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市海藏民間博物館展出的海撈瓷。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袁金華站在自己的“白沙河谷”博物館中。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黃花黎藏品。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聚焦民間博物館
苦苦收藏38年,苦苦支撐38年,樂東“白沙河谷”這家民間博物館,今年終於看到了曙光。近日,樂東黎族自治縣做出決定,對“白沙河谷”進行投資改造,與此同時,海南省博物館和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專家先後來到“白沙河谷”,對其館藏文物進行整理、鑒定,使得“白沙河谷”得到了專業力量的支持。
從文化資源的角度來看,民間博物館是國有博物館的補充,這股力量不容忽視。據不完全統計,海南現有民間博物館約40余家,為更多人了解海南的歷史和文化打開了一扇扇窗口。然而,這些民間博物館在帶給人們視覺感受和文化熏陶之余,也面臨著諸多的生存困境。
在海南,像樂東“白沙河谷”這樣的民間博物館並不少,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海南的文化熱愛和關注,民間博物館成為與國有博物館形成互補的一支“生力軍”,它們雖然沒有經過文化部門的認定,名正言順地成為“博物館”,但經營者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找一個地方,或把心愛的藏品陳列出來,或把一段熟知的歷史再現,讓更多人了解海南的資源、歷史和文化。
在這些民間博物館興起的同時,卻不得不面臨的困境是與國有公立博物館相比,它們在管理運行、業務開展、社會服務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距。
現狀:沒有一家登記在冊
每逢周末,收藏人士張銳都會來到海口古玩交易市場,希望在擠得水洩不通的市場裡,淘得一兩件寶貝,來豐富自己的海撈瓷博物館,盡管他已經擁有上萬件海撈瓷藏品,但仍希望通過更多的收藏和展示,讓人們了解海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一站這段歷史。這是他當初創建海撈瓷博物館的初衷。
在海南,像“白沙河谷”這樣的民間博物館並不少,據不完全統計,海南的民間博物館約40余家,以專題博物館居多,有黃花黎博物館、沉香博物館、熱帶雨林根雕博物館、貝殼博物館、南洋家書博物館、黎錦博物館、黎族文化博物館等等,這些民間博物館的藏品來源,大多是管理者或創立者的個人收藏。很多人創辦博物館的初衷,就是為了“給藏品找一個家”。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現存的民間博物館中,有些是為了展示個人收藏或藝術創作成就;有些是為了更妥善地保護藏品,避免因個人因素造成的文物流失或損毀;也有一部分辦館者是希望通過博物館可以享受的優惠政策,達到“以館養藏”的目的。
據了解,博物館的數量和形式的豐富程度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登記注冊的3415個博物館中,民間博物館有456個,也就是說每十個博物館中至少有一個是民間博物館。
記者對民間博物館的收藏內容進行考察,目前海南民間博物館的藏品門類主要涉及歷史文物、書畫、剪紙、古典家具、服裝、古船、農事、根雕、木雕、陶瓷、貝殼等多種多樣———應該說,基本上都是國有博物館尚未關注或關注不夠的領域。
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認為,海南文化遺產豐富,國有博物館的藏品多來自考古、捐獻等渠道,而民間博物館則對民間文物市場和民間收藏走向十分了解,建立了與民間聯系溝通的有效渠道與廣泛途徑,能掌握到國有博物館了解不到的信息,左右民間群眾的文化收藏趨向,這是他得以生存的最大優勢。這種意義不僅僅可以補充國有機構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對散落在民間的文博物品的搜集、整理、保護、研究等各個方面,始終顯示著更加具有靈活性、執著性和帶動性的示范力量。可以說,民間博物館作為一個特殊的機構,擔當了海南諸多個性文化的承載者的特殊角色。
據海南省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南民間博物館是對公立博物館非常好的補充,但是在眾多民間博物館中,沒有一家是登記在冊的。目前海南省博物館已經成立調研組,在對民間博物館進行摸底調查,但是從初步掌握的情況來說,我省民間博物館的藏品質量非常高,數量也相當可觀。
困境:生容易,活不易
