刮刨光平,彈出中線,兩端作銀錠榫(帶袖或不帶袖),按掐退法進行劃線,枋子四面作圓饅楞。按每面的1/10。

  3、箍頭枋(即搭角枋):此枋用在山面前後轉角處。前(後)面與山面搭接相交。長按盡間面闊,山面按廊深各加一檩徑半即長。一端做銀錠榫,榫做法同前。一端作箍頭榫和霸王拳(小式作三岔頭)作法,長寬同坐斗枋出頭。

  4、小額枋:小額枋位置在大額枋下面。作法同前用丈桿打截料、找方、刮料、彈中線、作榫或(銀錠榫),榫寬3/10。

  搭角小額枋:是用在轉角處。作法基本同上,但其不同之處,只是角柱榫眼是通直榫。尺寸與穿插榫相同。榫是大進小出,出頭榫為枋子高的1/2,伸出柱外榫長為柱徑的1/2,即將榫的上部減去一半,出下半部榫。山面小額仿,作法同上,但出柱外的半榫,是在上半部,而將下半部榫減去1/2。

  5,由額墊板:是用於大額枋與小額枋中間,如沒有小額枋,也就不用由額墊板。板的榫同板厚,寬兩個斗口,插入柱內,深為一斗口。板長按面寬減半柱徑。

  6、坐斗枋(即平板枋):安在大額枋上面,坐斗枋與額枋用銷子聯接。按丈桿打截料、找方、彈中線。兩端作銀錠榫。

  枋長按面闊。寬三個半斗口。高二個斗口。搭角處長與大額枋的霸王拳一齊。搭角作扣榫與山面相交。

  7、重檐大額枋:用在重檐(上層檐)上,長按面闊。稍間按面闊,加半個柱徑,再加出霸王拳,按本身寬的一半(二分之一),高按金柱徑加一,厚按童柱徑9/10 。作法同大額枋。

  8、承椽枋:按大額枋的高厚各加一斗口。兩端直榫,其余同大額枋。

  又法:長按面闊,稍間收一步架。高按三點三斜椽徑(即下皮往上一個半斜椽徑,椽位一個斜椽徑,由斜椽上皮至枋子上皮為零點八斜徑)。厚按高的十分之八。

  做法:兩端直榫寬3/10柱徑,榫長柱徑的1/4,四面作圓饅楞。按木桿的椽花,由柱中到柱中排好椽子距離,劃十字線(即椽子中線),根據椽子的中線用劃出椽窩位。在鑿椽窩時,要往上按五舉斜,鑿出斜椽窩,椽窩深為半椽徑。

  檩類的制作

  1、檩(檐檩、上、下金檩及脊檩):長按面闊中到中再加1/4柱徑即長。徑按柱徑或十一分之十柱徑。

  作法:按面寬丈桿打截料放線,檩徑按金盤檩底為徑,而不是橫向尺寸。放八卦線,砍刨圓。按檩徑的3/10,作出檩底和金盤。兩端作刻半。一端作銀錠榫,一端作銀錠口子,均按徑的3/10。榫長按檩徑的1/4。在劃檩榫的同時按丈桿將椽花排上,為安裝時釘椽子用。

  2、兩山盡間及稍間的金檩、脊檩(帶歇山的)按面闊加榫計長外,再加出稍(即推山的長度)。作法同前。

  3、搭角檩:用在轉角處,在轉角處作搭角檩。長按面闊再加一個半柱徑即長。作法除搭角外其余同前檩。搭角在轉角處作搭角刻半榫按檩徑四等分,中間留兩分作刻半榫,搭角榫進深壓面闊,檩出頭為一個檩徑。

  4、扶脊木:用在脊檩之上。長、徑同脊檩尺寸。扶脊木不作圓形,而是不規則的六方形或上半部作圓形。如按丈桿打截料,迎頭放十字線,按檩徑的3/10找出檩底及金盤線,按直徑垂直中線分為五分,下部占3/5,上部占2/5,與金盤與檩底的外線相連一斜線按線砍刨光平。

  扶脊木兩側斜面,按面闊丈桿排出椽花,劃出椽位,用圓規劃出椽窩,按脊部舉架加斜。鑿出椽窩,深為半椽徑。在扶脊木上半部分出脊樁眼,眼的尺寸按金盤見方。在房部鑿出銷子眼與脊檩,用暗銷相連。

  板類的制作

  1、墊板:墊板是用在檩下邊。兩端交待在柁頭兩肋的墊板口子上。板長按面闊,板高同平水,厚大式為一斗口,小式為檩徑的4/10。

  2、山花板:山花板是用在歇山(小紅山)的山面的山花上。板長自踏腳木至扶脊木中。寬按踏腳木長為寬。厚一般為一斗口或椽徑的6/10,板拼縫采用錯口縫(高低縫)。山花板一般用立板,下邊交待在踏腳木上,背後交待在草架上,大式的山花板有雕刻(乾坤壽帶、梨花壽帶和金線風帶等)。

  3、傅縫板:長隨步架加舉斜,寬為兩檩徑或七個椽徑,厚為一椽徑(寬1.8柱徑,厚1/4柱徑)。

  作法:根據步架舉架加斜法,用三拐尺來劃線(三拐尺使用說法:五舉拿頭,見舉舉說,增、減、徹)。

  另一種作法是先放大樣,起樣板。如按步架長博縫板接頭

  做頭縫榫,在下邊口做托舌。如懸山博縫板,在檐頭的頭部做博縫頭。博縫板交待在檩上及邊緣上。邊緣長按正身椽長、寬、厚為1.5椽徑或兩椽徑。板的背後鑿椽窩,深為板厚的1/3或半椽徑。交待完後在椽位(步架位)釘七星釘。

  4、圍脊板:用在承椽枋上皮至大額枋下皮為板長,寬按面闊柱徑兩肋的柱裡皮計算(數塊板拼即全寬),厚按高的1/10。作法:拼縫采用錯口縫(即高低縫)。單塊安裝釘梗條。

