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山碑經1700多年的風雨侵蝕,其碑文大都泯滅,如今僅能看清60余字。
文史專家呼吁各界要加強保護。 孫權 攝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山碑”文化論壇8日在江蘇宜興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30余位文史專家學者在論壇上暢談國山碑的歷史文化、書法藝術、地震史料價值,並就“國山碑的保護和利用”等議題研討,對“江南第一碑”三國東吳國山碑進行系統性“揭秘”。
國山碑位於宜興市張渚鎮善卷洞景區,是三國時期東吳末帝孫皓所立,國山碑高2.35米,碑圍3.3米,四周環刻封禅文辭,距今近1800年的歷史,是研究東吳政治、社會領域的重要史料。2001年6月,國山碑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了解到,國山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仍能看清字跡的封禅碑刻之一,堪稱“國寶”。此番參加“揭秘”的專家大都來自國內史學界、書法界、文博界、地震學界,他們從各自專業角度對國山碑進行了解讀。
“中國歷史上早期帝王封禅活動見於記載的不多,而以石刻形式記錄封禅活動的則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國山碑作為封禅碑亦更顯彌足珍貴。”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學峰表示,國山碑是研究三國時期東吳文化的重要史料,其碑文記錄和反映了重要的歷史事件,即公元276年宜興發了大地震,孫皓派人到離墨山舉行封禅儀式,並改離墨山為國山。撰文記述此次封禅儀式,並立碑紀念。
今天的論壇上,地震學界的專家也對國山碑提出了專業看法。他們認為,國山碑雖因記載“祥瑞”現象而立,但客觀上記載了天玺元年(276年)8月在今江蘇宜興發生的一次地震現象,這是中國江南地區有關地震資料的最早記錄,為研究中國古代地震提供了寶貴的科學文獻資料,值得地震學術界深入研究和挖掘。
“國山碑碑文把漢隸章法滿格滿幅本的特點用於篆書,可謂是一大創造。”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張傑撰文稱,國山碑碑文清晰地展現了書法用筆由篆入隸,結字由圓變方的整合變通中的演化過程,是漢字演化不可多得的極好標本,對今人進行篆書、篆刻創作仍有很好的啟發借鑒意義。
據悉,國山碑經1700多年的風雨侵蝕,其碑文大都泯滅,如今僅能看清60余字。宜興當地政府出於對國山碑的保護考慮,已專門邀請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編制《國山碑保護規劃》,並對國山碑文化進行了研究和挖掘工作,整理編印了《吳國山碑》、《國山碑考》等史料書籍,以彰顯國山碑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