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歷史記憶的符號”
日期:2016/12/14 21:34: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古建築是先人為我們留下的珍貴文化瑰寶,它具有歷史、文化、科技、藝術等多方面價值。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既是研究某一階段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又是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見證。但作為古代文化遺存,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建築與其他文物一樣,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壞,將是永遠的遺憾。
【1】文化意義:記錄歷史,展示文化,傳承文明中國的古建築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以它獨特的風格魅力,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著極高的藝術和科學價值。古建築是文化精神的載體。在一定意義上,那些歷經風雨而幸存下來的古屋、牌坊、水井、磚雕,就是某個地方“歷史記憶的符號”和“文化發展的鏈條”,因為它們見證了當地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一座古代建築無論如何破舊,其內在的文化內涵是無法替代的,一旦破壞,就再也難以恢復和接續。反之,一座當代的仿古建築無論在外形上做得有多麼神似,其文化內涵都無法達到與古跡相同的高度。記錄歷史,展示文化,傳承文明,這不僅是古建築的真正價值,亦是我們保護好古建築的意義所在。
【2】經濟意義:古建築保護得當,可以推動經濟發展從長遠來看,保護古建築與經濟發展之間完全可以形成正向促進的關系。誠然,保護古建築既需要資金也需要人力,有可能會增加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本。但是,從長遠來看,保護古建築與經濟發展之間完全可以形成正向促進的關系。若古建築的保護工作做得好,加之開發得當,就能形成頗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進而對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比如,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遺存的明清徽派建築資源非常豐富,當地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這些古建築進行維護修繕,讓一些破舊的老屋重新煥發光彩。如今,該村已成為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游客爭相前往的度假景區,當地經濟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
【3】歷史意義:古建築是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古代建築和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一樣,是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遺留下來的實物,我們從對古建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時期其他科學的發展情況和當時所達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趙縣的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單孔跨度為37.4m,在橋兩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兩個券洞。這種設計,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橋梁史上是一個創舉。如果當時沒有數學、工程力學、物理學的相當發展,這橋是難以建成的。對於建築史的研究來說,古建築更是直接的實物例證,因為任何一座古建築都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所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及科學技術水平、工藝技巧、藝術風格、風俗習慣等等。因此,研究中國建築史,古建築是最好的例證。
古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這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澱。一旦損毀,文物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都將不復存在、總之,只有把古建築保護好,維修好,讓它們以其原有的面貌長久地保存下去,才能發揮“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鑒”、“文化的載體”等作用。保護古建築,讓古建築流芳千古,古為今用,為後人服務,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付的社會責任和神聖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