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市場流通的古牌匾仿古居多 真假難辨九成是赝品

市場流通的古牌匾仿古居多 真假難辨九成是赝品

日期:2016/12/14 21:24:4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市場上流通的古牌匾,90%以上都是假的。”日前,針對文玩市場日益升溫的古牌匾收藏熱,古建築保護專家、廣東省住宅與建築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李緒洪教授毫不隱諱自己多年來的調查結論。“對專家和行家來說,仿古的牌匾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但對外行的新玩家來說,光靠肉眼就不那麼好辨別了。”

  古牌匾收藏是伴隨著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急速發展而冉冉升起的新門類。在廣東大型文玩市場——芳村藝和廣場,南方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該市場開門做古舊牌匾生意的門店雖然算不上多,但一般都裝修得非常別致,往往成為吸引過往客流的重要“景點”。在古牌匾收藏領域浸淫十來年的老玩家陳強告訴記者,隨著這幾年對古牌匾感興趣的玩家越來越多,市場上流通的正品自然變得僧多粥少,從而也為仿古牌匾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只不過,在利益趨使下,也有些投機商人用仿古的牌匾當舊的賣。所以,新玩家就要注意長點心眼了。”

 古建築保護專家:市場流通的古牌匾九成是赝品

  收藏 含義好且有稀缺性為佳

  作為木語雅院的當家人,陳強在芳村玩得最入迷的兩樣東西就是崖柏和古董文玩。而在古董文玩裡邊,又以老舊牌匾最合陳強的心水。

  早在十多年前,做醫藥銷售出身的陳強,便對這類帶有濃厚中國文化色彩的傳統建築裝飾用品產生了興趣。在圈內好友的帶動下,他很快便通過這個新興行業的中介獵頭從全國各地搜索到了一大批老舊牌匾,以清代為主,最老的可以去到明代,最近的則是民國。

  不過,因為那個時候收的價錢普遍比較便宜——平均只要幾十塊、上百塊錢,就可以買到一塊,至少與那個時候已經開始流行的玉器、書畫等其它藏品相比,這樣的價錢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這批東西對陳強來說,來得快,去得也快。“很多居然就是在朋友之間送出去了。現在想起來,最後悔的事情莫過於此。”

  在陳強看來,古牌匾在市場交易方面,雖然不像其它收藏門類那麼專業,但是也有自己一套審美和價值判斷規則。譬如,業內會對市場上紛繁復雜的古牌匾進行大略的分類,對不同類別的牌匾按不同標准定價。

  廣東惠州有位8旬老人黃良歆,10多年來就收藏各類牌、匾、額、對聯共兩百多方。其透露,這些藏品中八成以上均為官方題名匾,題匾的官員包括尚書、大學士、侍郎、各省布政使、學政、總督、巡撫等。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明代,而最近的是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初期。他自按照實物,把這些牌匾分類為科舉功名匾、功名教育匾、建築標識匾、祝壽匾、節孝匾、聲望匾、名家文人題名匾等。

  “由於牌匾最主要的文化含量就是在其文字部分,這也是一塊牌匾是否值錢的關鍵。一般而言文房類用匾市場價值最高,因為其適用范圍最廣,其次就是寓意好的祝壽匾。”陳強對記者說,影響一塊古牌匾的價格因素很多,譬如含義、材質、出處、完整性,知名度和歷史意義等等。“一塊牌匾容納的上述要素越多,其價格就越高。”

  業內 牌匾收藏尚處價格窪地

  在陳強的店裡,大堂正中懸掛的牌匾“富壽康強”便是一塊老匾,出自光緒丁未年李氏貴人的題筆。“雖然店裡的崖柏和其它木器和鐵器產品琳琅滿目,但是,如果沒有這塊匾,整間大屋的文化氛圍便要大打折扣。”陳強坦承,老牌匾對提升整個空間文化品味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這也是它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收藏門類日益受到重視的原因。

  不過,與動辄幾百萬、上千萬元的陶瓷、青銅、字畫等其它古董相比,牌匾收藏的價格總體而言還屬於窪地。陳強表示,就算是現在,花幾萬塊錢,也可以買到一個品相和含義都相當不錯的老牌匾。“我這塊‘富壽康強’,以前買進來也不過萬元左右。”

