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十三陵發現200米明代邊牆 有助於研究陵寢制度

十三陵發現200米明代邊牆 有助於研究陵寢制度

日期:2016/12/14 9:43: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歷史上,明十三陵外圍曾有一圈邊牆圍繞,以保護皇陵不受侵犯。日前,昌平文物部門進行文物踏查時,在地處深山的延壽鎮發現了3段、總計200米長的邊牆遺址。

    新發現的邊牆位於延壽鎮分水嶺村西北部的鐵帽子山上,均為殘牆遺存,尤其是西側的牆體遺存明顯,牆長180米,最寬處約2.8米,殘高2.5米,牆體卡住山口並向兩側延伸,可惜東側山口牆體保存不佳,成為壟狀堆積狀。

    另外兩段邊牆遺跡位於分水嶺村東山梁的樓子山上,山頂有明顯的人為壘砌遺跡,呈現一個長條狀分布。遺跡中心位置有一個平面近似方形的人工建築,四周牆厚0.7米至1.2米,殘高約0.8米,現可見牆立面,山石干砌,砌築規整,山包頂遺跡總長約20米,寬約3.9米。

    據文物踏查人員介紹,在分水嶺村,沿山脊向東南約1.5公裡處,還有一處碎石散落的遺跡,當地村民稱為“墩台”。這處遺跡沒有人工壘砌的痕跡,碎石散落平面為不規則形,南北長約8米,東西寬約4米,南端還有後人隨意碼放的一段弧形矮牆。

    工作人員發現,邊牆遺跡所用的石塊直徑在0.3米左右,石塊采自附近山體上。在兩處遺址中間的山脊上,斷斷續續可見一道人為壟脊,明顯高出自然山脊,北側立峭,南側平緩,全部為土石堆砌,高約0.6米,底寬約0.6米。

    壟脊一直向東南方向延伸,在懷昌路與鐵路橋相交的小山包上仍有斷斷續續的遺存,可惜在山谷的道路兩側,因多年的人為活動干預,遺跡已不復存在。

    昌平區文物所工作人員田振林介紹,明十三陵自永樂七年(1409年)五月修建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間經歷了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明十三陵處於北京北部地區,與北部的少數民族為鄰,十三陵的防守始終處於高戒備狀態。

    明十三陵位於燕山南麓,分水嶺村位於延壽鎮與十三陵鎮接壤處,在上口村的東北部,是上口(灰嶺口)之外的重要防線。因此,明朝統治者在分水嶺一帶,構築了一道弧形的防御工事,以應付、封堵北面來自東三岔溝和辛莊溝的通道。“現在看到的邊牆遺跡,很可能就是當時的防御工事遺址。”

    由於當時財力物力所限,所築的防御工事比較簡單,但這種簡單的遺存,目前在十三陵地區也不多見了。“這些邊牆屬於明代皇陵圍護設施的組成部分,對研究明代皇陵陵寢制度有重要意義。”田振林表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