  5、棋枋板:長按挑尖梁上口至承椽枋下口為長;寬、厚同圍脊板,作法同上。

  6、掛落板掛檐板、滴珠板(又名掛檐板):是掛檐板的一種。而滴珠板是用立板制作。板長(高)自斗拱第一挑的上皮計算至壓面石止。板厚是一椽徑或一斗口,寬根據建築物的一周計算。作法:有帶雕刻的,有不帶雕刻的兩種。如有雕刻,板寬可根據雕刻要求分塊及板寬窄而定(雕刻一般為如意頭即雲頭)。

  掛落板為立板平面,不做雕刻為掛落板。

  掛檐板是用橫向板不做雕飾,有要求做彩畫的。

  瓜柱類的制作:

  1、瓜柱:用在梁上,承托上一個梁用。按瓜柱丈桿打截料。瓜柱丈桿是根據舉架高(即下梁的平水線至上梁的平水線為舉高),減去上梁的平水加兩端頭榫為瓜柱高。具體作法:放十字中線,彈四面中線。將瓜柱立在梁的熊背的瓜柱眼位上,瓜柱的面中線對准柁的中線及步架中線。吊直,用岔子板岔活(岔子板就是檩椀樣板後帶岔子板),岔子尖一個靠熊背,一個粘墨針,在瓜柱周圍劃上線(為岔活),並將瓜柱的管腳榫按眼劃出。根據岔的墨線及劃的各線進行操做。管腳榫要用鋸開榫,榫要與眼緊密,最好是安裝(栽瓜柱)時用斧子。瓜柱作完將它栽到柁上。用木桿從平水線往上返出瓜柱的實際高度,並作出饅頭榫,剔枋子口,枋子口為銀錠口,寬為3/10。

  2、脊瓜柱:脊瓜柱作法基本同瓜柱。有角背用雙管腳榫,無角背可用單管腳榫。脊瓜柱上端作檩椀子,用檩椀樣板進行劃線。正身(縫裡)脊瓜柱作通檩椀,山上用的脊瓜柱在檩椀內做小鼻子,同山柱法。脊瓜柱鑿墊板口子及枋子銀錠口子。脊瓜柱高按脊步舉高加半檩徑即高。

  3、雷公柱:雷公柱是用在有推山的庑殿屋頂上。放在太平梁上;也有懸空的作法如四角鑽天,六、八方事等約有雷公柱子,下邊做垂蓮頭或風擺柳等雕刻。雷公柱,一般都帶脊椿,上做寶頂用。庑殿的雷公柱作法基本同脊瓜柱,但在山面有由戗眼,由戗眼根據脊步舉架加斜,劃線剔鑿,尺寸與脊瓜柱同。

  4、交金墩:交金墩是用在瓜柱位。由於此處不能用瓜柱,而采用墩。交金墩高按舉架高,寬同瓜柱,長一般為兩個柱徑。

  作法:基本同瓜柱,但柁墩是縱木紋受壓,扒在柁背上,所以不作榫,而做暗銷栽榫,上面栽饅頭榫。

  5、角背:角背為了瓜柱的穩定(一般在大式房屋上用的較多)。長為三個柱徑,高為一檩徑,厚按檩的3/10。上承托瓜柱中間刻出1/4口子,瓜柱雙榫穿過角背,插入梁上。下口栽有銷子。

  釘望板:翼角椽及老檐頂完後在連檐以內滿釘望板一層。露明部位應刨光。縫子應做柳葉縫。第一塊望板的柳葉縫應壓住連檐裡邊。

  翹飛部位的安裝:

  1、缥大連檐:先釘好正身飛頭椽子。在仔角梁頭刻大連檐口子,將大連檐一端固定在仔角梁的連檐口子上。另一端散著頭用釘子卡在正身飛頭上。將大連檐沿縱向鋸成四等份,並在水中浸泡透,然後再缥大連檐。

  2、排椽花:在翼角椽位上即望板上面按翼角位彈出翹飛椽的邊線。在大連檐上按數排出椽花。

  3、釘翹飛椽:按彈好的椽位線,將翹飛椽後尾粘在翼角椽的望板上不要釘死。粘(釘)翹飛椽時應使翹飛母(閘當口子)一律在小連椽外皮以內不要超出。粘完翹飛以後與翼角椽較正(上下沖)進行老檐,即將翹飛釘在大連檐上完後再盤頭,盤頭按大連檐外皮約2—3cm左右飛頭頭格鋸齊。

  4、閘檔板安裝:以翹飛母為准,用方尺格方確定閘擋板口子位置,然後將閘檔板口子剔好,安裝閘檔板。閘檔板長為椽檔加兩個榫深,寬1椽徑,厚同望板。靠角梁的幾根翹飛椽間空隙很小,可以不做閘檔板而用三角木堵嚴代替閘檔板。

  5、釘望板:最後在翹飛椽及飛椽上面鋪釘望板一層,望板應一律做柳葉縫,檐頭露明的望板一律刨光。(後尾壓尾望板可不刨光)。

  望板:在古代建築的望板有兩種,一種橫望板,一種是順著椽子釘的順望板。橫望板一般為2.5—3cm厚;順望板厚為半椽徑。

  小連檐:長按大連檐定。寬為一椽徑,高按望板厚。如用裡口木(可代小連檐)則裡口木長按連檐,高按椽徑一份,加望板厚一份為高。厚為一椽徑。

  如不用裡口木,可用木板作閘檔板。長按椽檔加兩榫,高按飛頭高,厚與望板同或2cm厚。

  6、草架用在歇山(小紅山)的山面:

