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最重要的是古建築已經被毀了 文物已經不能復原這才是最令人惋惜

最重要的是古建築已經被毀了 文物已經不能復原這才是最令人惋惜

日期:2016/12/15 1:30:5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南寧市文化局就出面干涉,稱這是青瓦文物保護單位,要求滕先生一家恢復原貌。文物被毀令人惋惜,但背後折射出的文物保護工作的問題更引人深思。 但由於房屋年久失修,2009年1月,興寧區民生街道辦曾下發了“責令整改通知書”,稱該房屋因年久失修,造成危房,存在安全隱患,要求整改。當年,拿到通知後,滕先生就向文物部門做了報告,請求拆舊建新,但遭到拒絕。最重要的是古建築已經被毀了,文物已經不能復原這才是最令人惋惜的。和其他的文物破壞事例不同的是,當事人滕先生並沒有惡意或者謀取利益的動機,有的只是無奈。“如果它還能住,我也不捨得拆。”他對記者說。畢竟一家六口人住在搖搖欲墜的危房裡,任誰也會膽戰心驚。

    非國有不可移動青瓦文物有損毀危險,所有人不具備修繕能力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所有人具備修繕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繕義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給予搶救修繕,所需費用由所有人負擔。文物是文化的傳承,是歷史經歷風雨滄桑的再現,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整個人類的共同財富,因此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個人都有義不容辭的保護文物的責任。可是實際行動要比振臂一呼要難得多,一個人或是一個單位很難完成,我們需要更強大的政府、國家的力量給予支持。中國城市化的步伐正在急迫地進行。城市化率已經從1991年的26%發展到2009年的46.6%。各地又掀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整農村聚落的分布使得土地使用集約化,應對經濟發展的建設用地需求在這一城市化的進程中

    全國31個省區市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距離“二普”的22年間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登記消失,平均每年消失約2000處,這個驚人的數字並不是因為國家不重視文物保護,而是這些保護工作有沒有落到了實處,真正把每一分錢都用到了保護那些易逝的文物身上,關聖殿是許昌春秋樓文物景區古建築群的主體建築,通高33.1米,占地面積3200平方米,為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築,殿頂飾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巍峨壯觀,為全國關廟所少有。 這才是影響文物保護的重要原因。

    要極大地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和規劃部門的思想重視程度,在工作考核、年度述職、職位變遷中必須把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其中。更關鍵的還是要在每年的財政經費中列支專門的經費,保證地方文物保護經費的著落。文物保護開支也是一項事關民生的支出,“一個銅板也不能少”,政府主導是第一位的要求。文物保護還應該設立專項的文物保護基金,更廣泛地吸收各方面的資助經費,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房地產開發企業、國有壟斷性的暴利企業、明星名人以及海內外的有識之士,共同投身到文物保護中來。

    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有像滕先生那樣無奈的情況了,關聖殿黃色青瓦琉璃瓦頂大面積脫落,殘損嚴重,為搶救景區內這一重要建築,春秋樓文管處投資65萬元對其進行修繕。目前,整個修繕工程正在分區域進行,大殿南側及東西兩側計劃於4月25日前修繕完畢。畢竟把保護文物的希望和責任全部壓在一個人身上既不合理也不現實,保護文物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全社會全人類一起合力為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