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

日期:2016/12/15 0:36:35      編輯:古代建築史

      敦煌壁畫泛指包括黨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所分布的石窟寺壁畫,而以敦煌的莫高窟最具有代表性。         古代敦煌是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又是中西文化的交匯之處。自張賽出使西域,然後霍去病領軍驅逐匈奴出河西,屯田移民,設關建郡,從此中原與西方諸國及許多民族頻繁來往和交流,逐漸確立了敦煌成為西部重鎮的地位。此時,印度佛教伴隨著中西交流的深入,逐漸傳入敦煌和中原,石窟是作為佛教活動的場所,隨著佛教的興盛而發展起來,莫高窟石窟既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莫高窟在敦煌市境內的鳴沙山東麓,在10-40米高,南北1680余米的斷崖上蜂窩狀散布著4-14世紀10個時代的石窟750余個,最早者創建於公元366年,最晚者為公元14世紀營造,其間經歷了1600余年的歷史。據唐代聖歷元年(689年)的碑文記載,莫高窟自秦建元二年(366年)開鑿,至镌碑時已有窟龛一千余個,此後歷代續建,亦有踏毀,由於敦煌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歷史條件,現有相當的洞窟還完好地保存著,所以現存的石窟所遺存的壁畫等史實文物是極其珍貴的。         據統計現有492個洞窟共存壁畫45000余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其規模之宏大,文化內容之豐富世上罕見,早在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首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的著名文化遺址。             莫高窟早期壁畫藝術            莫高窟早期壁畫主要是北涼、北魏、西魏和北周時期的壁畫,以說法圖和本生故事為主,佛教經變畫很少。題材主要是宣揚苦修和自我犧牲。         現存最早的洞窟在北涼時代(397-439年),位於崖壁第二層中部的第267-275窟一段,共有268、272、275三個大窟,內鑿六個小龛,又以268窟最早,從其西壁佛龛下破損的兩層供養人畫下,可看出一層無畫的白壁,專家推測該窟可能是樂傅或法良曾用過的禅窟。北涼時期,國王沮渠蒙遜請高僧昙無文件大(chen)譯經,並開鑿石窟造像,佛事極盛。這時的佛陀端坐說法,神氣木讷,菩薩也顯得笨重不堪;衣飾和衣折是典型的犍陀羅式樣;人物造型則以源自印度的“凹凸法”,用朱色(現已變黑)作圓圈,用白色勾勒鼻梁、眼珠,遠看像一個白色的“小”字,俗稱“小字臉”。洞窟帶著鮮明的外來印記,一種舶來的意味,一種西域氣息,一種遙遠的印度鄉音。          北魏(386-534年)立國總計148年,拓跋王朝實際統治敦煌卻在439-534年間,共95年。莫高窟現存10個北魏石窟,赭紅色底壁上“人大於山”的本生故事和色調明快、婉麗動人的天宮伎樂楚楚動人。第248窟中有最早有人名題記的供養人畫像。北魏以太和改制(494年)為界,前期仍是西來的佛陀菩薩,卻暗暗換上了中原絲質的薄衣,輕紗透體,軟滑貼身,中原盛行的“曹衣出水”技法直接以衣紋表達形態。後期則出現了清靈灑脫的江南新潮“秀骨清像’風格,中原的房屋形制也進入莫高窟,出現了“人字技”屋頂。