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看官們普及下中國古建築--“門檻”是作何用處的
日期:2016/12/15 0:36:07   編輯:古代建築史
注:以下言論只適用於古建中的門檻。(至於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反梁當作門檻不在此范圍內,這種情況暫時也沒見過)。
結論是:門檻,跟牆體門窗一樣是古建築中的組成部分,不承載任何力的作用。
先說門檻是怎麼來的:在古代,因為對禮儀的要求,內外之分要求嚴格。房屋加門檻,是屬於門口的關欄,可將地氣欄截於屋內,不讓其逸去。如果門外見到低下去的樓梯,門檻就要加高。否則,地氣外逸,從家居風水來說,屬於“不聚財”。門檻的設置,其實就是給大門設置了一道看不見的牆,把內外分出來,把一些不好的污穢東西都擋在外面,不讓進入家中。如果門前被直路相沖,就需要化解,方法是在門口上做門檻,門檻下面加一套五帝古錢,這樣煞氣便能化解。(五帝古錢是指在清代流通的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時期的古錢。在民間,傳說這五個皇帝時期的銅錢幣組合在一起能起到避邪的作用。)門檻有固定的,也有活動的。
北京故宮有些門沒有門檻,據說是被愛新覺羅·博儀鋸掉了,因為他學自行車,覺得門檻礙事,鋸掉比較方便騎自行車。
關於門檻,古人認為只能坐不能踩,如果踩了是非常不吉利的。(其實現在家裡的老人也是這麼認為的。)
以上關於傳統禮儀方面,很多人都了解,以下說說關於對門檻與門扇安裝的誤區。
門檻,一般稱為地栿,如果是木質的,稱為木地栿;如果是石頭的,稱為石地栿。地栿不承載任何拉力側力推力承重力等等作用,它是四面牆體腳下的一塊木頭或者石頭。古建築中,沒有地梁之說,承載“力”的作用並帶“梁”字的構件都是抬頭看到的。這些梁稱為明栿(月梁、乳栿、椽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