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馬神廟
位於原宣武區南橫西街路南,建於隋仁壽年間(601-604年),初稱白馬神寺。唐遼金時期香火極旺,後因金末元初的延年戰火,元帝便另建新城(元大都),此寺香火逐漸衰敗,又因失修而殿堂倒塌,直到明洪熙元年(1425年),才被重新修繕。明正統八年(1443年)英宗皇帝朱祁鎮敕賜額名“白馬禅寺”,俗稱“白馬寺”、“馬神廟”,並有多位高僧擔任該寺的住持。從此該寺經歷了200余年的興旺時期,到了清初時僅留下一些遺跡和白馬寺的地名。再後來連寺中僅存的遺跡也沒了,千年古剎,成為荒野。新中國成立後在此建起了學校和居民區,但仍有人將此處稱為“白馬寺”或“馬神廟”。
皇家御用馬神廟
位於景山東街,明朝在此設有御馬監,即御馬圈,有數十名官員管理,包括掌印、監督、提督等。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修建了御馬監馬神廟(也稱馬神祠)。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為馬神祭日,朝廷都派欽差到此祭拜馬神。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御馬監改為阿敦衙門(滿語牧群之意),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名為上驷院,隸屬內務府,由皇帝特派兼管大臣總負責管理,並重建馬神廟。乾隆二十年(1755 年)又將馬神廟重建,直到清末該廟逐漸廢棄。
如今僅存的馬神廟
位於居庸關關城南側西山麓,始建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後被毀壞,直到1997年才復建。居庸關地勢險要,常年有駐軍,戰馬近千匹。修建馬神廟是為了祈求戰馬健康,更具戰斗力。該廟是一座坐西朝東的四合院,正殿3間,坐西面東,歇山起脊形式,黑琉璃瓦黃剪邊。南北配殿各3間,硬山形式。殿內分別供奉著馬王殷郊、馬王房星、土羊二神等11尊神。傳說這些神都與馬關系密切。
國家級的馬神廟
位於朝陽區東壩附近,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相傳明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燕王的坐騎青骢馬在此役中救駕有功,故於此敕建馬神廟。《日下舊聞考》載:“太僕寺每年祭馬神,在通州北四十裡安德鄉鄭村壩(今東壩),春祭在三月二十二日,秋祭在八月二十八日,前期題請譴少卿一員行禮。”此地的馬神廟也是國家舉行祀典之地,可謂“國家級”祭祀馬神的場所。
尚存的馬神廟地名
位於海澱區阜成路,因歷史上曾建有馬神廟而得名。該廟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用以祭祀馬王神。明清時此地為京西古道之一,時有往返京城與西山的馬隊、駝隊經過這裡。為保佑騾馬、駱駝等大牲畜四季平安旺盛,人們集資興建了這座馬神廟。清末時部分建築被毀,尚有廟前的牌樓和殘牆。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其舊址上建立了私立鐘氏育才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馬神廟中心小學。而今馬神廟早已消失,只有地名尚存,多條公交線路設有馬神廟站,由此可確定當年馬神廟所處的大致方位。
本文由
古建磚瓦 http://www.gujianzhuanwa.net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