在257窟平棋頂上,畫有全身一絲不掛的裸體飛天。          西魏(535-546年)現存6窟,以288、249、285窟最有代表性。覆斗窟形不僅開了一代新風,而且成為以後石窟的基本形制。藝術風格上,中原的衣冠文明、南朝的名士風流和西域的表現手法融為一體,出現了混合形藝術,使北魏藝術風格發生了根本變化。壁畫早期以秀骨清像為主,後期的菩薩則換上褒衣博帶,原來的赤足穿上了饬頭履,現實生活場景也被搬上壁畫。285窟出現了莫高窟最早有確切紀年的供養人畫像和發願文,其南壁上層的釋迦多寶二佛並坐說法圖,寶蓋兩側的兩身裸身飛天造型完美,尤以寶蓋東側的女童形飛天,成為莫高窟最完美的裸體飛天。         北周時期(557-581年),周武帝通好西域,結姻北狄,聘娶突厥公主阿史那為皇後,中西交流加大,藝術並存趨於融合,“面短而艷”的佛陀登場,“小字臉”又重返畫面。北周洞窟現存15個,藝術特點表現為:一是中原式、西域式風格並存。中原式的佛陀清瘦,身著衣履,畫面裝飾性強,格調潇灑清朗;西域式的佛陀豐滿,半裸身體,畫面立體感強,氣氛莊重沉靜。二是著世俗裝,穿“時裝”的男女進入了佛國世界,讓人感受到濃厚的社會生活氣息。三是供養人畫大增,這與敦煌的統治者多為北周功臣、貴威有關,但功德主有明顯的“千人一面”的程式化傾向。四是裸體飛天藝術沖破中國傳統的儒道戒規束縛,在這裡竟達13尊之多。此後,裸體飛天迅速消失。         至北周末年,一個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一種羽人與天人共舞的歷史大融合已經形成。              莫高窟中期壁畫藝術            隋唐盛世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期,也是莫高窟藝術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        隋代(581-618年)前後只有38年,卻在莫高窟新建窟101個,重修北朝石窟5個,是莫高窟前180多年來開窟的兩倍。隋代洞窟觀存94窟,而以前四個朝代僅存洞窟36個。隋代是莫高窟開窟最頻繁的朝代,隋對佛教的虔敬與迷信令後世匪夷所思。隋文帝楊堅出生在一尼庵中,由尼姑智仙撫養成人,自小笃信因果報應。隋王朝統一天下後,首先把人間變成了佛國,在全國建寺塔5000所,佛像數萬身,有專職僧尼50余萬人。隋文帝被稱為“大行菩薩國王”,後炀帝楊廣亦被稱作“主持菩薩”,楊廣本人就親自寫《法華經》1000部,創天台宗。一個皇帝勝過一萬個高僧來講經傳教,佛法與皇權已密不可分,於是,打破了佛教的南北對峙。佛教南北歸一,社會豐饒富強,百姓對解脫自我轉向更實際的“現實報”,於是促成了大乘佛教的流行,石窟藝術更趨向絢麗多彩。         隋代以倒斗頂窟為基本形制,以303窟將中心塔柱改造成一圓錐形的七級倒塔最有代表性。壁畫藝術表現出一種隨心所欲的創造活力,擺脫了外來藝術的束縛。一是本生故事畫讓位於經變畫,“累世苦修”。“忍辱精進”畫面漸次退去,“方便成佛”、“西方極樂世界”的畫面由窟頂走到牆壁正面的黃金地位;二是最早誕生了單獨成像的觀音菩薩。菩薩是佛教中菩提薩捶的簡稱,系釋迦牟尼成佛前修行的覺名,因而在早期洞窟中他只是佛的陪襯。隋代單身菩薩的出現標志著中國佛教的起步。三是隋代佛教藝術開始世俗化,人物形象接近現實生活,基本符合真人身體與頭6.5:1的比例。但較唐代藝術仍有不足。因此隋代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時代。四是裝飾圖案豐富多彩,藻井尤為富麗。