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的铎爾孟故居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網站
日期:2016/12/14 21:31: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铎爾孟(1881-1965), 全名安德烈 羅凱特 迪特 铎爾孟(AndreRoquette Dit d'Hormon), 法國人,巴黎大學畢業,漢語造詣頗深,精通中國古典詩詞,是法漢雙語的文學家、漢學家、詩人。他效仿中國文人給自己取了字--浩然。清朝末年,25 歲的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北京,73 歲離開北京回到故鄉,終年84 歲。在中國生活了48 年,占了他的大半生。
在中國的48 年裡,铎爾孟當過醇親王載沣子女的法文家教,做過民國政府的外交顧問。他很早便結識了李石曾,共同創辦了中法大學,是中法大學法方六名董事之一。他長期在中法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法國文學、詩歌、戲劇等課程。抗日戰爭期間,為了繼續中法兩國的文化合作事業,保住中法大學校址不被日偽政權占領,他受命在中法大學校址創辦了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為繁榮和推動兩國文化的研究和交流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54 年回到法國,立即參與他的學生李治華和夫人雅歌翻譯《紅樓夢》的工作,逐字逐句審校、潤色、修改譯稿,歷時10 年。當法文《紅樓夢》問世時,铎爾孟已長眠地下17 年了。铎爾孟是一位中國化了的法國人,他為世界了解中國、中國了解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铎爾孟離開中國已有60 年,但在北京還能尋覓到他的蹤跡。一是國家圖書館收藏有铎爾孟關於司法建議的兩部書--《說帖》和《中華民國立法院組織私議》。《說帖》石印本是铎爾孟用毛筆書寫的行書體,隽秀飄逸。一個用慣硬筆書寫洋字母的人,用中國軟毛筆寫的漢字如此漂亮,令人拍案稱奇。二是北四環內側的現代文學館收藏著铎爾孟審校過的《紅樓夢》法文版的手稿12 大冊,4231 頁,重15 千克,是時任現代文學館館長的舒乙先生2001 年從法國提回來的。三是北京市檔案館收存中法大學檔案中有中法大學董事、文學院教授铎爾孟的住址--朝內南小街新鮮胡同24 號。
關於铎爾孟住址有多種說法。鄭碧賢女士的《紅樓夢在法蘭西的命運》中記铎爾孟住甘雨胡同。恽毓鼎《澄齋日記》裡記1911 年铎爾孟住總布胡同,1914 年住水磨胡同。甘雨胡同在王府井天主教堂南側,總布胡同在東單北大街路東,水磨胡同在東長安街路南海關大廈附近,新鮮胡同在朝陽門內南小街北口路東,铎爾孟的住址始終沒離內城東南角。甘雨、總布、水磨今非昔比,數尋無果。2006 年初冬,我走進新鮮胡同,見四周都是新建的居民樓,只剩不多的幾戶平房院,戶戶大門緊閉,天氣陰沉干冷,胡同裡行人極少,向走過來一位年紀稍長的人打聽,回答"俺剛來的",一聽心就徹底涼了,調頭回了家。2013年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史跡群保護工作推進,但铎爾孟的新鮮胡同住址仍沒有落實,為了不留遺憾,我再次走進新鮮胡同。
新鮮胡同在朝內南小街北口路東,與路西的演樂胡同相對。由於臨街樓房堵了胡同口,須繞到南竹桿(舊八大人胡同)才能進新鮮胡同。胡同中段僅存八個門牌,路南40、42 號是桂公府,東面是正白旗覺羅學建築遺存北京二中新鮮胡同小學。路北剩五個門牌: 65、67、69、71、75 號。75 號是新建的四合院,67、69 號門臉小,65 和71 號釘著東城區保護院落的藍牌。65 號大門開著,我冒昧地闖了進去,從垂花門裡走出一位小伙子,我說明來意,他說爺爺是這條胡同的老住戶,知道不少過去的事,可巧不在家。他建議我去71 號問問。71 號是一個舊紅色的蠻子大門,圓圓的雕花抱鼓石不太大。從門縫看上下插著兩道門栓。敲了三次門也不聞裡面回應。大門旁有個小門,沒有門牌號碼。正在上下打量小門的時候,從西邊來了一位騎自行車的婦女,到門前下車了。我上前說明來意,主人爽快地讓我進了71 號院。
原來旁邊的小門和大門相通,從小門進了第一進院,迎著大門是一道磚影壁,雪白的棋盤芯。大門西邊是一排南房七間。影壁東端原有一道屏門,現在改成磚牆木門。院子西端原來也有一道屏門,現在蓋成了灰磚的鍋爐房。院子的中軸線上是一道綠色方柱垂花門,房檐下的彩畫斑駁暗淡,角隅雀替缺失,沒有門板。因為街門不知去向,只好用二道門去當街門了。
進垂花門是第二進院,左右有抄手游廊,現在以葦箔抹灰成了堆物的小房。東西配房各三間,前出廊。北房三間方格大窗高敞明亮,門窗前移占了前廊,房間顯得更大了。正房左右有耳房各兩間。院子中間十字甬路把院子隔成田字形,田字空間裡一格種了柏樹,其余三格各種一棵香椿。院子裡有幾只烏鴉正在碗盤裡啄食,見有人進來才飛到高大的香椿樹上。田字格裡還栽植玉蘭、籐蘿、芍藥等花草。原來有第三進院,今已不存。
我和主人坐在台階上聊了起來。主人姓金,原來住錢糧胡同,1957 年搬到這院。1966 年被紅衛兵趕了出去,在外住了11 年。1977 年落實政策,住進好不容易退回的兩間北房。又過了7 年,全部房屋才歸還原主。所幸的是"文革"搬進來的是街道辦事處,院落的格局、房屋的架構沒有大拆大改,沒有成為蓋滿小房的大雜院。游廊、屏門、大門、鍋爐房等有改動,都是辦事處那時做的。我著急地問:"這裡老門牌是?""24號。"" 您搬進來之前有誰住過?""我家是從陳家買下前兩進院子,第三進院幾經易主。2006 年胡同拆遷,文物局來人說第三進院不能拆,結果夜裡來了鏟車把第三進院的房子給鏟平了。我還聽母親說過,有位法國人住過,他還曾當過民國政府的顧問。"
至此,我懸著的心落了地,這裡是铎爾孟故居無疑了。
希望新鮮胡同71 號得到保護,留住歷經劫難而幸存的铎爾孟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