  (1)草架柱:長脊部按踏腳木上口至脊檩為長。金步按踏腳木上口至金檩中為長。每檩一根。寬厚按踏腳木高厚的一半。

  (2)穿梁:由前金檩至後金檩加兩檩徑為長。寬厚同草架柱。作法:草架柱脊步上端作檩椀子,頂在出稍檩(高步作榫)。下端作管腳榫交在踏腳木上,在金步架處與穿梁作刻半相交。穿梁作法,兩端作檩椀,中間在金步作刻半與草架柱相交。

  7、襯頭木:用在翼角椽下,襯著翼角椽往上翹起。長按步架長,高按兩個椽徑,厚為一個椽徑,左右各一塊。兩塊對角鋸開。上面按五舉作斜面。交待在角梁兩側面,上口與椽槽下口平。

  如有挑檐桁,在挑檐桁的脊面上加一塊襯頭木,長按步架加一拽加為長,高厚同上。

  古建築木裝修

  古建築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所謂大木作是指梁架、柱、斗拱、椽望等。

  小木作是指室內外檐裝修而言。古建木裝修在古建築木構造中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它是表現中國民族形式的重要手段。古建築裝修包括房屋的室內外所有的門窗、檻框。外檐裝修有檻窗、支摘窗、夾門窗、照壁門,撒帶門、棋盤門(攢邊門)、實榻門、木欄桿(欄桿還有用鉛鐵皮做花心)等。內檐裝修即室內裝修有木板牆隔斷、木頂隔即天花等和各種罩、櫥、博古格等,這些均屬細木裝修即小木作。制作這種裝修在用材上是比較講究,一般采用紅木、黃花梨、楠木、秋木等材制作。另有一種包鑲作法,是用杉木制作外面用較高級的木材包鑲。這些均屬內木作,在清乾隆時盛行。內檐裝修的形式構造與外檐裝修完全相同,但是它不受外界的氣候限制,而式樣繁多如壁紗櫥(是全槽槅扇隔斷)、幾腿罩、落地罩(包括落地花罩)、欄桿罩、炕面罩、書格、博古格等還可施用各種花飾雕刻;還可施用銅制雕龍刻鳳的角葉、人字葉、杏葉鈕頭圈子等。所以在古建裝修上自成一體。

  外檐裝修

  一、檻框、槅扇的權衡尺度

  古建木構造的門窗一般是在建築物的柱、枋、梁之間安裝。在檐柱上安裝的叫“檐裡安裝”,在廊子裡的金柱(老檐柱)上安裝的叫“金裡安裝”。木裝修檻框即安裝料、槅扇、檻窗等的具體制作均各有分數。每槽(間)的檻框、槅扇、檻窗等都是隨間安裝,與大木間架、面闊、檐頭的高低均具有密切關系。根據《清工部工程做法》和《清式營造算例》規定,檻框、槅扇邊框抹頭、棂心、裙板和各種門窗、大門等的斷面尺寸和高寬及長度的定制均以檐柱的高低,檐柱、金柱徑的大小為標准計算。

  例如:下檻即下坎以徑的十分之八定坎高,厚按本身高的二分之一或按柱徑的十分之三定之。上檻(中枋)高按下檻高的十分之八來定。抱框寬按下檻高的十分之七定,厚均同下檻厚。

  又如:槅扇邊挺、冒(抹)頭的斷面尺寸按槅扇寬的十分之一或按抱框寬面的二分之一定看面,按看面的一點一倍或一點二倍定進深尺寸。如雙面起線應按看面的一點四倍定之。槅扇有四、五、六冒(抹)頭之分。絛環是按槅扇邊的看面的尺寸兩倍定寬,裙板是按槅扇冒(抹)頭的根數由槅扇通高四六分之減去絛環定裙板高。槅扇四六分法是按槅扇全高、槅扇的上冒(抹)頭的上皮起至上中冒(抹)頭上皮占全高的十分之六,由上中冒(抹)頭上皮至下冒(抹)頭下皮占全高的十分之四。按幾冒(抹)頭減去絛環余尺寸即裙板高度。另一計算法是由槅扇通高減去所用的冒(抹)頭根數和絛環的塊數,所余尺寸按四六分之,槅扇心占六、裙板占四分定之。另還有其它計算方法;總之要考慮到室內通風,采光的要求。

  槅扇通高確定方法:隨檐裡安裝或金裡安裝的位置來定。如檐裡安裝定高按檐柱高減檐枋,下檐定高。如金裡安裝則以廊步桃尖梁下的隨梁枋或穿插枋為准。上檻(中枋)下皮與隨梁枋或穿插枋下皮平,上檻至下檻上皮為槅扇高。上檻即中枋以上安眉子橫披、替樁。次間、稍間槅扇、檻窗高低邊框等斷面尺寸與明間同。

  檻窗:上檻即中枋以上與明間取平,上檻即中枋以下、檻窗的上冒(抹)頭與槅扇的上冒(抹)頭平,由上檻即中枋往下翻至檻窗的下冒(抹)頭下皮與槅扇中下冒(抹)頭的下皮取平。檻窗以下即風坎。

  槅扇與檻窗定高總要以通風、采光的為主。立面設計盡管明、次、稍間面闊尺度不等,分扇寬窄不一致,但通體高度必須保待一致,否則破壞了立面,影響了建築的美。

  檻框即安裝料的名詞、位置:由於檻框其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各有名稱。下檻(下坎、門限)是安在兩柱之間,緊貼地面的橫木。中檻(中枋、跨空枋)安裝在槅扇高的位置上是懸空的枋子。上檻(提裝)安在檐枋的下口,但也有不用此枋子的。抱框是抱在園柱子上,作為立框用,因柱子是園面不好安裝門窗,所以加做抱框。間柱:是安在兩窗戶之間即中間,因窗扇過寬大須分兩扇,故中間用間柱隔開。風檻即風坎,是安在檻牆上或安在榻板上。榻板:安裝在檻牆上(即窗台板)。

