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第六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在晉城市啟動

第六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在晉城市啟動

日期:2016/12/15 2:04: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2011年6月11日是我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當天上午,晉城市在陽城縣潤城鎮上莊村隆重舉行了文化遺產日活動啟動儀式。副市長李章宏講話並宣布第六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啟動儀式開幕,市政協副主席郭一峰出席啟動儀式,市旅游文物局局長劉金鋒、市文廣新局局長張秋旺分別介紹了晉城市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市委、市政府有關單位領導,各縣(市、區)旅游、文物和文廣新局負責人,市旅游文物局,市文廣新局相關人員及周邊群眾共計2000余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上莊揭開面紗迎世人   6月11日上午的陽城縣潤城鎮“天官王府、上莊古村”,處處氣球高懸,彩旗飄揚。這個位於太岳山南麓的小山村,自信地敞開自己的懷抱,迎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十裡八鄉趕來看熱鬧的鄉親們,純樸的臉上寫滿幸福與期冀。   上莊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自古以來就有“文化之鄉”的美譽,從明清中葉至清初的百余年裡,這裡共走出了五位進士、六位舉人,貢、監生員有數百人之多。數百年來,上莊古村在其形成、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保留了完整而傳統的地域鄉土文化特征和眾多的具有歷史見證意義的優秀文化遺產,它的設計完全繼承了封建的“禮制”和習俗,並在建造伊始就大量引進了江南水鄉的建築風格。古建築群布局以莊河為中軸線,在河的南岸有天官府、進士第、爐峰院;在河的北岸有沿街院、司農第、司徒第、亞元府、王氏祠堂、大參第、望月樓、參政府、武舉第、樊家莊園等,大量保存完好、外觀封閉、高門深宅的官宦巨宅達到了使用功能與建築藝術的完美統一,被古建專家稱為古村落保護的傑出典范。   天官王府是明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部尚書、兩京戶部尚書、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出入三朝、曾輔佐明王朝達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國光及其後人數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築群,始建於金元時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其內部閣樓高聳,古廟森嚴,官宅豪華,民居典雅,現存保存完好的古宅院四十余處,囊括了居住、宗教、祭祀、文化、商業等建築類型。而且在時間跨度上,按照明、清、民國的發展過程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時代痕跡明顯的古建設群。   副市長李章宏在講話中指出,上莊村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又是以工程項目帶動村鎮規劃一體化實施試點村,也是沁河流域特色城鎮化建設重點村。我們此次在上莊村隆重舉辦“中國文化遺產日”啟動儀式,一是希望借這個隆重的節慶活動,結合當地實際,宣傳文化遺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宣傳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提高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二是號召沁河流域沿河各鄉村要認真學習和汲取皇城、上莊等村的好經驗、好做法,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挖掘優勢、打造亮點,大力推進特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努力向寬裕型、富裕型小康社會邁進。   部門聯手行動聚效應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地區的文化遺產,就是這個地區歷史和文化的根脈。保護文化遺產就是對自己文化血脈的尊重,就是對精神家園的堅守,也是堅持科學發展,傳承中華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為將保護文化遺產活動開展的更加富有特色,市旅游文物局與市文廣新局兩個部門主動聯系,互相溝通,就共同啟動第六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活動達成共識,並聯合出台活動方案,對活動的各項工作進行了細化和分工,以確保活動的精彩有序。   活動當天,在上莊古村雄偉壯觀的永寧閘現場,上黨梆子名角張愛珍爐火純青的演唱、輕松幽默的中村秧歌等節目表演,使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不僅讓與會領導、嘉賓及十裡八鄉的百姓們現場欣賞了精彩的節目,還領略了“天官王府、上莊古村”的古建魅力。