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旅游業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作用
日期:2016/12/14 9:54:37   編輯:古代建築史記者: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強調“要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發揮旅游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您作為國家旅游局局長怎麼看旅游和文化的關系?
邵琪偉: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旅游與文化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自有旅游活動以來,旅游與文化就從未分離,而且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旅游的過程是旅游者經歷文化、體驗文化、欣賞文化的過程,而文化因素則滲透在旅游活動的各個方面。同時,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旅游的文化就沒有活力,沒有文化的旅游就沒有魅力。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站在旅游產業的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價值;站在文化產業的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記者: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怎樣看旅游業在這方面的作用?
邵琪偉:概括講,有五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旅游是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發展旅游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旅游是人們離開家門,求新、求知、求樂的一種社會活動,通過旅游,既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與物質的享受需求,又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發展需求。在旅游活動中,人們參觀歷史古跡、游覽名山大川、體察風土人情,時刻都在觸摸文化脈搏、感知文化神韻、汲取文化營養,通過旅游所產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歷史人文知識傳播以及藝術審美享受等效果,對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墨客早就意識到通過旅游旅行活動能夠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提升文化素養。開國領袖毛澤東青年時代就曾說過,“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游之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覽眾山小;泛黃勃之海,啟瞬江湖失;馬遷覽潇湘,泛西湖,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旅游作為一種綜合性、高品位的文化活動,於國有益,於民有益,受到人民廣泛喜愛。
第二,旅游是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要渠道,發展旅游可以增強文化的活力。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我國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傳統優秀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通過旅游這個渠道,能夠使很多“地下的東西走上來、書本的東西走出來、死的東西活起來、靜的東西動起來”。目前我國有世界文化遺產和41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51個,歷史名鎮名村251個,博物館2141個,文化館3258個,我國還有佛教寺院1.3萬余座,道教宮觀1500余座,伊斯蘭教清真寺3萬余座,天主教教堂4600余座,基督教教堂1.2萬余座,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其中用於旅游開發的約6000多家。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風俗習慣等也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實踐證明,開發旅游業,需要對各類文化文物資源進行梳理和修整,需要對古城、古鎮、古村落進行挖掘和保護,從而讓文化文物資源多年沉睡的價值展現在游客面前,有利於文化文物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開發旅游業,能夠提升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能夠使整個城市“升值”,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往往都是“旅游名片”。杭州整治西溪濕地及西湖景區對游客免費開放後,城市升值帶來了財政收入及各方面收入的增長。敦煌的市委書記有句話講得好,“敦煌的優勢在文化,出路在旅游,未來在文化旅游”。
第三,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發展旅游可以促進不同文化、文明間的溝通與交流。現代社會大眾旅游的發展,已成為傳播文化的最有力載體之一。人們在旅游中對文化的接受是在一種完全自願的環境中發生的,是出於旅游者個人意願而對其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因而也最有力、最持久。旅游還是跨時空的交往和跨文化的交流。自古以來,中國歷史上的每一位旅游旅行者都是文化的傳播者,是促進溝通交流的文化使者。隨著現代交通條件的改善,旅游在更廣范圍展開,為各國人民加深了解、增進共識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實踐證明,旅游可以使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民增進了解、加深理解、促進友誼。很多國外游客通過旅游加深了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了解,也使更多的中國人“零距離”了解了外國和外國文化。