  大門的種類:根據要求和使用,大門有棋盤門(拈邊門)、實榻門、撒帶門等等。門的尺寸是根據門口而定,門口的尺寸是按“門光尺”排出,在工作實踐中工人師付得出“街門二尺八,死活一齊搭”這也是在人民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一說法。門光尺即八字尺又門尺。門光尺長等於營造尺一尺四寸四分,一門尺全長分為八份(每份為營造尺一寸八分),門光尺又分為四吉四凶。即財(貴)、義、官、吉(福),這為四吉,病、離、劫、害,為四凶。門口的尺寸應選四吉,稱為吉門口,吉門口的尺寸是用門光尺排出如門口高七尺八寸,寬五尺八寸;高七尺三寸,寬五尺八寸;高六尺四寸,寬三尺六寸;高六尺五五分,寬三尺一才六分;高六尺六寸,寬四尺二寸;高五尺七寸,寬二尺三寸;高五尺八寸,寬二尺八寸等等。以上的尺寸均屬“財、、義、官、吉”根據門光尺自二尺一分至十一尺六分共可排出一百二十四種大小不同規格的四吉門口的尺寸。門光尺是清代“營造司”制的,通過實踐門窗及檻框的尺寸與建築物成了比例關系。

  二、檻框作法與安裝

  (一)下檻:長按面闊減半柱徑或減一柱徑外加榫長即長,高為柱徑的五分之四,厚按本身高的二分之一或按柱徑的十分之三定之。先按面闊柱子的裡皮至裡皮(落空尺寸)或門口尺寸分出中,按中排出(分出)門口寬的尺寸對照門光尺;兩端鋸出抱豁肩並剔溜肖口子;下檻上面鑿出各框眼,如有余塞板者可留出余塞板槽及抱框眼。

  安裝時,按柱頂石古鏡找平,由古鏡往上找下檻尺寸位,按古鏡平往下至地面的距離尺寸做一叉板根據這一叉板一面靠地面一面貼下檻進行叉活即下檻的實際高的尺寸。再進行分作門枕位置定出口子尺寸(代袖)。在下檻兩端上口抱框位鑿出眼或釘溜銷榫。如下檻中間做活坎時應在門枕石位讓出金剛牆做為銷口子。活下坎做法:兩端作榫,坎前臉安提環兩個,在裡面穿兩根帶,帶的位置應作在門扇的下冒(抹)頭下口扇的中位置上。

  (二)中檻(即中枋):長按下檻加兩端倒退榫為長,高按下檻高的十分之八,厚按下檻厚。根據門口高,在柱子上號出(量出)中檻位置,往上返量出中枋斷面尺寸。(因中枋安裝是采取倒退活,所以中枋一端作單榫,另一端作雙榫),同時在中枋下面按下檻劃出各檻框眼的線。

  中檻做法:先分出開間的中(即門口中),該中線對准下檻中線,將門口位尺寸,抱框位置線過到(劃到)中檻下口面上。中檻立面(即看面寬面)根據中線分出門簪位置,並根據門簪尺寸劃出眼,因門簪下口需要帶袖榫,在中檻上按門簪下口模劃出刻袖線落槽。中檻安裝是用倒退榫,一端做成雙榫,榫長為單榫的兩倍(約8公分,另一端做成單榫。中檻上口靠柱子位用小抱框(小抱框的斷面尺寸同大抱框),中檻上安迎風板(即走馬板)故枋子上口做槽或裁口,裡釘梗條。眼榫做完之後,在前面起線(即雙線)。

  中檻安裝:根據門口高劃出的中枋眼線,鑿出眼來,將中枋的雙榫對准先插入眼內,再將單榫對准位,用撬棍撬雙榫處,將單榫撥入眼內,以中枋的門口中線對下檻中線為准。撥完吊垂直即找平後用木楔將中枋背實。

  注:1、吊垂直就是按下檻開間的中對准中枋的中即是中枋平正。

  2、在鑿柱子上的中枋眼時在眼的上口要鑿出漲眼,為安裝抱框時用。

  3、如沒有門簪就不鑿眼但門龍(連楹)用釘子釘即可。

  (三)上檻(即提裝):長按中檻長,高為中檻高的三分之二,厚同中檻。上檻安裝在檐枋下口。上檻下口做法同中檻上口,小抱框,小間柱眼和迎風板槽。前面在下口起一口雙線。兩端作抱肩(同下檻抱肩作法)。

  (四)抱框:長按門口高加兩頭榫長即長,寬同門框或按下檻的十分之七,厚同中檻。抱框是貼在柱子上。先將抱框長短(讓出兩頭榫)鋸出來,做榫、起線,如有魚腮板做好槽或裁口、剔肩鑿眼;將抱框按著下檻抱框位置立直對准中檻抱框位置用線垂吊直(吊抱框裡口),如果抱框大出位置線的時候,要求上下一致,量出位置線與抱框相差多少按著差數做一塊叉子板進行叉活。

  叉活的方法是:將叉子板一邊貼緊在柱子面上,另一邊用劃簽(鉛筆也可)貼緊叉板,順著抱框從上往下劃出相差的部分即為叉活。根據叉好的抱框線,進行砍做抱豁。抱豁做法是根據所畫線,用裁口刨子裁下多余部分(即差活),中間用鍽鏟剔鑿或用斧子砍。如果嚴格要求抱豁還要刨光。

  (五)門框:長為門口高加兩頭榫長即長,寬為下檻寬的十分之七,厚同下檻。

  做法:先按門光尺排出門口高的尺寸劃線,兩端各按3公分長劃榫,前臉上端肩或做膘實肩,下端做榫直插(墩)在下檻上,在口裡看面起雙線如果帶余腮兩口均起雙線並同時打槽裁口做線肩。安裝同抱框先將中枋提起門口就位。

