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召縣煙雨老城村:幾處殘存的古建築

南召縣煙雨老城村:幾處殘存的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1:19:4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聽聞南召縣雲陽鎮有一老人熟知南召歷史,出了本書——《南召文化大觀》,涉及南召的歷史淵源、地方傳說、詩聯歌謠、古城拾遺等諸多領域,便有了前去拜訪的想法。

  驅車前往雲陽,半路上下起了雨。淅淅瀝瀝的小雨打濕了綠意,滋潤著鄉土。待趕到雲陽時,《南召文化大觀》的作者高天順老人早已等候多時,他說,雲陽有著厚重的文化積澱,然而近幾十年城市建設不斷變化,不少文化遺存被破壞乃至消失,寫這本書一是整理記錄雲陽的歷史文化,二是給子孫後代留個念想,也算給雲陽文化名鎮建設作點貢獻。隨即領著記者一行,漫步在雨後的小巷,尋找老城村裡的幽幽古意歷史煙雨。

碩大的青磚成為老城牆的最後記憶  一首童謠,一段老城牆

  細雨紛飛,沐浴在雨中的老城村靜谧安詳。同行的人笑說,似乎是老天爺用這種方式抒發自己的鄉愁,也似乎只有走在雨後的巷道,才能愈發體會到對家鄉的留戀。

  老城村位於南召縣雲陽鎮的中心地帶,其實就是雲陽鎮老城區。雲陽鎮是最早的南召縣城,1947年11月南召縣解放,縣城遷移李青店,舊邑改為雲陽鎮。

  在老城村裡轉轉,早已沒有了方向感。時不時出現的青磚灰瓦,證明著這座小村的古老與滄桑。路上遇見一位老人——81歲的鄭富根,聽聞我們尋找南召老城牆,熱心地做起了向導。鄭富根說,“俗話說‘南召縣,大豬圈,轉一圈,三裡半’,其實說的就是當年的南召縣城之小。”《南召縣志》載:夏商時屬豫州,秦時置雉縣,唐時為向城縣,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復置縣,即築縣治城池,周圍三裡四十步,城牆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五尺,寬二丈。

  走進一處居民點,穿過不過一米寬的巷道,鄭富根指著路邊的一處土堆說,“這就是老城牆。”半人高的土堆夾在兩處民居之間,黃色的土坯被“善加利用”,種上了青菜。堆砌在牆邊的十幾塊大青磚,成為老城牆最後的印記。站在老城牆上放眼望去,老城牆上房屋層層疊疊。以前城牆較長,後來由於坍塌和破壞,大部分已經消失,僅剩的這段城牆也淹沒在了民居中。鄭富根說,上世紀50年代末,人們被號召起來去拆古城牆,青色的城牆磚被人們搬回了家,用來砌院牆、壘廚房案台,寫滿記憶的老城牆突然間就煙消雲散……

  路上經過城隍廟戲樓,戲樓破敗,圈禁在雲陽蠶場的招待所裡。滿地的荒草,空空的戲台,耳畔如聞弦鬧板響,昔日裡台上如雷如火的氣氛,台上台下如狂似醉的癡迷,到哪裡去尋?再紅火的戲場總有落幕的時候,只有這古戲樓仍在孤獨地守望……

古柏铮铮見證歲月留痕  兩棵古柏,一座楚王行宮

  沿著曲徑左拐右行,在一個小巷裡找到雲陽鎮第一小學。徘徊在學校大門口,高天順說,“楚王行宮就在這個院子裡。”進院不遠,一對石獅蹲踞兩側。石料已經風化,石獅前腿也早已不知去向,斑駁的身軀張望著悠悠來去的時光。正說著,兩棵古柏映入眼簾。如果不是院中這兩棵古柏,很難相信這裡就是楚王行宮遺址。

  行宮之地,未留下一屋一瓦,僅剩這兩棵古柏和一通石碑,講述那段煙雨風雲。古柏颀長、挺拔,灰褐色的樹干上布滿密密麻麻厚厚實實的鱗片,枝冠半枯半綠,凝重、秀雅、蒼老中透出一股靈氣,雖然走過了一個又一個世紀,卻依然挺立,鐵骨铮铮。古人贊譽柏樹為“百木之長”。孔子也曾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高天順說,柏樹人稱壽樹,亦是祭祀的象征。古柏是與楚王行宮同生同在的,在行宮建成伊始,便栽下了這兩棵柏樹,頑強地生存了2500多年。

  這兩棵古柏民間叫“夫妻樹”“愛情樹”,據傳是楚王與他的妃子栽下的。鹿鳴山周圍除了這兩棵古柏外,別無百年以上的柏樹,或許這兩株古柏能保存下來,是因為楚王行宮在此的緣故。古柏旁的一通明代石碑證明了楚王行宮的存在:“南召縣西北隅有子城,內廣八十步,袤四十步,世傳為楚王行宮。按南陽春秋時並入於楚,子城雖廢歲久,基極高厚,上有樓台八處,前有三峰突起,俨然王者宮阃之所也。”

  據記載,公元前688年在鹿鳴山南麓修築楚王行宮,是楚王親臨北部視察邊防和督修長城時用的。鹿鳴山距離雲陽鎮很近,不過兩千米的距離,峰陡巒翠,素有“鹿鳴聳翠”之譽。高天順說,雲陽舊時稱武城,是春秋時期“北扼汝洛,南控荊襄”的重要扼口。南有雲陽關、北有魯陽關,關門四周又有關莊寨、太子山寨、九裡山寨、羅圈寨等關城拱衛,使這座行宮處在雄關衛護之中。楚王在這裡與周邊各國之君開展了一系列“武城會盟”活動。遙想古時,如果太子山、九裡山和分水嶺是三苗部落和先楚的戰爭前沿,那麼鹿鳴山無疑是攻伐時最佳的指揮要塞。

  走出行宮很遠,仍然依稀聽到書聲琅琅,茫然回首,歲月的煙雲已經散盡,兩棵古柏如同兩位歷史老人,在石獅的守護下,默默追憶著悠悠歲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