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文物保護情況復雜僅靠政府遠遠不夠

文物保護情況復雜僅靠政府遠遠不夠

日期:2016/12/14 11:04:1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光明日報11月11日報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的保護與研究利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同時要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全面認識和准確把握文物的意義提供了重要遵循,也為我們做好文物的保護與研究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     文物,镌刻著文化的深沉記憶,蘊藏著民族的靈魂密碼,是國家的“金色名片”。文物是通道,讓我們可以順利抵達歷史深處;文物是勳章,彰顯人類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迸發出的非凡智慧和創造力量;文物還是燈塔,照亮著今人走向未來的路。文物的價值是多向的,不僅有歷史價值、研究價值、審美價值,更重要的是具有無可替代、無法估量的精神價值。     有個公益廣告說得好:“祖先的、我們的、子孫的——請保護文化遺產”。每一代人都應該是而且必須是文物的呵護者,盡心盡責地把先輩傳承下來的有價值的遺產保護好利用好,給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一項每個人都該擔負的神聖使命。辱沒了這項神聖使命,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     我國是個文物大國。目前,僅不可移動文物就有76萬處,而散落在各地、未登記在冊卻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更是難以計數。總的來看,這些年,我國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有了明顯提高,文物保護工作有了很大進步。但問題依然不少。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損壞文物的行為時有發生。一些地方因舊城改造和開發項目而破壞文物的現象也經常見諸報端。一些私有產權的文物建築,在修繕資金上出現了“國家的錢不能用、企業的錢不敢用、個人的錢不夠用”的尴尬局面。面對文物保護的復雜情況,僅僅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也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必須形成這樣的社會共識,文物保護不純粹是某家單位或機構的事,也不僅僅是某個專業群體的事,文物保護更需要社會各方力量行動起來、聯合起來,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只有把社會各方力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再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組織,才能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的大格局、大合力。     在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過程中,新聞媒體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承擔重要角色。媒體的有力宣傳和廣泛傳播,可以在全社會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倡導文物保護觀念,強化文物保護意識;媒體對文物保護實踐中的有益經驗進行總結和推廣,對不利於文物保護的行為進行及時提醒甚至嚴肅批評,可以營造文物保護的良好社會輿論氛圍。光明日報作為一張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以思想文化為宣傳報道特色的中央黨報,歷來高度重視文物報道。創刊六十七年來,光明日報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滿腔熱忱地投入文物保護事業,不僅是新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忠實記錄者,同時也是新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積極推動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深刻指出:“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仰以察古,俯以觀今,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文物,提醒我們記得來路;文物,啟示我們繼往開來。讓我們站在更高的起點、更大的平台上,以更加出色的工作,為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來源:澎湃新聞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