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貴州實踐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

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貴州實踐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門戶

日期:2016/12/14 21:29: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貴州是個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村寨星羅棋布,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的村落,在建築風格和民族習俗、文化上都各具特色,充分體現出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特征。在國家文物局、住建部等7 部局公布的第一至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貴州有426 個列入,位居全國第二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2013 年5 月作出重要指示,明確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目標、原則和方法。今年4 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指導意見》。陳敏爾書記強調,要以高度的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把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叫得更響、抓得更實,努力讓傳統村落美起來、強起來、富起來。要深入實施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消防改造、特色產業培育“五項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動員社會力量、民間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合力。
  傳統村落在貴州文物保護系統工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全國起步最早,廣受關注。早在上世紀80 年代初,即著手開展村寨調查並進行保護試點工作,建立了一批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館。上世紀80 年代中期,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公布《貴州省文物保護管理辦法》,規定“對具有地方特點和民族特點,並具有研究價值的典型民族村寨,要加以保護。”這一時期的工作有效地保護了一批典型民族村寨,為黔東南州的苗族和侗族村寨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以及一批歷史文化名村和眾多的傳統村落得以保留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上世紀90 年代開始,貴州省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工作進入國際化視域。1995 年,中國和挪威學者組成的課題組對貴州省民族村寨進行實地考察,擬籌建一種新型的文化機構——生態博物館。至2005 年,相繼建成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花溪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錦屏隆裡古城生態博物館和黎平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形成了獨特的貴州生態博物館群。
  2008 年10 月,在國家文物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在貴陽召開“中國貴州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形成《貴陽建議》。2011 年10 月,中共貴州省委關於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多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全省文化遺產保護“百村計劃”,建立多彩貴州文化線路保護和利用體系。2013 年,由貴州省文化廳和同濟大學、法國文化部建築遺產司共同主辦的2013 中法鄉村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在貴陽召開。
  幾年來,貴州在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工作中不斷改革創新、搶抓機遇,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部民間民族文藝發展中心、北京大學、同濟大學、貴州師范大學以及國內外NGO 組織等機構在村寨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人類學與民俗文化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實施文化遺產保護“百村計劃”中,以建設和轉型生態(社區)博物館為重要抓手和載體,突破體制機制的束縛,對村寨文化遺產的保護從簡單的收集、整理、展示,到全面系統的保護、展示和傳承。有效保護、合理利用鄉村文化遺產資源,立足鄉村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反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繼建設了黎平地扪和堂安、印江合水、烏當渡寨生態博物館,赫章海雀、雷山控拜、榕江大利、錦屏文斗、湄潭田家溝等一批文化主題鮮明的生態博物館也正在建設中。
  傳統村落的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根據貴州近年來的實踐經驗,就工作方法和技術路線總結出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一是要開展文化與環境資源等全面的調查與登錄,對傳統村落有系統性的認識。傳統村落資源調查大致可以分為:文化遺產名錄調查、村寨傳統管理體制整理、村莊傳統農業和手工技藝調查、地質地貌和水文等自然和環境資源調查、鄉村文化傳承人調查等。在此基礎上,對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傳承和社區文化活動、基礎設施項目、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科學與合理的需求評估,為開展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工作奠定基礎。
  二是要發揮政府多部門協調機制,認真研究並制定好《保護發展規劃》,加大技術指導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動試點先行,形成可借鑒的經驗。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參與的部門多,要充分發揮政府領導和牽頭部門的協調作用,堅持突出重點、兼顧全面,避免項目重復實施。制定好多學科、多領域、多部門的研究和參與機制,編制好《保護發展規劃》,發揮好專家團隊的技術指導和本土專家的參與作用。在體制機制上敢於創新、探索和突破,使各塊項目的實施更順暢、優化和節約。地方黨委、政府和部門要集中力量推動試點先行、示范帶動,逐步在本縣(市、區)擴大保護發展范圍。
  三是要突出村民參與和監督,培育社區組織管理和決策的能力。村民參與和監督的程度是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項目實施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在生態博物館建設的《六枝原則》中就強調:“村民是其文化的擁有者,有權認同與解釋其文化”“文化的含義與價值必須與人聯系起來,並應予以加強”。通過項目的實施,要將傳統村落的社區組織管理和決策能力有意識地培養,最終達到自我管理、運行和發展的目標。
  四是項目實施要考慮到運行和管理成本等因素,做到一次投入長久受益。以往鄉村保護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沒有結合實際考慮項目的運行和管理,導致很多好的惠及村民的項目無法運行而癱瘓。項目運作既要考慮實施成本,又要兼顧村民的管理和運行成本。比如,在榕江大利污水處理項目中,既考慮了用地不足和今後維護用水用電成本高的問題,又結合人居密集的現狀,采取了小分散、大集中等處理方式。
  五是要強化法律法規的作用,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傳統村落保護必須有法可依,在我國沒有一部能完整涵蓋和完全適應中國傳統村落及其文化保護的法律之前,應該依托於現有的《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防止建設性破壞、盲目建設用地增減和環境破壞的發生。同時,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實際,制定相關保護措施和條例規章。此外,要大力挖掘、制定“鄉規民約”並弘揚其作用,發動村民成為自覺監督的重要力量。
  六是要擴大宣傳,動員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和幫助,加強研究與合作。加大面向社會和公眾廣泛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宣傳活動的力度。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協作,成立志願者服務組織開展文化及相關活動。發揮熱愛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各界人士作用,集聚一批從事研究的人才。出台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采取捐資、投資、合作開發等方式,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的項目。允許傳統建築在政府批准和監督下,以一定形式進入市場流轉,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七是要結合村寨的文化、環境和生態資源實際,大力扶持產業發展。提倡利用傳統村落文化遺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鄉村“傳統手工藝產業”,成立合作社,打開市場通道。使原住村民在村落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收入,不低於外出打工平均收入,並提倡當地為原住村民提供多方面扶持或獎勵補貼。開展傳統村落鄉土工藝隊伍扶持,做好當地工藝文化記錄、保留和傳習,在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中發揮作用,為手藝人出台相關支持措施。通過產業的扶持,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雙贏的局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