現場周圍,文化遺產保護宣傳版面依次排列,“文化遺產無價 保護行動有我”、“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中華文明”、“相約文化遺產日 品讀中華五千年”、“手牽手保護文化遺產 心連心構建和諧社會”“珍重文化遺產 共築幸福家園”等巨型條幅引人注目,市旅游文物局、市文廣新局、上莊村制作的宣傳冊子更是被前來觀看的群眾一搶而空。整個活動節奏緊湊、精彩紛呈、效果顯著,不僅宣傳了晉城市的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而且提高了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文明保護傳承蔭子孫   晉城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底蘊厚重,文物古跡眾多,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5處,縣保單位206處,是全國重要的文物大市之一。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晉城市這片無比厚重的土地,孕育了生生不息的子子孫孫,同時留下了豐富燦爛的文化遺存,現存城池、寺觀、宮殿、壇廟、石窟、寶塔、名樓、陵墓、民居、橋梁及軍事設施等各類文物單位3000多處,可謂星羅棋布,俯拾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陵川塔水河的遠古遺址,丹朱嶺下的長平古戰場,端氏古鎮的晉國歸蹤,羊頭山下的石窟大佛,天井關頭的孔子文廟,晉陵路側的關帝神廟,澤州古城的程颢書院,陵川城內的狀元故裡,尉遲古村的趙樹理故居,丹河流域的封建莊園,沁河流域的明清古堡,珏山腳下的青蓮寶剎,府城北麓的玉皇行宮,開化古寺的宋代壁畫,清化大道的晉商征途,以及眾多的湯廟舜廟炎帝廟和講不完的文官武將商家情……長久的蘊積和沉澱,在晉城的土地上形成了異常輝煌的古代文明。其中古代建築集多種藝術於一身,是一個時期、一個地區文化生態的集中體現,但由於木構古建築易毀的原因,全國宋金以前木結構古建築瑰寶154座,而晉城市竟占到約三分之一,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   晉城還是中華民族發祥的熱土,在近現代的革命浪潮中,譜寫了光輝的紅色篇章。五四運動以來,紅色革命激蕩在太行山上,反帝浪潮,抗日烽煙,英雄許國,壯士喋血,從“十二月事變”到“蘆葦河戰役”,從“上黨戰役”到“解放晉城”,晉城人民不畏強權,前僕後繼,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立下了可歌可泣的不朽業績。朱德、劉伯承、鄧小平、陳赓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建功立業,留下了生活和戰斗的革命遺跡。沉甸甸的紅色文化遺產,使晉城的歷史文化遺產更加豐厚。   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突飛猛進的同時,晉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截至目前成功申報國家級保護項目17項,省級保護項目47項,市級保護項目92項,縣級保護項目共201項,初步建立了晉城市(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和非遺項目數據庫。晉城市先後有6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5人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這些珍貴遺產品味上佳、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已成為晉城人的驕傲。   在啟動儀式現場,首批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八音會,通過演奏者們的輪番吹打、文武和唱、互為激勵、相呼相應表現地出神入化,贏得了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上黨梆子名角張愛珍或而慷慨激昂或而柔婉低回的上黨梆子選段演唱引得大家連連叫好。滑稽搞笑、演技精湛的上莊秧歌更讓人們在一種輕松幽默的氛圍中感受到了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此外,還有“擔花藍”、“跑竹馬”節目等,既讓在場的觀眾有了久違的感覺,似乎也讓大家找到了自己的根、自己的魂。   啟動儀式上,晉城市旅游文物局局長劉金鋒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向在場的老百姓解釋了文化遺產的概念及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他說,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先。歷史文化遺產是根,是魂,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更是晉城市實現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上莊古村落作為文物保護的一個典型,具備旅游開發和產業調整的雙重價值,必將促進以鄉村旅游為特色的沁河古堡游,使文物資源越來越體現出廣闊的社會效益和巨大的經濟效益。市文廣新局局長張秋旺在講話中號召大家,要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晉城市的文化遺產,永遠施惠於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萬代子孫。(晉城市旅游文物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