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老蘇州”過冬至要吃馄饨,而如今冬釀酒也成了蘇州人過冬至不可或缺的飲品。□記者 施曉平 攝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冬至日,今天晚上則被稱為“冬至夜”,老蘇州有喝冬釀酒、吃團圓飯等習俗,與春節相比,有過而無不及。而蘇州以外的地區,這樣的現象就很少見。蘇州為啥“冬至大如年”?蘇州民俗博物館文博研究員沈建東、市民俗學會飲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沙佩智對此解釋,這是蘇州古代奉行周朝歷法的遺風。
周歷中冬至日就是新年
冬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再過一個月左右,我國將迎來農歷新年。
但在古代某些時候,情況卻並非如此。沈建東介紹,周朝所用的歷法是太陽歷,以冬至夜為歲末,也就是大年三十夜;冬至日為歲首,也就是新年的開始,所以過冬至節就是過年。3000年前泰伯和仲雍南奔,建立勾吳,把周朝的歷法帶到了蘇州,蘇州人就此以冬至日為新年了。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各地改用夏歷,以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為歲末,正月初一為歲首。但蘇州人卻很另類,依然十分重視冬至節,甚至有“肥冬瘦年”的說法。沈建東分析,這主要是因為,泰伯、仲雍被視為蘇州人的老祖宗,歷代蘇州人不敢數典忘祖,因此仍十分重視他們帶來的歷法。
傳統蘇式冬至節怎樣過?
早期蘇州人過冬至的習俗已經難以考證,但沈建東說,最遲到宋朝,蘇州就形成了這樣的傳統:每到冬至夜,家家都要掛喜神像(即祖先畫像),祭拜祖先; 小輩還要穿上新衣到長輩處拜谒,稱“賀節”、“賀冬”、“拜冬”,一切禮儀都和過大年一樣。
那時候,祭拜祖先是最為隆重的,祭祀時間長達二三個小時。所有家人都要回家,先用豐盛菜肴祭祀祖宗,老蘇州稱之為“過節”,祭祀祖宗的菜肴重新熱過後再擺上桌子,供全家享用,稱為“吃團圓宴”,已婚婦女必須回婆家吃冬至夜飯。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冬至祭祀儀式已漸漸淡出蘇州人的視線。此外,拜冬、穿新衣等冬至習俗也已變淡。
如今流行喝冬釀酒吃團圓飯
說起冬至夜的主食,我國通行的是“北方吃餃子、南方煮湯圓”的做法,但老蘇州人吃的卻是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說法。
沙佩智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古人有“天圓地方”之說,覺得方方的馄饨皮代表地,中間包的餡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蘇州人冬至夜吃“馄饨”,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讓世界變得神清氣爽、更加美好。
也有蘇州人冬至夜不吃馄饨而吃“冬至團”。沈建東介紹,冬至團又稱“稻窠團”,用糯米粉加餡料做成,餡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蘿卜絲等,做成後用於祭祀、食用或贈送親友。
如今,喝冬釀酒、吃團圓飯已成為蘇州城裡人過冬至夜最鮮明的標志。沈建東說,“團圓飯”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雞鴨魚肉,都要換上雅名,其中蛋餃叫“元寶”,肉圓叫“團圓”,粉條叫“金鏈條”,黃豆芽叫“如意菜”,魚叫“吃有余”,等等,每個菜都滲透著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