  記者了解到,目前文玩市場上古舊牌匾的經營者,普遍都要靠一些中間商來提供貨源。由於時間等各方面的成本太高,極少有經營者會直接到全國各地去搜羅一手貨源。

  記者前幾年認識一位收藏家,他收藏的屏風、牌匾等傳統建築使用的構建和裝飾用品裝滿了幾個倉庫。“全國各地都有一些類似於‘文玩獵人’似的專業中介,在各地走街串巷搜羅這些東西。”他告訴記者,上世紀九十年代,這一塊的市場沒有起來,老牌匾都是被當成一般的老物品賣給販子,所以價格往往非常低,好的幾百塊,差的幾十塊。進入新世紀以後,國內的古董文玩收藏熱在一二線城市蔚然成風,從而也帶動老牌匾的價格水漲船高。尤其是最近幾年,普通的都可以賣到幾千塊。正因為市場走俏,一些不法分子對一些主人不願出售的古牌匾,甚至不惜铤而走險去偷。早在十年前,山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和廣西等地警方便頻繁曝出抓獲非法盜賣古牌匾和古石墩的案件。

  分析 仿古居多真假難辨

  不過,盡管與其它收藏品橫向來比,古舊牌匾總體仍處在價格窪地。但是,從其自身縱向來看,與十年前相比,古舊牌匾的價格在市場上普遍也已經漲了逾10倍。有些接近文物級別的牌匾,甚至已經被炒到了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明清到現在的歷史跨度雖然很大,但古牌匾的存量畢竟是有限的。在古代,只有在公共機構、大戶人家或者是官家,才會有掛牌匾的習慣。文物級別的古舊牌匾,現在大多數都已經受到國家的嚴格保護。就算是非文物級別的東西,在一些私人家庭裡邊,也會被看得非常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古建築文化保護、經常對各地古舊牌匾市場進行調研的李緒洪教授對記者坦言,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來,老百姓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他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對自身擁有的一些傳統文化用品的保護意識已經大大增強。“我們排除盜竊等非正常手段來說,想像以前那樣靠正常的交易來獲得他們的這些老牌匾已經非常困難。”

  李緒洪指出,根據他自己的調研,現在市場上流通的所謂老牌匾,90%以上都是假的。對於行外人來說,他們可能沒辦法靠肉眼來辨別這些仿古牌匾,但是,對行家來說,通過印章、材質等,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老玩家黃良歆曾向媒體透露,其收藏的牌匾,有明代名臣張居正、清代名臣紀曉岚、劉墉、翁同龢題的。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也需要專家作進一步的辨別。古舊牌匾的市場已經在國內發展了十幾二十年,但市場上流通的好東西不僅沒有越來越少,反而越來越多。這是新入行的玩家特別需要警惕的怪現象。

  疑問 牌匾是否屬於古建築構件?

  據史載,明、清以來的名門望族,多喜好在家族祠堂、書房或住宅面前懸掛木制牌匾,牌匾上雕刻自己或其他名人或官員贈題的文字,或表示良好的祝願,或借以彰顯家族名望。這些牌匾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證物,能完好無損地保留至今,並不容易。

  在一些文化學者看來,很多珍貴的老牌匾,已經成為各地傳統建築的一部分。傳統建築是民族生存智慧、建造技藝、社會倫理和審美意識等中華文明成果的集中載體,是難以再生的珍貴文化遺產。但是,近年來異地遷建傳統建築、盜賣傳統建築構件等現象日趨嚴重,不少傳統建築遭到破壞,同時也危及這些老牌匾的保護。

  正因如此,去年6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公安部聯合發出關於堅決制止異地遷建傳統建築和依法打擊盜賣構件行為的緊急通知(簡稱《通知》),要求全國各地抓緊開展傳統建築調查建檔和掛牌保護,並加強傳統建築交易管理。

  在這份《通知》中,傳統建築被定義為使用傳統材料、具有傳統形制、運用傳統工藝建造的民宅、祠堂、廟宇、牌坊、書院、名人故居等建築,包括中國傳統村落中列入規劃保護對象的建築,以及其他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築。而傳統建築構件是建築結構和裝飾的組成部分,含梁、柱、門窗、磚木石雕件等。

  為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國家嚴令打擊盜賣傳統建築構件等行為,或將影響古舊牌匾市場交易。

  古舊牌匾到底應否歸入傳統建築構件的范圍?在學界尚無統一的說法。支持者認為,牌匾是傳統建築不可分割的部分,自然應該列入國家保護的范圍。但在李緒洪看來,牌匾並非每一座傳統建築都必備的要件,它只是書寫在宣紙上的書法作品向木制品的轉化,雖然載體發生了改變,但其本質仍然是藝術品。因而,他認為,理論上牌匾不應該算作傳統建築的構件。在不違反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的情況下,一些私人所有的普遍老牌匾應該允許被交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