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三河鎮小南河一景。 本報記者 朱 磊攝 |
“為另辟旅游發展蹊徑,將劉同興隆莊、楊振寧舊居、鶴廬三個成熟景點單個或整體對外租賃、拍賣。” 前不久,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政府政務公開欄一則醒目的公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三河還計劃將古鎮其它一些有價值的非文物舊民居通過政府逐步征收後,面向全球整體對外招商引資開發或招租。
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三河古鎮,因為這一系列的市場化舉措,成為關注的焦點。
三河鎮,古稱“鵲渚”、“鵲岸”。1858年,太平軍在此大敗湘軍,創下了舉世聞名的“三河大捷”。太平軍大本營、古城牆、故英王府、一人巷、李鴻章家糧倉、國民黨高級將領孫立人故居、楊振寧故居……眾多的古跡、名人,讓古鎮三河擁有了厚重的文化積澱。但資金、人才的缺乏,一直影響著古鎮的旅游開發。
三河鎮黨委書記周大躍細數了一筆賬:“從2000年發展旅游業以來,三河鎮政府直接用於完善旅游設施的資金已超過1億元。如果加上古鎮整治、拆遷居民安置等,投入至少達到三四億元。然而,目前門票每年只有幾十萬元收入,加上各項稅收等不過百萬元,而每年景區聘用管理人員的工資,就需支付幾十萬元。”
在三河鎮政府看來,解決包袱最好的辦法就是招商引資,“租售只是一個方式,目的是讓有能力者來進行開發。”
“全球租售,是否會破壞徽文化遺產”,“租還能接受,售,豈不是把好東西拱手讓人?”……有人提出質疑。
“如果是引進社會資金進行古跡保護,政府本意是值得肯定的,但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必須做好充足的准備。”原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古代建築研究室主任方鹹達表示了自己的擔憂:“事實上,三河曾經走過彎路,一些商業開發的仿古建築,最後無法融入三河的大氛圍中。現在古鎮開發保護的通病就是,全交給旅游部門開發管理,可能會管亂,全部交給文化、文物部門管理,可能會管死!”
景區經營管理權被承包、景點被租賃並非三河鎮首創,全國許多省市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反對聲音雖不絕於耳,但似乎並不能阻止更多的地方選擇這樣的開發之路。
三河鎮的“尋租”行動還在繼續中,無數的舊居正在待價而沽,但出租或拍賣真的能從根本上保護千年古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