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侗族大歌是一種民間復式聲樂,高低音錯落有致,形式非常豐富。分為大歌(嘎老)、琵琶歌(嘎琵琶)、禮俗歌(嘎禮鄉)、酒歌(嘎告)、踩堂歌(耶堂)、兒歌(嘎臘溫)、笛子歌(嘎笛)七種,其他還有牛腿琴歌、去山歌等,禮俗歌中又包括攔路歌、誇贊歌、哭歌等。幾乎每一種生活場景中,都存在一種歌的樣式。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
大歌的演唱場合非常講究,除平時訓練外,在重大節日、集體交往或接待遠方尊貴的客人時,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標志性建築鼓樓裡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稱為“鼓樓大歌”。
侗族人對歌的依賴源於他們沒有文字,他們靠歌聲來傳承歷史、習俗,即使接受外來文化,也是以音樂的形式接受。這也使得他們較少受到外界文化的影響,相對獨立地傳承了自己的生活樣式。
侗族大歌的結構一般由“果(組)”、“枚(首)”、“僧(段)”、“角(句)”來構成;類別分為聲音大歌(侗語稱“嘎所”)、柔聲大歌(侗語稱“嘎嘛”)、倫理大歌(侗語稱“嘎想”)、敘事大歌(侗語稱“嘎吉”),其中的聲音大歌是最精華的部分,聲音的標題常以昆蟲鳥獸或季節時令的名稱命名,如《蟬歌》、《知了歌》、《三月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