從誕生之初到現在,民間博物館就沒有一個標准的身份界定。管理部門先後幾易其名,從“私立”到“私人”,從“民辦”到“非國有”,從“民營”到“民間”。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概念的反復變化反映的正是人們對民辦博物館模稜兩可的認識。而正是身份不明限制了民間博物館的正態發展。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收藏者稱,說起來,民間博物館在服務社會和公眾方面,與國有博物館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民間博物館不是由國家出資、不直接隸屬於國家文物系統,沒有明確的國家財政資金扶持渠道,而法律地位和監管體系的不明確,更使其在創辦和運營過程中經常遇到政策法規瓶頸,這才是嚴重制約民間博物館發展的主因。
除此之外,資金的匮乏以及籌措渠道的來源單一,成為限制民間博物館的最大瓶頸。
興隆的天涯雨林博物館收藏著上萬件雨林根雕作品。之前,館長羅德山一直靠做其他生意養活博物館,後來放棄其他生意經營這個博物館,但一直經營不善,就在數月之前,羅德山不得不把這個打造多年的博物館經營權轉讓給另外一家公司,羅德山對此有些無奈,但他說為了保存這些藏品,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在樂東的“白沙河谷”,館長袁金華為了給所有藏品一個棲身之處,用鐵皮蓋了一個臨時館,太陽炙烤,裡面高溫難耐。袁金華說,許多文物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腐蝕很快,但是以目前的經濟能力,這已經是最好的條件了。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副館長羅文雄說,民間博物館的現狀是“三無”:無專職講解員,無專業培訓,無經濟補助。
在興隆的沉香博物館,每有來客,館長林傑都要充當解說員的角色,因為沒有專職的講解員,之前也找過幾個講解員,但是因為沒有專業的培訓和客源不穩定,都先後離開了。羅文雄介紹說,專門人才的缺失是海南民間博物館一個極大的掣肘。在國有博物館,每年都有員工被派往國內外一流的博物館進行藏品保管、文物修復、陳列展覽等領域的專業培訓,作為一個高端的城市文化展示窗口,在博物館服務的工作人員應該也必須是專業人才。但在海南,連專業的講解和專業的培訓都缺乏,更不用說專業的保管和修復了。
在業內人士看來,更多的民間博物館還是沿襲自己創辦、自己經營、自己管理的舊路,少有專門的人才從事策劃、運營以及文化產品的開發———這通常意味著,海南民間博物館要想達到一些公立博物館的社會效應,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一位業內人士用六個字概括民間博物館現狀———生容易,活不易。
出路:除了經費,更需要創意
據海南省博物館負責人介紹,省博日前已啟動對民間博物館的調研,並將根據調研結果探討今後海南民間博物館的出路和走向。其實,在2010年,國家多部委聯合發出《關於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就要求各地對民間博物館進行扶持,目前已有部分省市進行試點工作。
海南省博物館陳列處主任章佩岚認為,民間博物館要得到更好的發展,有三個模式可借鑒:一是民辦公助,即博物館由民間個人承辦,國家給予一定補貼和扶持;二是民企民辦,即由私企來創辦,其日常經費主要依托企業收入;三是聯辦,即博物館由個人、政府和村鎮聯辦,所需經費由三方共擔。
章佩岚說,如果政府能在用地審批、館捨建設方面給予基本保障,民營博物館其實大有出路,百姓也會從中得益。
海南省文物鑒定專家王海昌說,在博物館工作多年,深深體會到博物館不僅僅需要專家,更需要有智慧的領導來管理。台北故宮,光文化創意產品就有兩萬件,面對游客銷售,而且賣得非常好。海南的民間博物館,除了館藏文物不能交易之外,應該有更多的創意產品通過民間博物館走向市場,這樣既宣傳了館藏寶貝,同時也有文化宣傳,而且具有滿足觀眾的需要。
斯拉夫另外,也有專家學者建議,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步伐的加快,應該有更多的文化產品補充其中,民間博物館的存在,為海南文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棲息場所,適當的時候,可以考慮將海南的民間博物館進行評審,在海南適當的區域建博物館群落,但這個准入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要有一個科學的、規范的、能夠適合它們發展的制度;通過博物館群落,讓這些博物館既有門票的收入,又有創意產品的銷售,一舉兩得,這也許是民間博物館的另外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