其中央以蓮花構圖,四框有二方連續圖案,外緣則有飛天圍繞,千佛環列。         隋代只是序幕,拉開大幕是大唐,公元618年建立的強大的唐朝歷時289年(618-907年)。唐朝是莫高窟建窟最多的朝代,至遲在698年時已達“窟龛千余”,布滿整個崖面。這是莫高窟歷史上黃金般的盛世,規模龐大的覆斗形大窟中,大幅佛教畫氣勢恢宏,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唐代洞窟現存232個,幾乎占總窟的一半;經變畫的在400余幅,也幾乎占總數的一半。         公元618-704年,是莫高窟藝術的初唐時期,現存洞窟47個。高度開放的大唐帝國對外來文化,以博大的胸懷與氣魄,一股腦地拿來,從物質內容到文化習俗,從精神方式到宗教信仰,轉瞬便幻化成一個雄渾的唐文化。表現在壁畫上,出現了通壁經變畫,規模宏大,色彩絢麗。如220窟的《阿彌陀淨土變》,展現了富麗莊嚴、氣象萬干的極樂天國,為唐代貴族生活的真實寫照;樓台殿閣是帝王宮阙的仿照;樂舞場面反映了當時豪貴之家伎樂之盛;畫面中佛陀、菩薩形象是當時世人的模樣描繪,其軀體比例和地位表現了封建社會森嚴而不可逾越的等級制度。該畫與《東方藥師變》、《維摩潔經變》集於一窟,將敦煌壁畫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初唐壁畫有30多壁維摩诘經變,這是魏晉以來首先中國化的佛教畫。初唐人物造型由清秀漸趨豐滿結實,軀體比例適度,宏幅巨制,卻又精工細描,引人入勝。          盛唐時期(705-781年)現存81個洞窟,藝術特點首先表現為完好保存有中原已消失的畫聖吳道子風格的壁畫,在線條上,屬大寫意派,下筆飛快,線條疾暢,畫史上所謂“吳帶當風”的“吳家樣”繪畫是莫高窟對中國美術史的巨大貢獻。在色彩運用上,到處都有李思訓大青綠風格的影子,呈現出金碧相映、富麗堂皇的時代風格。盛唐經變畫采用對稱手法求得畫面平衡,“人小於山”,畫面上有的多達千百人,表現出畫師宏大的氣魄和處理復雜構圖的驚人技藝。經變畫兩邊,配上對稱的屏風畫,已成為一種固定格式。         中唐時期(78-848年),敦煌進入吐蕃稱雄的時代,佛國仍然是各民族共同的理想國。吐蕃統治敦煌67年,當時沙州人口不到3萬,職業僧尼卻達千余。吐蕃人在敦煌一連興建17座寺廟,在莫高窟開鑿和續建的洞窟多達92個,現仍存50余個。洞窟依然遵循盛唐風格,但又有獨特性。一是流行佛、菩薩像,達66幅,經變畫比初唐多一倍。比盛唐多三分之一。二是盛行密宗圖像,達33幅,比初、盛唐多24幅。三是產生了一壁分上下兩部,上部繪經變畫二至三幅,下部再分割成小塊並列的屏風畫,容納了大量的經變內容,卻失去了雄渾氣勢。四是以158窟為代表,在涅槃像後繪涅槃變群像《各國王子舉哀圖》,出現了繪塑結合的大型經變,為吳家樣風格的代表作。五是產生了雙頭瑞像圖。         晚唐時期(848-907年),敦煌又回歸大唐統治,世族張議潮成了這裡的主人。敦煌的豪門大族包攬了從人間到天國的一切,實力雄厚的世族競開家窟,而互不破壞,計開鑿60余窟。其藝術風格融匯了中原繪畫、吐蕃遺風和敦煌地方色彩。畫面密、顯宗圖像並存;密宗多變相;經變比中唐更多。同時,壁畫中出現了如《張議潮統軍出行圖》等與佛教無關的世俗題材。         總體來說,大唐藝術點燃了大乘佛教的輝煌。形象化的畫面把現實理想化,又把理想現實化。無所禁忌的自由化創造,把佛變成世間的人,把菩薩畫成慈悲為懷的女人相,使佛國充滿人情味、俗世感和生命的意味。各式自由舒卷的卷草紋圖案又使畫面增加了絢麗的色彩和生命的動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