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素有“萬國建築博覽館”的美稱,數以千計的別墅散布在綠樹成蔭的各個角落裡。想當年,工人們用輪船、板車一樣樣把材料從內陸運到島上,有很多很名貴的石料還是進口特制的,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些老別墅也隨著小榕樹的長大而漸漸老去,大多數朽毀了,但那些斑駁的牆體、暗紅的牆磚,卻因承載著這小島許多年來的浮華與滄桑,沉澱出一種遺世獨立的美。漫步在那些寧靜的街巷,少有行人,陽光隨行,牆頭探出的三角梅開得正艷,院門半開,誘惑著你推門而入,接下來一個個傳奇就將呈現在你面前。
從輪渡碼頭上岸,向左拐上一條斜坡。坡上龍眼樹下那棟不起眼的三層紅磚小樓門上掛著鼓浪嶼管委會辦公室的牌子,這裡是英國領事館舊址,1998年被重建,建築為兩層清水紅磚樓,四角出磚入石,落地門窗均配百葉,另外還有監房一所,囚室六間。順著斜坡繼續向上,三岔路口拐彎處是日本領事館舊址,建於1897年,有中國工匠王天賜設計承建,以拱券寬廊仿英式別墅為基調,具有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特征,女牆和廊沿壓條下采用閩南土陶燒制的花瓶做裝飾,古樸典雅。領事館東側是日本警察署極其宿捨,厚牆長窗,頗具東洋建築風格,地下室的監獄牆壁上至今留有斑斑血跡以及被囚者刻下的標語。
鼓浪嶼當年還有美領、荷領和德領、法領,原先的法國領事館舊址早年坍塌,已經有別的單位在其上起了新房子。美領事館舊址在三明路上,監獄1930年,為兩層羅馬式紅磚別墅,以紅、白兩色為基調,東南兩面矗立白色高大廊柱,四面山牆呈5個大三角作為屋頂裝飾,在壁爐煙囪之間,特設一個觀景天台。整座建築的門窗均不裝百葉,窗楣只是一彎半月,簡潔明快,一派現代風采。位於中華路5號的原荷蘭領事館舊址,樓下已經改建成店鋪,經營鼓浪嶼和廈門特產,如果不是特別留意,已經很難找到當年的影子了。而鹿礁路上的原德國領事館,現在成了大名鼎鼎的娜雅家庭旅館。
出龍頭路到了福建路,路口不遠處就是安靜的天主堂,落成於1917年,是目前廈門地區僅存的一座哥特式教堂。鐘樓上高聳的角錐形塔尖,巨大的十字架,哥特式扶壁,愛奧尼克式柱頭,大門四周三葉草紋飾和大玫瑰窗,將天主教堂裝飾得既莊嚴又有世俗氣息。現在除了彌撒時間外,天主堂平時都是門窗緊閉。鼓浪嶼上還有一座天主教堂-三一堂,位於安海路、永春路和公平路交匯處,以紅磚為主調,方柱長窗,凝重壯觀,一大片聖誕紅開在教堂門前,高高的台階,讓三一堂看上去有些遙不可及。三一堂的設計師是留德華裔工程師林榮廷,教師於1928年動工,但期間設計方案一直改動,直到1936年才基本完工。
細看鼓浪嶼上的老房子,除了較少幾處是純粹西式風格外,大多數都是中西合璧。當時在鼓浪嶼上斥巨資修建別墅的華僑和富商大多是閩南人士,走在鼓浪嶼的小巷裡,看到那些古老建築的古希臘廊柱、哥特式圓拱和中國傳統的“中軸對稱”、“兩廂夾一廳”模式融合得如此天衣無縫,從點滴流露的出磚入石的建築手法裡,依稀可辨閩南人的骨子裡揮之不去的本土情結。
福建路上另一處有特色的老房子是24號怡園,晚清八大詩人之一林鶴年的別墅,是一處具有閩南民居四房合一廳的格局的房子。建築為兩層民居,吸收部分西洋風格,全清水紅磚,圓拱高柱,建築周邊配有自家花園“小桃源”,頗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但如今,怡園的院子已經被新起的房子擠占得所剩無幾,往昔風雅蕩然無存。
安海路36號的番婆樓是福建晉江籍菲律賓華僑許經權為孝敬母親而建造的,建成於1927年,這是一棟二層密縫紅磚圓拱回廊式別墅,其中的洛可可風格與中國的傳統工藝結合得非常和諧巧妙。番婆樓有鼓浪嶼最高大的門樓,兩扇大鐵門上正反镌兩個“福”字,寓意進門見福,出門也見福,樓頂四面女兒牆中部均有畫屏,許家兒女還特意為他們的母親修了一個戲台,請來戲班為母親唱戲,如今戲台仍在。
泉州路99號的金瓜樓建於1922年,1924年有旅菲華僑黃賜敏買下作為住宅,屋頂兩個“金瓜”橙黃泛金,8條瓜稜十分明顯,頗有拜占庭建築的風采,這種類型的建築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以及奧地利的薩爾茨堡等城市均可見到。而它全部的梁、柱、檐、楣、板、角、都飾有花卉、禽鳥、植物浮雕,又極具田園氣息,窗戶是歐式的,房間、廳堂裡既有中國傳統的廂房和公用的中廳,又有歐式的壁爐和寬廊。金瓜樓的門樓裝潢得猶如城門一般,門樓分為兩層,運用中國歇山頂建築手法,飛檐翹角,這是鼓浪嶼建築中獨具風采的一座門樓。
要看純粹閩南建築風格的老房子,鼓浪嶼也能滿足你的願望。沿中華路一直往海壇路方向走,可以看見一處門樓低矮的紅磚大屋,那就是四落大厝,大夫第就在它旁邊,這兩棟大宅的主人是清代的商人黃勖齋。關於黃勖齋的發家史,有點像今天的電視劇,情節相當傳奇。傳說當時經營貨船運輸的黃勖齋,有一次在水仙路大排檔吃蚝仔粥,巧遇海盜首領蔡牽,蔡牽吃飯忘了帶錢和店主爭吵了起來,黃與蔡素昧平生,卻慷慨解囊為其付賬。後來黃勖齋的貨船被海盜劫至一小島,駐島首領有恰好是蔡牽,蔡牽連忙為黃勖齋松綁,設筵壓驚,臨別還贈送一面黃色令旗,囑其插在船頭,便可不受打擾。從此,黃勖齋的船只行駛南北暢通無阻,幾年便發了大財,建了一座二落燕尾式四合院(大夫第),後因人丁繁衍,便在四合院右側再造四落大厝(即四進房屋的院子)。大夫第與四落大厝是鼓浪嶼現存最早的民居,作家舒婷對她每天都要路過的這兩幢老宅有非常生動傳神的描摹:“有庭院深深的大夫第和四落大厝。銅門環凹凸剝蝕,擊一聲綿長,再擊一聲悠遠,聲聲清亮如磐。紅磚鋪砌的天井裡,桂香一樹,蘭花數盆,月季兩三朵。檐前滴水青石,長年累月,幾被歲月滴穿。中堂的長軸山水,檀香案上的青瓷描金古瓶,甚至灑掃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頭,似蒙著薄薄一層百年浮塵。”這片充滿著閩南風情的紅磚雕花,短屋矮牆,無處不透著古樸精致,絕美華麗。
貼士:
鼓浪嶼上有1000多座老房子,其中以漳州路、福建路、鹿礁路、復興路、中華路、泉州路、筆山路、鼓新路等路段比較集中。
在天主堂參觀是請不要隨意走動,拍照時請不要用閃光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