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境內部分古長城上,稍微碰觸城牆,就會有薄土落下,不少烽火台的磚瓦脫落,部分牆體出現傾斜,有些經風雨侵蝕已被掏空,留下數個大洞,可能一場暴雨就會坍塌。
人為破壞仍是長城生存的一大威脅,長城磚被盜、販賣現象時有發生,加之近年來的野長城旅游熱都加速了古長城的破壞。而長城保護面臨缺人和缺財兩重困境,長城沿線文物部門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對長城遺址進行巡查監督,但因長城是線性文化遺產,體量太大,絕大部分處在野外,不可能像其他文物那樣收藏起來,對它的保護,單靠文物部門是不行的。而在怎樣保護我們的長城方面,比如段落保護還是全程保護,原始保持還是“整舊如舊”,開發保護還是“養在深閨”,這些問題業內專家都存在不同的爭議。
而今,時不我待的是,風雨侵蝕、殘破不堪的長城已上榜最瀕危遺址。 據悉,長城牆體保存狀況總體堪憂,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約20%,消失的比例為30%。換句話說,萬裡長城正在變短、變得更殘破!目前,“世界古遺址基金會”已把中國長城增列為全世界100個最瀕危的遺址之一。搶救保護這些有代表性的長城遺址,已是刻不容緩。
說起長城,讓人心潮澎湃、壯懷激烈。秦時樓堞,漢時關塞,日暮長河,冷月居庸,都會激發起我們對歷史和過往歲月的追思的。我們慨歎長城的偉大,站遠了遠遠望去,我們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裡屏障,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攀上在甘肅、陝西、山西、內蒙古一帶的雄偉長城,勁厲的寒風在時斷時續的頹壁殘垣間呼嘯,淡淡的夕照、荒涼的曠野溶成一氣,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感覺就深厚得多了。
是的,長城凝結了我們太多的歷史和記憶,負載著太多的沉重和歎息,映照著歷史時空中太多金戈與鐵馬,記載著太多的榮耀、悲歡、變遷和評說,沉澱了太多的民族的和個人的一幕幕活劇,也流傳著太多的故事和傳說。對長城的評說,也許我們難以擺脫時代和歷史的糾纏,但是,如若我們超越了某一歷史時代的束縛,和歷史感的限制,對長城的價值的評說會進入一個更高的秩序和境界。這就是,我們不僅把長城看做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更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我們知道,一個社會的生產力的剩余,人們的願望,都是建設文明的素材,雖然已經具備,但這還不夠,還要有更深的前提,應當有靈魂,即“為什麼而建設”這一思想意識。古典建築的靈魂,在於它凝結著那個時代的社會和人們的精神、理念、思想和信仰。明乎此,我們也便懂得了長城的知識、價值和遺存,在人類文明的有機體中的地位,更懂得了長城的一磚一瓦、一石一土、一樹一木,對我們意味著什麼,保護我們的長城,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其實,這也就在告訴我們該以怎樣的歷史職責和文化態度,來保護好人類文明的偉大遺跡——長城。這是我們的文化自覺,也是人類最高的道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