  (六)榻板(窗台板):長按面闊減半柱徑,寬按檻牆厚加兩邊盤頭(約2~3公分)或按一點五柱徑定寬,厚零點二八柱徑或按寬的四分之一。

  做法:先將榻板刨光(刨一個好大面、兩個小面)落出薄厚寬窄尺寸,按檻牆中(柱中)順板長彈出中線再按面闊在板上分出中;用兩根卡桿掐出柱與柱的裡皮落空的實際尺寸,按開間中將掐的尺寸過到榻板上並號出長短尺寸線同時讓出抱豁肩;圈活:備約30公分長的灰板條數根,用灰板條圍圈柱徑的半徑園形,用手卡住過到榻板的開間長度尺寸線上,先將榻板架起,(最好按間的位置放),用掐來的半園柱徑的灰板條,將板條靠貼柱中即榻板中線,將圈的園對准面闊落空的尺寸線上,用劃簽按灰板條一一點上,用線連接為半柱徑即園抱豁。根據坎牆的寬度和柱徑尺寸退出八字(八字按六方尺劃線)。在榻板外上口楞倒小八字楞。

  注:制作榻板時先將板用架在每間的原位避免兔錯位,做完號上每間的號位,如東次間,西次間等或作完一間安裝一間。

  (七)風檻(即風坎):風檻是用在各間的榻板之上,長按下檻,高為下檻的十分之七,厚同下檻。

  做法:先按榻板上口的板面位置掐出長的尺寸(同榻板作法);將掐出的尺寸劃在風坎上,兩端作出抱肩(同下檻方法);下口與榻板應有暗銷(裁榫)與榻板相交,在坎的上楞起一口線。

  (八)門枕:門枕有木制、石制的兩種。就木制的一種來講,長按下檻高的二份半,寬按下檻高,高按下檻的五分之三。做法:首先分出中,按中劃出下檻厚的尺寸往回按十分之八下檻落袖,門枕中下檻處三面作刻,各面袖口尺寸均約1公分即可。

  (九)門龍及連楹:門龍,連楹均是安在中檻上用於開關門扇之用。。門龍長按面闊減一個柱徑,寬按門邊厚的二份,厚按門邊厚。另一計算是寬按中檻寬的五分之四,厚按寬的二分之一。

  做法:門龍根據門扇(槅扇)數量位置分出海窩尺寸,靠檻框的裡面在海窩處留出縫路(約1公分至1.5公分)。按門軸的圓徑作出海窩,在門龍外口劃出弧線。

  連楹做法同門龍,但外口不做弧線。注:以上兩種做法均可用在街門,垂花門等,如有門簪者需同時做出門簪眼以安裝時用。

  (十)門簪:門簪是安在街門的中檻之上,有用兩個的,有用四個的。形式有多種,但一般多用於六方形的。門簪長按中檻厚一份,門龍寬一份半再加本身徑的四分之五湊即共長,徑按中檻高的五分之四或按門口寬的九分之一。

  做法:門簪是兩根打對開榫(榫是偏中榫,在劃線時要讓出荒料約4公分),門簪下口帶袖(袖深約1公分)。如用六方形的各角均作梅花角(海棠角)。

  注:為了做的一致,而又節省木料,一般采取兩根對著鋸開。用別簪別住,門簪與門龍交待在中檻上,因門簪不得用釘子釘,而是用榫連接,門簪的榫是穿過中檻門龍的,所以門簪後尾出榫部分用別簪(小木楔)貼緊門龍備緊備實,要牢固。別簪最好用堅硬木材或竹子做成。門簪前臉可做花紋刻字(因門簪前臉是立紋不能雕刻,需用木板刻制花紋等,此種作法稱為“鬼臉”)。

 

  三、門扇制作與安裝(棋盤門、撒帶門、實榻門)

  (一)棋盤門即攢邊門:棋盤門分為兩扇對開,用子室外或室內,四邊框采用攢邊、裝板心,背後穿四根帶。門扇的高寬根據門口而定。如門扇的高度的計算,按門口高外加上下碰頭(按傳統做法是上碰七,下碰八來計算)現可按上下碰頭各為2.5公分計,共為門扇高的實用尺寸。門扇寬按門口寬外加門肘和掩閃(門肘按門邊厚計,掩閃按七分即2公分)共計為寬的實用尺寸。

  1、打截料:門邊長按門口高加下檻高共長,寬按門口的口料寬的十分之七,厚按邊寬的五分之三。上下冒(抹)頭,長按門口寬加門肘和掩閃共湊長,寬、厚同邊。門心板長寬均按門心計算,板厚為邊厚的三分之一。穿帶料長按門扇寬外加一個邊寬為長,寬按門邊厚,厚按門邊厚的三分之二。

  2、做法:劃線,根據以上計算配料打截料,刮料。先劃門邊劃線時要打對,避免一順,帶有門肘的邊用合角肩城,不帶門肘的大邊用大割角線,分出穿帶眼的位置;門帶分法:按門心高的尺寸分為四份,中間占三份,兩端各占半份,同時劃出插關眼;抹頭劃線,抹頭長按以上計算的尺寸,一端劃合角肩線,另一端劃大割角看線,可作漂肩或實肩),在抹頭的裡口作打槽(即頭縫槽)。門心板:先將門的四邊框攢起來即攢邊,找好皮楞、串角、四角要求嚴實。根據門心的寬長打截拼板,先將門心板的大面刨出一個大面,按門心尺寸進行掩心板,作頭縫榫,將門邊攢上,看門心板是否嚴密,再進行穿帶(穿帶的尺寸位置按門邊的眼位過到門心板上即穿帶尺寸)。穿帶之前不要把帶的兩端榫做出來,等穿完帶再開榫,帶要穿緊、嚴實,要用斧子往裡貫帶,最後攢邊使膠夾楔淨活。

