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字字珠玑傳祖訓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字字珠玑傳祖訓

日期:2016/12/15 0:21:1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央廣網章丘2月17日消息(記者許偉 王慧 柴安東)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祖訓凝結著祖先的智慧,體現著國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的深刻隽永,有的直白質樸。有的刻在祠堂裡,有的寫進家譜裡,約束著一代代族人的行為。隨著社會進步,人們接受教育的途徑越發多元化,今天,祖訓還會不會為我們停留?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古村季”第三篇《字字珠玑傳祖訓》。

http://china.cnr.cn/yaowen/20160217/t20160217_521394024.shtml  

  “孩子,萬事不能打女人。”

  “誰說的?”

  “祖宗說的。”

  這是熱映電影《老炮兒》中的片段,盡管它有戲谑的色彩,卻是在提醒人們:你還記得老祖宗的訓誡嗎?

  齊長城邊,有個古村,名叫三德范。村裡很多人仍然記得祖宗說過的話。

  “皇恩不可占,就是屬於公家的財產,你能據為己有。”

  “做人要實在,做好人,不做壞人,不做壞事。”

  

  三德范村景

  山東章丘。沿著齊魯古道,穿過一座閣樓式高台建築玄帝閣,就是三德范村,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如今三德范村,擁有7000多人口,民居俨然,雞犬相聞。

  隆冬時節,三德范村村委會干部述職正在火熱進行。村民們圍坐一堂,延續著以祖訓為標准,衡量村干部們的工作是不是合格。

  趙介平表示,家治不好,怎麼治這個村。

  

  三德范村的古石碑

  錦屏山下、巴漏河畔,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就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正如這靜靜流淌的巴漏河。

  巴漏河兩岸,還能找到刻有“忠、孝、仁、義”字樣的石碑,彰顯著祖宗的意志。

  

  人和碑

  齊魯師范學院的曾凡朝教授,一直在研究三德范村的碑文和祖訓。每次路過街口門洞上的“人和碑”,他都會駐足仰望、凝思許久。

  “你默念兩句的時候,你就不自覺地用咱們古老的傳統文化來洗禮自己。不是說,非得小子讀讀家規、讀讀祖訓。”曾凡朝說。

  淳樸的鄉風民俗,嚴正的祖訓家規,也刻進了村民張福經的家譜裡。

  張福經是第21代孫。他總是在“淨手”之後,才會小心翼翼地翻開族譜。張家的族譜五年前就編纂好了,至今仍塵埃不染。

  “張氏一族,繼堯舜之德,尊孔孟之道,訓育子孫後代,與他姓和睦相處。”

  張氏祖訓承載著張家的文化,垂教之言,擲地有聲,六百多年,時時回響在耳畔,約束著族人的行為。

  

  三德范村趕集會

  今天是三德范村新年裡的第一個趕集日。張家瑞和張家迎兩兄弟帶著媳婦兒女回來看望母親。一家人圍坐一桌吃早飯,溫馨又和睦。

  劉培蓮是張家的大媳婦,也是章丘有名的孝順媳婦。她說不出什麼深奧的道理,就是覺得“祖宗的老話兒”錯不了。

  劉培蓮說,老人都這麼說,就是以順為孝。

  張家的族譜從清朝到現在,經歷過五次修改。世代在綿延,祖訓卻在“減肥”,留下的是適應當代的精華。

  “現在的狀況已經不是過去那樣了,時代已經變了,不能那麼寫了。”張福經說,自己的言傳身教對子孫的影響會更大。張福經的兒子張江,是三德范村的黨支部書記。他從小聽父親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居國者治國,居鄉者治鄉。

  張江說,“你如果處於國家的這個高度,那你就做大的貢獻。如果你處在家鄉的位置,你就做小的貢獻。”

  從青絲到白頭,章丘博物館原館長寧蔭棠研究了上百本家譜。他發現,並不是每家的族譜裡都記載了祖訓。隨著人的宗族觀念的漸漸模糊,依托宗族代代相傳的祖訓,最終將無處找尋。

  寧蔭棠說,有很多姓氏族譜找不到了,現在取名很少按輩分來取名了,原來最起碼是三個字。現在發展兩個字不好,還有四個字,四個字是什麼輩?

  冬日暖陽下,三德范村的《儒學講堂》又開講了。這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在這裡上的第二十節課。

  

  三德范小學牆壁上的古文

  牆壁上懸掛著孔子的經典語錄。講堂裡座無虛席,聆聽著先人的教誨:孝順父母、尊師重道、節儉戒奢、鄰裡和睦、親戚相幫。

  顏炳罡坦言,找到這樣一個能悉心接受先賢訓戒的村落,並不容易。“村落的消失,我們的好多祠堂、宗族在某種意義上,傳統的表現形式,可能會瓦解了。” 不過,顏炳罡還是相信,炎黃子孫不論走多遠、腳步停在哪裡,祖訓都會一代代傳承下去。

  如今的三德范村,祖訓的內容寫進了《村規民約》,而村規民約正在成為孩子們走進學堂的第一課。

(來源:央廣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