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後世民間傳為免死金牌的金書鐵券長什麼樣
日期:2016/12/15 0:37:46   編輯:古代建築史
金書鐵券 今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錢俶草書手卷》中明刻木制鐵券圖式(明拓本)
宋代錢直孺、賈似道觀款
被後世民間傳為免死金牌的金書鐵券長什麼樣?第一代吳越王錢镠的“金書鐵券”明代木刻拓印本日前現身。
曾被松下幸之助收藏的清乾隆“茶葉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榄瓶”、傳世唯一有明確款識的“五世夏瑪巴造像”以及15件張大千1949年之前的摹古作品,4月20日現身中國嘉德春拍上海預展。預展上另一件引人關注的展品,是五代錢俶《草書手簡》(並鐵劵圖式及宋元明清名賢提跋)。
手卷包括唐昭宗賜吳越國第一代國王錢镠“金書鐵券”的明代木刻拓印本,以及吳越國第三 代國王錢俶的草書、南宋朱熹手札和宋、元、明、清、民國時期共49人的題跋、觀款。開頭部分,便是一幀金書鐵劵明拓本。據嘉德書畫部業務經理胡瑩介紹,所謂金書鐵券,通俗而言便是皇帝賜予功臣的“免死金牌”。
吳越國是五代十國時期在江南地區一個重要的政權,位於現在的浙江、江蘇、福建境內,一直為錢氏家族所轄並治理。吳越國第一位國王錢镠因討伐叛亂軍閥董昌而得唐昭宗頒發金書鐵券。如今,金書鐵券原件已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而其明代木刻版的拓本便在手卷中。
胡瑩告訴第一財經:“展出的這一手卷的樣貌是1988年在台灣重新裝裱後形成的。”該 手卷與浙江省博物館所藏《五代吳越王錢镠錢俶批牘合卷》原系一卷,史稱“二王手澤”,自宋以來世藏於錢氏家族,距今逾千年。清嘉慶年間, 因變故分為兩卷,分藏於錢氏家族象山、臨海兩支。《批牘合卷》由象山一支寶藏,建國後捐獻浙江省博物館;本卷由臨海一支珍藏,民國時轉由當地望族、辛亥革 命元老屈映光收藏,並由屈氏帶去台灣。千年滄桑,歷經坎坷,幾經聚散,“錢俶《草書手簡》雖已與浙博卷分離,且有諸多題跋信息佚失,但留存至今實屬不易。”胡瑩說。
談到為何鐵券會有明代木刻本,胡瑩說:“明朝初年,朱元璋開國也想仿制前朝賞賜功臣金 書鐵劵,當時和朝臣商量之時,又不知金書鐵券究竟是何形制。當時,朝臣危素告訴朱元璋,在浙江台州吳越王的後代錢家保留著唐末的金書鐵券。於是,明朝初 年,錢家就將這個鐵卷送到宮廷,朱元璋觀摩之後做了一個木刻本。”而手卷開頭的這個拓本,便是這一時期的木刻本的拓本。
除了金書鐵券明拓本,錢俶的草書也是手卷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錢俶的書法,北宋書法大家米芾曾有如此記述:“右吳越忠懿王錢俶書,行筆圓潤,在同時僧亞棲之上。太宗皇帝愛之,賜以玉硯、龍鳳筆。一時朝士賦詩美之。”錢俶草書之後,手卷還包括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書法《書與某君承務扎》,以及南宋賈似道與錢直孺的等49位文人的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