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井古鎮 ——道教名鎮的發展嬗變
日期:2016/12/15 23:03:12   編輯:古代建築 元末明初,文井西河岸(馬桑溪岸)掘有一口井,古井周圍多為文姓家族集居,故將此井取名為文井。明末清初時,在文姓家族聚居地開始逐漸形成一個小場,遂稱為文井場。
文井鎮以場為鎮、因文井而得名,地處蓬溪、西充、射洪三縣交界之地,名勝古跡眾多,歷史文化底蘊豐富。據《蓬溪縣志》記載,在唐代時,在文井鎮的高峰山和定香寺村先後修建了高峰山寺廟和定香寺等廟宇,道教、佛教在文井土地上開始共生發展,最終形成了濃厚的佛教道教文化氛圍。在此後的千余年裡,以高峰山寺為代表的道教發展最為興盛。
據《四川通志》、《蓬溪縣志》記載,高峰山寺始建於初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自唐以後,迭經兵亂蜀中,山寺屢廢屢興。在歷時一千二百年至清朝光緒時,山寺由亦僧亦道共同主持寺務。相傳,在清末時,道人王源清、居士楊扶雲、僧人袁明心相繼進住寺中,矢志振興高峰山。此後,楊扶雲經常編寫“勸善”唱詞教王、袁二人唱熟,分別到民間化募捐款時唱給人們聽,廣結善緣。王源清則用其修煉的氣功為人治病,博得了廣大群眾的歡迎。故當時民間神話傳說以袁、楊、王三人是儒釋道三教繼承者,便以為是有“道行”的人,因而信徒眾多,捐款漸多,高峰山寺漸復舊觀。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西充民間成衣匠(俗稱裁縫)范明清學道於王源清門下,收為門徒後授道號“雲峰”。王源清先教范雲峰練氣行功,虔心學道。每日晨起必頂禮膜拜,早晚亦碰鐘擊鼓焚香念咒。因勸人為善,為人治病,故深得附近鄉民信仰。民國初年,王源清與袁、楊二人相繼離世。范雲峰安葬其師於高峰山寺左東北寨門之間,修石廓豎碑以記其功績。從此,范雲峰便繼承衣缽主持高峰山寺寺務。
在此後的數十年裡,范雲峰收羅川中宿儒,闡述孔孟之道,進行宗教宣傳,門生、門下生等不斷接踵而來。蓬溪、射洪、廣安、南充各地名儒也有許多拜門信徒,將范雲峰的“道行”廣為傳播。某年六月為范雲峰壽辰,高峰山寺人山人海,難計其數,“夜間無床可安寢者或露天坐以待旦,或睡於戲樓右邊紅苕土中。”
到民國三十年(1941年)時,高峰山寺聲名遠播,每逢二、六、九月會期,成都、重慶、武漢、南京等地信徒都抬匾對、打執事,吹吹打打來高峰山寺進香還願,包括顯貴、豪紳、城市平民等各類人等,日均達二三百人次。據記載,民國時期,包括何應欽、孫科、豐子恺、馮玉祥、白崇禧等30多位國民黨軍政要員都曾向高峰山贈匾。由此可見,文井鎮高峰山寺當時可謂盛況空前。
新中國成立後,胡耀邦同志主政川北行署期間,曾經專門發布布告,要求保護高峰山寺廟建築。1959年5月,蓬溪縣人民委員會明文取締了“高峰道”。文化大革命中,文井鎮高峰山寺的神像、雕刻、匾對、字畫皆遭浩劫。1984年12月,蓬溪縣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加強高峰山文物保護和管理的布告》,加強文物保護。隨後,高峰山寺經上級政府批准,“正式開放高峰山道觀”,作為川北名勝旅游景點。2005年底,由成都雕塑設計院設計、著名民間石雕藝術家趙德陽負責在高峰山制作落成的老子石雕像,高達36米,共用條石19889塊,為目前國內和世界第一高、第一大老子塑像,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成為文井古鎮道教文化標志性景點。
2010年初,文井古鎮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空氣中洋溢著興奮和喜悅的味道,憑借著悠久的歷史、輝煌的道教文化,文井古鎮順利入圍全市五大特色古鎮之列,開啟了這個川中道教名鎮又一個發展春天。隨著高峰山寺的交通逐步完善和古跡文物修繕的完成,這個川中道教名觀再次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展現了它昔日的輝煌,而這也標志著文井鎮在以道家文化為重要文化背景的特色旅游古鎮打造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為了進一步挖掘道教文化,打造川中道教名鎮,文井道家文化特色旅游鎮以道家文化為背景,根據現代都市市民的旅游需求,設置了不同旅游功能項目,還結合文井特有的道家文化、忠義文化、市井文化的氛圍,從建築風貌打造、景觀小品設計及設施活動體驗等三個方面,正確處理功能布局、建築布局、道路交通、空間結構、景觀系列及各項市政基礎設施、旅游配套設施等內容,打造成集養生、休閒、體驗為一體的國家AAAA級道家文化旅游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