  3、安裝:先將門扇安好,倒出門肘,安裝上下套簡(有鐵制的、銅制的之分)並將踩釘釘牢(踩釘位很據門肘中釘);按門扇的位裡尺寸,根據踩釘穩海窩(即鑄海窩,可用白礬或樹脂膠貼牢)。

  (二)撒帶門:所謂撒帶門是一邊有門邊,另一邊沒門邊,所有的帶均撒著頭,故稱撒帶門。一般用在街門和屋門,門高、寬的尺寸同棋盤門。

  做法:撒帶門使用一根門邊,不用上下抹頭,只用穿帶交門心板與之連接。撒帶門的長、寬、厚同棋盤門計算、劃線、分帶、鑿眼,計算上下碰頭、門的掩閃、讓助等均勺均同棋盤門。只是穿帶一端作榫,另一端撒頭。

  (三)實榻門:此門一般使用於城門、宮門,實榻門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做框兩面包鑲,另一種是沒有邊框,裡外均用同一厚度板拼裝組成實心門,稱為實榻門。做法:有門口(檻框)的,高、寬尺寸按棋盤門計算法。如沒有門口。可按門洞尺寸加肘,加掩閃和上下碰頭來計算高、寬尺寸,門厚根據棋盤口的門邊厚計算。

  實心板縫的拼縫一般采用龍鳳榫,組裝是用暗帶較多,但也有用明帶的作法。暗帶作法首先考慮門釘的路數來定帶數及帶的位置,均鑿透眼,暗帶用抄手楔對穿。

  實榻門一般都用門釘,門釘分為五路,七路、九路,在清代要求是按建築物的等級來確定路數,有著嚴格規定的,不得任意使用。如最高級的建築物上用縱橫各為九路,其次是縱橫七路。最少的為縱橫各五路。門釘的直徑和釘的高度計算是根據釘的路數而定。如五路門釘間距為兩個門釘的直徑,如七路門釘間距為一個半門釘的直徑,如九路門釘間距為一個門釘真徑。

  計算門釘是以大門的門扇寬減去裡大邊的尺寸來定門釘的直徑和門釘的高。

  如大門扇寬減去大門裡邊寬及釘路數加釘路空當除以門寬,等於釘的直徑。門釘的直徑等於門釘的高。

  (四)屏門:屏門一般為四扇,有方形口、有圓形口(即月亮門口)。屏門用木板制成,屏門的板厚是根據門高來定的,門高一丈,得板厚二寸。

  做法:屏門高按口高定之,寬按口寬分四份加錯口定寬。上下冒(抹)頭,冒(抹)頭作頭榫及頭縫榫。板的背面穿屏帶(一般為四根帶,帶的位置與棋盤門帶同)。帶的用料一般要求堅硬干燥的好料,屏門按傳統要求不用合頁,而用額項、碰鐵、海窩,前臉釘吊環。

  屏門口上一般都帶有凌角木,凌角木相交於口的上坎上,並承托過木。

  注:穿帶用料一般用干燥堅硬的木料(或竹子)。避免木材變形。頭縫榫兩邊榫要求用在割角處;中間榫應盡量趕在板的拼縫上,如拼縫較多可加一個榫。穿帶的位置根據門高均分四份,中間分為三份,兩頭各分占半份。穿帶料要求要厚一些,帶穿完再用刨子刨平;穿帶時,先插入槽口內用腳踩著一端(以防翹起造成劈裂),另一端用斧子往裡貫,貫緊為止。

  凌角木做法:凌角木有兩種作法,一種帶峰,另一種不帶峰。凌角木的尺寸:平頂花牆頭的牆厚為凌角木長,高同上檻高;坡頂牆帽兩出水,按檐出至檐出定長,高從檐頭至上檻的中定高,再加山步板。

  四、裝修(槅扇、簾架、檻窗等)

  (一)槅扇即槅扇門:常使用在一個房屋的明間和次間的開間上。每間可為四扇、六扇,要看開間大小而定。但在重要的建築物上,常將幾間房子都用作槅扇,看起來很是莊嚴美觀。

  1、槅扇按清《工部工程做法》規定:如前所述檐椽定高辦法外,槅扇高按柱徑一尺得門高八尺五寸六分。但在(明計成著)中所述:“古之床槅棂板,分位定於四六者,觀之不亮,依時制或棂之七八板之二三之間,諒槅之大小約桌幾之平高,再高四五寸為最”這就說明定槅扇高要考慮到采光的問題,根據開間(減去檻框)的尺寸定槅扇寬。

  2、槅扇的做法:先定邊框,有四抹頭、五抹頭、六抹頭之分。槅扇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單面室內糊紙或裝玻璃,另一種是兩面夾紗作法(高級作法)。槅心的種類很多,有:步步錦、龜背錦、冰裂紋、正搭斜交、四方格、一馬三箭、四方稜花、六方稜花、盤腸、套方等等。根據房間的使用要求,還有一種比較更高級的槅扇作法是落地明(不用絛環裙板,而上下全用玻璃都是透明作)。

  3、槅扇心與裙板高的比例為四六比即四六分槅扇之說。雖槅扇四六分,但也有兩種計算方法:①按槅扇全高計,由上抹頭的上皮至上中抹頭的上皮為六,由上中抹頭的上皮至下抹頭的下皮為四,即四六分之。另一種計算方法是按槅扇全高減去上中下抹頭以及絛環,所有的余數用四六分,槅心占六,裙板占四。但不管如何計算,下部都不能低於坎牆。

  4、絛環均以兩個抹頭的看面定寬。

  5、槅扇邊框的斷面尺寸的計算,大邊的看面(即小面)按槅扇每扇寬的十分之一定之,大邊的進深面(即大面,寬面)如單面起線而一面活,寬按邊的看面的尺寸一點一或一點二定之;如果雙面起線雙層心者,按大邊看面的尺寸一點四定之。槅扇一般都采用仔邊,仔邊的斷面尺寸計算:仔邊的看面尺寸等於槅扇大邊的看面尺寸的五分之三,仔邊的進深面(即大面)為大邊的進深面的十分之七。

