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漢文帝霸陵陵址非鳳凰嘴

漢文帝霸陵陵址非鳳凰嘴

日期:2016/12/14 21:38:0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江村大墓出土的陶俑。張宇明攝

豎立在灞橋區毛西鄉楊家疙瘩村“鳳凰嘴”的漢文帝霸陵碑。張宇明攝     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毛西鄉楊家疙瘩村,當地人稱為“鳳凰嘴”的地方,被很多人認為是漢高祖劉邦第四子、開啟“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恆陵寢霸陵陵址所在地,但昨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兩位副研究員曹龍和楊武站對此表示了懷疑。通過多年的考古研究,他們認為霸陵帝陵陵址可能並非“鳳凰嘴”,而是2001年發現的江村大墓。     質疑     霸陵墓室結構可能並非崖墓     曹龍說,對於霸陵的墓室結構,學界一直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霸陵“因山為藏”,從外表上看是“因其山,不起墳”,“鳳凰嘴”的高崖就是霸陵陵址,其墓室結構應當是一種崖墓。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文獻上記載的“因其山,不起墳”,可以理解為將墓修在山中,故不另修封土,墓室形制則同漢代的其他帝陵一樣,是豎穴土坑墓。     歷史上對霸陵形制記載的文獻有很多。《史記》《漢書》《水經注》《三輔黃圖》等史書中都有過霸陵“不治墳”的記載。但曹龍和楊武站認為,由於古代帝王陵墓的保密性,文獻對霸陵帝陵的墓葬形制僅有“不治墳”的簡單記載,真正的認知則有待於考古認證。     距漢文帝埋葬時間最近的《史記》記載:“(霸陵)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說明霸陵帝陵無封土,緣由不是有山,而是“欲為省,毋煩民”。     根據霸陵選址的地質、地貌條件及西安帝陵傳統,曹龍推測霸陵帝陵的墓葬形制,應該是帶4條墓道的“亞”字形豎穴土坑墓,與其他西漢帝陵並無二致,只是沒有封土而已。     從地貌上看,霸陵坐落在黃土台塬上,並非山地,西漢帝陵選址除考慮傳統習俗、風水、穩固政權外,地質條件也是其考慮的重要因素。霸陵的選址恰好說明其仍然是按照西漢帝陵傳統修建的,並無“異想天開”之舉,當然也不會是依山為建的崖墓。     而學界對於崖墓觀點的支撐,普遍來自於歷史文獻中對“西京霸陵,因山為藏”、“霸陵因山不起墳”之說,使考古界對霸陵帝陵墓葬形制認識形成了崖墓說。     西漢實行帝、後同茔的合葬制,若帝陵為崖墓,後陵則不可能為豎穴土坑墓,但已考的窦皇後陵為帶封土的豎穴土坑墓。曹龍和楊武站因此認為,帝陵的形制肯定也是豎穴土坑墓,只是沒有封土罷了。     從9月1日起,鹹陽將開展為期四個月的漢唐帝陵環境風貌專項整治工作,嚴格管控文物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項目建設,禁止在帝陵周邊取土和開山炸石。     取締相關磚瓦廠、石灰廠     據介紹,這次整治活動從9月1日起至12月30日結束,工作的重點是對漢唐帝陵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以及有可能對帝陵整體環境造成破壞的周邊地區深挖取土、開山炸石作業進行全面清理,取締相關磚瓦廠、石灰廠,嚴防對山體、陵體、植被及整體風貌繼續造成破壞,已遭到破壞的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進行恢復。嚴格管控文物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項目建設,對未履行審批程序私自建設、違規建設的項目進行取締。嚴格控制建築風格和建設規模,防止破壞帝陵的環境風貌,確保文物絕對安全。     同時,不斷完善文物保護安技防設施,嚴厲打擊文物違法犯罪活動,做好漢唐帝陵保護基礎性工作,教育引導市民樹立文物保護意識,防止群眾耕種農田、平整土地、宅基地改擴建、用土取土、生活垃圾堆放等對文物遺址造成的破壞。     各縣市區按要求落實整治     鹹陽市文物旅游局對漢唐帝陵環境風貌整治工作牽頭總抓,各相關縣區政府、市級有關部門按照要求任務,專門組織力量,落實整治工作。     根據要求,這次整治中,秦都區要加強對文物保護區和建控地帶日常管理,嚴防產業項目、農業生產對平陵整體風貌造成破壞;渭城區西漢帝陵高度集中,要加強對長陵、安陵、義陵、渭陵、延陵等保護范圍內的生產生活活動的監管,防止深挖作業威脅文物安全;興平市要加強茂陵建控地帶內企業生產活動的監管和衛青墓的日常管理;乾縣要對乾陵、靖陵地表石刻進行加固扶正;禮泉縣要對建陵、昭陵保護區環境進行整治,加固扶正地表石刻;泾陽縣要防止貞陵、崇陵開山炸石活動死灰復燃,注意防范機耕作業對石刻造成破壞;三原縣要對獻陵、端陵、莊陵、永康陵地面石刻進行加固扶正,嚴防田野石刻損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