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鎮應該如何發展?

古鎮應該如何發展?

日期:2016/12/14 9:41:20      編輯:古代建築史
   蘇南浙東和上海的近郊有許多有名的古鎮,周莊、朱家角、同裡、烏鎮、楓泾、新場、甪直、七寶、……它們幾乎有相同的特點:鎮上有幾條河道和河道兩旁的走道成為小鎮的脊骨,河道上的小橋則成為小鎮的肋骨,建築在小河兩旁倚街的民居就是小鎮的肉脯,古鎮的身軀就這樣形成了。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盡蘊於其中,橹槳蕩水,村姑泛舟,兩岸吳語哝哝,丁蹄飄香,魚鴨桌上迎。中華復蘇後,有眼光的村鎮官員率先將古鎮整新如舊,引來中外觀光客無數,振新了小鎮經濟,改善了小鎮居民的生活水平。
    十多年來我每年都會在這些小鎮上溜達個幾遍,發現這些小鎮又有一些共同的發展征象:小鎮的周邊逐漸成為新的城鎮,它們幾乎都形同一個模子裡鑄就出來的,商店林立,飯鋪栉比,形象和色彩就如上海市郊結合部;小鎮的周邊開始出現新興的高檔住宅小區,甚至建設起別墅區,由於發展了綠化,注重了園林化,形成了新的可供休憩和旅游的新區域;大量外來民流入這些小鎮,鄉音漸稀,原來的古鎮生活習俗難見蹤影。
    對於未來這些古鎮的發展,我有幾點想法,在這裡提供給這些古鎮的領導官員,如有見地,請予采納。
    古鎮的近旁盡量不要過多地發展,如果都像上海市區的城郊結合部,那肯定是發展的一筆敗筆,驅車來古鎮,停下車來,一派大城市的城郊結合部的形象和味道,太煞風景了。古鎮就如同藏在亂哄哄的一團雜物中的一點秀色,太可憐了。在古鎮周邊發展高檔住宅或別墅區域,進一步發展綠化,加強園林化,讓古鎮西中有華,甚或華華生輝,那是發展古鎮及其周邊的的上上策。
    古鎮現在雖然已經注意了保護人文特色,並且紛紛建立“X X 館” 、“ X X展示廳”等,這當然是一種辦法,但是我看還有更好的辦法。保留古鎮原住民,讓他們的生活依舊,保留原來的語言,保留原來的衣著,保留原來的屬於衛生的生活習慣,讓他們保留古鎮的場氛圍,這是將來故鎮最吸引人的旅游資源。對這些留下來的古鎮居民,應該給予津貼,並且還要和古鎮的旅游收入掛鉤,讓他們在古鎮的旅游發展上獲得好處。今年初我在澳大利亞自助游,到過名鎮Kuranda  village,鎮上有許多原住民,之所以他們還在那裡保持原來的語言、衣著、屬於衛生的生活習慣,保持原來的生活,就是因為他們覺得這種保持對他們實在是太重要了。浙東有一個名鎮,竟然在發展時,將鎮上的居民悉數遷移,剩下的鎮屋全面翻新,在這一舉措之前,我曾去游覽,這一舉措之後,我再去,只覺得這是一處新建的什麼大庭院,古鎮去矣,大折價。古鎮是一個場,它由古鎮的地域、建築、生物、原住民、原住語言、原住衣著、原住可予留下的屬於衛生的生活習慣、原住的歷史人文內涵共同織就的。古鎮大發展唯有注重了這些內容,才會有新的上乘天地。當古鎮具有了這些內涵,他就不再會是只有一趟客的古鎮,而是游客會多次造訪,來之不厭的好去處。因為古鎮的場一旦形成了,它是人們永遠也賞不盡的秀色,它就是古鎮世界人文遺產的珍翠。北京3月19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