  槅扇劃線:

  排抹頭及絛環尺寸,根據槅扇高加出上下碰頭尺寸共計長,按檻框空當高為槅扇高讓出上下分縫為上下抹頭的外皮尺寸,按此尺寸用四六分槅扇法定出中抹頭位,再按兩個抹頭的看面定出絛環位,分出裙板即可。上下抹頭均用大割角,而中抹均為合角肩線。槅扇邊均用雙榫雙卯。凡有絛環、裙板的均打槽裝板,但槅扇心的安裝上應作上頂下落(即在上、中抹頭打槽)裝槅扇心仔邊。邊框起線、槅扇起線分為內檐和外檐,內檐一般都起窩角線,外檐起線較多,蓋面兩柱香,窩角線,蓋面等,但凡窩角線均起(內外)兩口線。絛環及裙板作法:有平面的,還有雕飾木紋等。

  絛環及裙板計算,絛環長按槅扇心寬加入槽深即長,寬按抹頭的看面兩倍加入槽即寬,厚按邊的進深面寬的三分之一定。裙板長按四六分的尺寸加入槽定長,寬、厚同上定法。

  槅扇心棂條斷面尺寸(按單扇單面計),棂條面尺寸看面為仔邊看面尺寸的五分之四,深為仔邊深的五分之四。如做兩面夾紗(玻璃)按深的折半(即深的二分之一)定。

  步步錦、龜背錦、冰裂紋等棂條一般定為六、八分即看面六分,深為八分,此棂條起線一般為蓋面,即圓面,制作均采用漂肩作法,而不可用實肩。

  凌花棂條,四、六分,凌花條起線,平面兩柱香。

  室內槅扇棂條一般為四六分。即看面為四分,進深為六分。

  注:①在槅扇劃線時要注意:槅扇、檻窗寬窄要留出分縫(因中式槅扇邊框的進深面尺寸太寬如不留分縫會造成開關不靈活,比如槅扇的大邊寬(進深面)為15公分,槅扇每扇寬為103公分,分縫要按料寬的十分之一減槅扇寬,這扇槅扇實際作成實寬為100公分,開關起來就好些)。②仔邊做法:邊、抹頭不鑿眼,“拉三道線”即做夾皮榫並帶銷子眼,上下作頂落榫。⑧槅扇肘:古建槅扇開關是不用合頁,而是用肘(軸)開關。門肘計算按門高即槅扇高一丈即得方一寸四分。如槅扇高增減一尺,肘方增減一分。

  (二)簾架:簾架是用在明間槅扇的外面(但也有次間用簾架的)。簾架是以橫批、眉子、臉子、風門所組成。簾架高按槅扇,寬按兩扇槅扇寬加一槅扇大邊寬定寬。兩大邊上下兩端用蓮花楹斗及荷葉墩安裝(在蓮花楹斗內用兜絆,有銅制或鐵制的)。做法:簾架大邊長按槅扇大邊長加一下檻高定長。寬、厚同槅扇大邊。劃線時定風門高、寬(按門光尺定),如用在金柱位,定出橫披高(橫披高按槅扇高的十分之一定)如風門加橫披高有余數即為眉子高。②眉子,立邊鑿眼,上下抹頭出榫,榫要求一端榫長出邊一寸,作為銷子榫用。立邊有一根鑿眼安裝時用。2、腿子的做法:扇高按門高,扇寬按簾架裡口尺寸減去風門寬,用二除為扇的寬。一般用四抹頭,上抹頭鑿眼,下抹頭及中抹頭作榫,中作絛環,下用裙板。兩立邊上端開榫,下端鑿眼,上端榫長出上抹頭作為銷子榫,下抹頭鑿銷子眼,待安裝用。中式裝修安裝一般不用釘子,依靠銷子,榫的安裝主要裝卸靈活,腿子的下抹頭兩端同中抹頭作雙榫。3、風門做法:一般用四抹頭(上抹頭一根,中抹頭兩根,下抹頭一根),門扇的高寬應以門光尺定之,風門的邊框斷面尺寸與槅扇邊框同,另可按檻窗的邊框計算。4、簾架安裝:上端用兜絆固定,下端插入荷葉墩。根據簾架邊挺的進深尺寸安裝啞叭坎,啞叭坎兩端交接在荷葉墩,再安裝腿子、風門等。如簾架不安門扇及腿子,可不要啞叭坎,蓮花楹子和荷葉墩也可不用,但上下需用兜絆固定。

  (三)槅扇及門窗棂條花心作法:

  1、步步錦作法:步步錦有單頂心和雙頂心之分。有用耐老的,有用臥權的,還有用“工字臥權打圍”的。不管臥權還是耐老,它的長度均按步步緊橫順空當計算。①步步錦心劃線時,先按四邊框的高、寬尺寸排一根線桿,首先排空當(橫當)確定幾根頂心條和空當的尺寸,按規定橫當按“一棂三空定之”,所謂一棂三空即按條子看面的三倍為空當。再排立當,排立當時,先從兩頭(上下)往中間排,排得中間剩下的尺寸就是頂心條的長。②根據排好的線桿進行劃線。步步錦條(棂條)斷面尺寸為六分×八分,條的看面為六分,進深為八分。所有條的交接點都用榫接,使用合角梁肩作法。條的榫眼均為二分半槽子。③鑿眼、開榫、蓋面(起線)。鑿眼:條子眼均為半眼,要求眼的尺寸准確。引肩:先用小鋸,將合角肩線及背面肩線引(鋸)好。蓋面(起線):蓋面要求蓋正,不得偏,蓋的深淺一致,否則安裝時合角肩會劈裂。開榫:在開榫時先鋸個卡口釘在工作台上(卡口尺寸按條的尺寸定)。操作人員用小鋸平端開榫,在開榫的同時進行漂肩,漂肩時,為了防止合角肩劈裂,用大拇指頂住要漂的肩皮,再進行漂鋸。肩漂完,進行剔夾皮。如是兩根條子相交時,應作馬蚌腰。