第四,旅游是文化形象的重要載體,發展旅游可以弘揚中華文化。每年數千萬國際游客來到中國,首先接觸到的是中國的旅游業者和旅游資源、旅游配套設施,廣大國際游客眼中的“中國印象”其實更多的是“中國旅游印象”。中國是一個真誠、真實、開放的國度,依托旅游資源和旅游渠道,通過豐富多彩的旅游線路、活動和產品來加強對外傳播,能夠使各國的游客在旅游中認識、了解、感知一個真實發展變化的中國,進而傳播、展示、維護我國良好的國家形象。2011年,我國出境旅游已達7025萬人次,如此眾多的中國公民出國(境)旅游,一定會把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有利於宣傳中國和平發展的國家形象,有利於推進與世界各國和地區人民的友好交往。目前,國家旅游局正與中央外宣辦合作,整合外宣和旅游部門資源,共同推動把塑造中國國家旅游整體形象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第五,旅游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支撐,發展旅游可以推進文化的改革創新。旅游和文化的結合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來,全國各地從自身實際出發,大膽探索,勇於實踐,先後湧現出以北京、蘇州、杭州、曲阜、洛陽、廣州、長沙、桂林、成都、遵義、昆明、拉薩、西安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名城和特色文化旅游城市,以北京故宮、甘肅敦煌、西安兵馬俑、蘇州園林等為代表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區,以雲南麗江、江蘇周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安徽西遞宏村等為代表的特色古城(古鎮),以深圳華僑城、杭州宋城集團、曲江文旅集團、寧夏西部影視城等為代表的知名文化旅游企業,以新疆維吾爾族古爾邦節、廣西壯族三月三歌會、寧夏回族開齋節、藏族雪頓節、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等集旅游、文化、節慶與一體的民俗節慶活動,以《印象劉三姐》和《印象麗江》為代表的印象系列、上海《ERA時空之旅》、廣東長隆國際大馬戲、河南《禅宗少林音樂大典》、甘肅《大漠敦煌》等一批場面宏大、制作精美、演繹精湛、格調高雅的旅游文化演藝作品,以中國剪紙、陶瓷、織繡、泥塑、皮影等為代表的旅游文化商品,等等。但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旅游在文化的體制機制、內容形式、傳播手段和發展業態等方面的創新上還有著廣闊的空間,需要不斷的開發和挖掘。
記者:目前我國旅游業進入了大眾化、產業化發展的新階段,正處於發展的“黃金期”,與此同時,旅游業發展也進入了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采取哪些措施來推進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結合發展?
邵琪偉:這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把旅游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有利於把文化產業建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目前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結合發展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然存在著領域不寬廣、機制不順暢、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問題,文化旅游發展現狀與當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還不完全適應。為此,一是要建立與完善工作機制。已經建立機制的如與文化、外宣、文物等部門的機制要發揮積極作用,需要而還沒有建立機制的應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二是要制定規劃。以文化旅游為重點的地區要制定專門的旅游規劃,如江西景德鎮是千年瓷都,瓷文化歷史悠久、積澱深厚,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但整理、挖掘、提升與弘揚都還不夠到位,我們旅游部門應派專家組幫助制定瓷都文化旅游發展規劃,助推其服務全國,走向世界。三是要政策扶持。既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又要發揮政策的導向性作用,特別是要落實好《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國務院關於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意見》中有關推進文化旅游的政策措施。四是要宏觀指導。各級旅游部門在制訂和修訂本地區旅游業發展規劃時,要注重增加或豐富旅游文化發展的內容;在指導基層旅游工作和旅游目的地建設時,要注重旅游與文化的結合,善於運用各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指導旅游產品開發時,要注重突出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在指導旅游文化企業的發展中,要注重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創新。
記者:對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培育若干旅游文化精品品牌有哪些考慮?
邵琪偉:一是打造若干台的高品質旅游文化演藝產品,推動省區市和部分重點旅游城市打造出一台國內外游客到此必看的旅游演藝節目。二是打造若干有影響力的旅游文化活動品牌,既要充分提升現有的中國國際國內旅游交易會的文化內涵,又要重點支持和推出若干全國性的精品旅游文化品牌。三是注重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開發旅游文化產品,對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加以合理利用;對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態的展示,另一方面通過編排,成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效益的文化旅游節目。四是鼓勵創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點的文化旅游工藝品、紀念品,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加強文化旅游工藝品、紀念品的市場推廣。
記者:從哪些方面來發揮紅色旅游文化工程的作用?
邵琪偉:紅色旅游是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鞏固共同思想基礎的政治工程,是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文化工程,是革命老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富民工程,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民心工程。我們要通過深入研究挖掘紅色旅游精神內涵,改進創新紅色旅游宣講和展陳方式,不斷豐富講解內容,把這些寶貴精神財富充分展現在人民群眾面前,使人們從紅色旅游活動中汲取精神力量,並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要積極推動紅色旅游發展和紅色文化精品創作相結合,通過組織編演紅色經典文藝作品,出版紅色旅游系列圖書,舉辦紅色旅游攝影展、博覽會、紅歌會等,打造一批反映地方紅色文化的藝術精品,豐富紅色旅游產品,增強紅色旅游的感染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