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哈爾濱現遺存的兩座猶太教堂

哈爾濱現遺存的兩座猶太教堂

日期:2016/12/15 0:39:3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哈爾濱,曾是猶太人棲息的樂土,猶太流亡者的第二故鄉。猶太人來到哈爾濱後,也把他們的宗教信仰帶到了這裡。他們在哈爾濱建造了兩座會堂:猶太總會堂和猶太新會堂。

哈爾濱 猶太教堂 古建築

猶太教總會堂舊時照片

  從十九世紀末至二戰結束時間,由於當年歐洲某些國家實施排猶政策,以及“中東鐵路”的修建,大批東歐、俄國的猶太人陸續移居哈爾濱,最多時曾達2.5萬人,使得這裡成為當時猶太人在東亞的最大僑居中心、精神中心。二戰結束後,猶太人才大批離華,赴以色列以及歐美國家定居。

1935年猶太教總會堂內部的祈禱大廳

  猶太人來到哈爾濱後,也把他們的宗教信仰帶到了這裡。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哈爾濱猶太人創辦了猶太人協會,4年後改組為哈爾濱猶太宗教公會。它是全市猶太教最高管理機構兼民事管理機構。他們在哈爾濱建造了兩座會堂。1909年建成猶太總會堂(教堂),1921年建成了猶太新會堂(教堂)。會堂作為猶太人舉辦宗教儀式的重要場所,在猶太人心中居重要位置。

哈爾濱猶太人在猶太會堂舉行赫茨爾紀念日儀式

20世紀30年代中期,哈爾濱猶太人舉辦的普珥節舞會

  隨著猶太人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大批離境,猶太新教堂和猶太總教堂先後於1956年和1963年關閉,1963年,猶太宗教公會也最後關閉。如今,這兩座猶太教堂保存完好。

  猶太總教堂

  猶太總教堂也稱哈爾濱猶太教主會堂,猶太宗教公會中心會堂。位於哈爾濱原炮隊街44號(今道裡區通江街82號),是哈爾濱第一猶太教會。外埠的猶太人每逢重大節日都要來哈爾濱做禮拜,所以這個教堂又稱總會、總教堂。由建築師Н·А·卡茲-吉列設計。1907年5月奠基,1909年1月落成,1931年6月火災被焚。

哈爾濱 猶太教堂 古建築

猶太建築的風格

  該教堂的平面呈拉丁十字式,門窗飾以尖劵或圓拱,兩個穹頂大小錯落,猶太教的六角聖星標志閃耀在高高聳立的穹頂之上。建築十分精美。六角星是猶太人統一標志,今天大衛星被放在以色列的國旗上。

  1931年,被大火焚毀的總會堂進行了修復,並進行擴建。擴建後的總會堂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哈爾濱猶太宗教公會、哈爾濱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猶太喪葬互助會和《猶太生活》編輯部遷入這裡辦公。1921年在哈爾濱道裡區經緯街上建了一座猶太新會堂(新教堂),這裡就稱舊教堂、老會堂。

  老會堂曾是哈爾濱車輛廠招待所,外觀已有較大改動,但基本保持原貌。以後又改做四海民族招待所、卡茲青年旅捨及一些單位占用。

猶太教新會堂舊時照片

  猶太教新會堂

  位於與猶太總教堂鄰近的埠頭區斜文街88號(現哈爾濱道裡區經緯街162號)。之所以被稱為新會堂,是相對通江街猶太老會堂而言的。新會堂希伯來語稱“別依斯-加麥爾德羅什”,是猶太教哈西德教派會堂。這座教堂為磚石結構,建於1918年。由著名的猶太建築設計師約瑟夫·尤裡耶維奇·列維金設計。

哈爾濱 猶太教堂 古建築

如今的猶太教新會堂

  1916年宗教公會議定修建新會堂。1917年,法因蘭德和霍赫洛夫金將斜紋大街(即今日經緯街)地號出讓給宗教公會,新會堂地址就選在那裡。1918年9月21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典禮。1921年9月25日,新會堂竣工,舉行落成典禮,成為哈爾濱第二猶太教會。教堂可容納800人同時做禮拜,是目前遠東地區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猶太會堂建築。

  新會堂整個建築呈正方形,在主入口處設有三開門,入口處突出部分的4個廊柱支撐起圓心尖券高門,形成了三連券外門廊。立面在建造中交替使用了磚塊和石頭,形成了紅白相間的帶飾。屋頂覆蓋了一個巨大的鼓座雙圓心式穹頂,頂上聳立一個被稱為大衛之盾的六角星。展示了猶太建築的典型特色。雙園心式穹頂、尖券柱廊、門窗和六角星,無不顯出猶太建築的特點。

哈爾濱 猶太教堂 古建築

20世紀30年代哈爾濱猶太人在新會堂內舉行的一次猶太婚禮

1932年8月洪水中的猶太新會堂

  哈爾濱解放後,猶太僑民於1950年前後陸續出境。猶太新會堂於1956年關閉,原址一度為哈爾濱市公安局俱樂部招待所。會堂屋頂上的圓頂曾被拆除,2004年重新修復,今辟為“哈爾濱猶太歷史文化博物館”。

哈爾濱籍猶太人後裔參觀猶太會堂的展覽

  修繕恢復原貌的猶太新會堂,通過歷史圖片、沙盤和雕塑、影像資料等全面展示了猶太人在哈爾濱從事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