  2、凌花心:凌花有四方的,有六方的,四方的又分為正四方和正搭斜交的,六方凌花制作:①首先彈實樣(足尺大樣),按實用的尺寸備一塊平板刨平或用三、五合板均可,②根據實際尺寸放出高、寬的仔邊外皮線;③按寬的尺寸線,彈出仔邊(立邊)的看面尺寸線;④按仔邊的裡口尺寸(即內高寬尺寸)均分幾當(即橫當,立著得條子),仔邊兩端不鑿眼,鋸三道線,即夾皮榫;⑤根據橫當的尺寸,用加斜法排出立當(加斜法即一一五六剩,就是立當比橫當每一寸加一一五六的意思),比如橫當是10公分,那立當就為11.56公分,但注意仔邊的上下抹頭寬的尺寸。根據實際算出的立當尺寸排在樣板上並定出上下抹頭寬,再加上頂下落入榫即上下抹頭的實際尺寸。兩立邊即仔邊,根據分當後立邊的寬再如半個凌花瓣的實際立邊的尺寸;⑥浪據橫當線與立檔線相交連起來為“中線”,在這中線上按棂條子寬減去凌花瓣,余的尺寸往兩邊分出腰子的看面尺寸線。⑦劃線:先將心條(棂子)放在樣板上,對准樣板把“三交”的六方腰子線點在心條的兩個小面上,(注意:心條的大面比樣板腰子的尺寸大,不要按心條寬的尺寸劃線),再將點好的腰子線,過到大面上來即可。⑧做一塊凌花瓣的樣板,板寬與心條寬,厚約1公分即可,在背面按兩柱香線的高寬打一道槽並在該板上劃出凌花瓣式樣以備劃線時用。⑨起線:先將心條上的各線(腰子線)用小手鋸引出線,再進行起線。凌花心條一般起兩柱香線。⑩搜活:先將起好線的心條,按凌花瓣樣板劃上各凌花瓣,按著劃好的花瓣線用搜弓子進行搜活,再用木挫挫活。(如有條件還可用機器做花瓣棂條)。

  組裝:以上各工序均完成後,按樣板進行組裝,組裝完在各三交點的六方腰子上安凌花扣,(凌花扣有兩種,一種是梅花形,一種是圓形)按凌花扣的外圓尺寸模劃在三交點上,用圓鑿子刻槽將凌花扣落實,並用凌花扣釘將凌花釘牢。

  四方凌花心分為正四方及正搭斜交四方凌花心。正四方凌花做法可不放大樣,四周的仔邊均帶凌花瓣,凌花心條及仔邊的花瓣均同六方的劃法。正四方腰子用的是十字扣腰子相交,劃線及各個工序均同六方腰子的劃法。

  正搭斜交四方凌花心:先放大樣,在四周的仔邊上分出橫立檔,找出腰子尺寸及花瓣的尺寸,用方五斜七(即一點四一四加斜法)在仔邊的邊框上分出橫立檔,劃出花瓣及腰子,腰子做法同正四方腰子,劃線及各道工序均同六方做法。

  注:三交即三根棂條交在一點上即六方腰子。

  (四)檻窗:檻窗又稱坎窗,檻窗作法同於槅扇,但沒有裙板,此窗是安裝在檻牆上(即坎牆上)。檻窗的使用一般在宮殿、廟宇等重要建築物上。但在園林的“欄檻鉤窗”也用此檻窗。

  檻窗分有三抹頭、四抹頭。邊框及檻窗花心棂條的斷面尺寸均同於槅扇,但如用於“欄檻鉤窗”之上則花心式樣是多樣的,有:套方、冰裂紋、龜背錦、雕刻等紋樣。

  檻窗的三抹頭作法是將絛環使用在下邊與槅扇中絛環同一尺寸高的水平的位置。四抹頭絛環用在檻窗上,下與槅扇的上中絛環平。

  (五)支摘窗:支摘窗一般用在殿堂的次、稍間前後檐,庭館及民宅房間。窗心花樣繁多,特別是民間的支摘窗的花樣有壽字、福字、祿字和萬年青等紋樣,各地區有各地區的風格。一個開間分做上下左右共四扇,又為雙層。上扇為支,下扇為摘,均用在外扇,上支扇糊紙,裡扇糊冷布或釘紗。下摘扇有糊紙的,有做薄板的為護窗板,裡扇為大玻璃(大玻璃分為有大玻璃框帶仔邊的,有夾桿條夾玻璃的等)扇,還有其它的,但一般均采用上下扇窗心為步步錦。支窗的裡扇一般做紗篦子扇即四方格式的心條。

  支摘窗的邊框斷面尺寸的比例依柱徑而定。如窗扇的看面邊為柱徑的零點二二四定邊的看面,以柱徑的零點一三三定邊的進深面。但也要靈活對待。如民間小式柱徑不一定按比例即法式數,而是根據實際房間的大小來定。仔邊計算方法同槅扇,棂條(心條)一般定為如:步步錦、龜背錦、盤腸等,花心均為六分八分定之。

  (六)夾門窗:夾門窗多用在民間。門口坐中(沒有槅扇簾架等),兩邊砌牆即檻牆,安窗扇。

  做法:先按開間分中,定出門口尺寸,門框是采用通天框。下檻用短下檻,兩端壓在檻牆內,抱框上頂檐枋,下交在榻板上,作法同抱框。門窗扇的邊框斷面尺寸均與支摘窗同。

  立門口:先立門口後砌檻牆,按開間即面闊尺寸分中,下坎也分出中,以開間中對下坎中,將口立安穩,根據窗扇高號出坎牆位及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