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用我們的鮮血,換來中華的光明”

“用我們的鮮血,換來中華的光明”

日期:2016/12/15 16:36:55      編輯:古代建築

點擊浏覽下一頁
孫殿修

點擊浏覽下一頁
王景芳

點擊浏覽下一頁
王清松

今年是台兒莊大戰勝利75周年。

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在魯南大地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台兒莊抗日大戰。

記者尋訪當年參加大戰的一些老兵及其後人,記錄下那些英勇抗日的感人事跡,以紀念這場中華民族揚威不屈、震驚中外的抗日大戰,追悼那些為中華民族生死存亡英勇獻身的先烈們。

孫殿修:

懷揣手榴彈手握大刀殺進敵營

人物檔案:孫殿修,1917年出生於河南駐馬店市西平縣楊莊鄉。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參加過北京房山大戰、台兒莊大戰、大別山大戰。台兒莊大戰時,任國民革命軍孫連仲部池峰城任師長的31師93旅185團2營胡金山營長的傳令兵。

“前進、前進,中華的光明,民族的光明,走上來革命;用我們的鮮血,換來中華的光明……”談起台兒莊大戰,96歲的孫殿修神情激昂,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這首當年在台兒莊大戰中鼓舞他和戰友奮勇殺敵的軍歌。

據老人的大兒子孫來發介紹:1934年,17歲的孫殿修與本村100多名熱血青年報名參加了馮玉祥的西北軍,走上了抗日第一線,孫家有叔伯弟兄7人參軍抗日,最後只有孫殿修活著回了家,其余全部戰死沙場。

年邁的孫殿修依然硬朗,對台兒莊大戰記憶猶新:當時,我們部隊每人一把大刀,天天練耍大刀,練打拳,練掃堂腿,這些中國功夫與日本鬼子拼起刺刀來很管用。大刀有四五斤重,碗口粗的樹,一刀下去就斷了。到台兒莊時是下午4點多鐘,當晚就投入了戰斗,夜襲睡覺的日軍。長官不叫帶槍,我們便手握大刀,懷揣6顆手榴彈,從台兒莊南城門進去,摸到鬼子睡覺的地方,先把手榴彈擲向鬼子,很多炸死,剩下的亂成一鍋粥,我們手揮大刀沖上去,見鬼子就砍。最後活捉了3個鬼子。

第二天,我們奉命固守台兒莊北城門,用機槍、捷克步槍掃射前來進攻的鬼子。北門是日軍進攻台兒莊的必經之地,戰斗相當慘烈,傷亡很重。我們打倒一批,鬼子又上來一批。機槍連長胡步營,警衛連長謝祖奇先後受傷犧牲。說到傷亡的戰友,老人說:“我能活著,兒孫滿堂,已經很好了。許多親兄弟都犧牲了,他們才是英雄!”

老人拿出“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獎章”戴在胸前,然後又唱起了軍歌,聲音高吭。唱到最後,老人突然提高聲音,高高揮起右手,大喊一聲:“沖!沖!殺呀!”那勁頭,俨然就是在戰場上揮刀殺敵。

現在,老人所在的村裡還有6名抗戰老兵,村裡騰出一間平房,設立了抗日老兵活動中心。他們經常聚在一起,練書法、看電視、讀報紙,談論當年打鬼子的事。

王景芳:

開日軍卡車救出龐炳勳將軍

人物檔案:王景芳,1909年(宣統元年)陰歷3月15日出生於遼寧省義縣雹神廟,已是104歲高壽。經歷過“九·一八”事變,參加過西安事變、滄州戰役、台兒莊大戰,接受過日軍投降。台兒莊大戰時任國民革命軍40軍39師4團3營副營長。1949年舉家遷住北京,現住北京市朝陽區。

說起自己的抗戰經歷,王景芳老人見過、結識的人物名字都如雷貫耳:周恩來、葉劍英、劉伯承、譚震林、葉挺、張學良……

在老人床頭上掛著一幅隸書,上書:忠勇為愛國之本,孝順為齊家之本,誠信為處事之本,仁愛為做人之本,謙讓為和諧之本,學問為濟世之本,運動為健康之本,有恆為成功之本。老人的子女說,這是父親為人處事的八項原則。

滿頭銀發的王景芳得知我們來采訪台兒莊大戰,思緒回到了75年前。他說,台兒莊大戰是徐州會戰的第一階段,它包括了淮河阻擊戰、臨沂阻擊戰和滕縣保衛戰三個序幕戰,正是三大序幕戰,為我軍在台兒莊地區聚殲日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創造了有利戰機。

1938年1、2月間,東路日軍第5師團從膠濟鐵路濰縣等地南下,企圖奪取臨沂,進攻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由龐炳勳部以臨沂城為軸,用運動戰阻擊、牽制進犯之敵,後改為陣地戰,我軍在沂河西岸、臨沂城牆下挖交通壕,與敵決戰,死守臨沂城。日軍在飛機、戰車和重炮的掩護下攻擊臨沂城,雙方傷亡慘重。日軍用重炮炸開北城門缺口,北城牆大部分工事被摧毀,無險可守,我軍轉入城內與敵展開巷戰、白刃戰;後經張自忠部隊兩次增援,我軍才打退了進犯臨沂的日軍。

王景芳回憶說:“在運動戰攻打鳳凰寨時,雙方軍隊混戰在一起,龐炳勳被日軍圍困,我奉命帶兵去營救時,靈機一動,開著繳獲的日軍卡車來到鳳凰寨北門,守門日軍以為是自己人,非但沒攔截,還敬禮、放行。營救龐將軍後,我們改從南門出來,同樣很順利。”

在另一次戰役中,王景芳身負重傷,被日寇的重機槍子彈從前胸射入,在後背左肩胛處炸開了一個大洞,血流不止,昏死過去。當時,他被河南大個子勤務兵馮家祥冒死救下,馮家祥背著他在河溝爬行了200多米,終於回到我軍戰壕。當時,王景芳的左臂已掉下半個,勤務兵用一根鐵絲拴住左臂才沒散架。後來送到當地一家教會醫院,由美國傳教士醫生做了手術,縫合了傷口……下火線後,王景芳由副營長提為營長。

提起救命恩人馮家祥,王景芳至今感動不已。

王清松:

158團千余人多數戰死

人物檔案:王清松,1918年出生於河南新鄉衛濱區平原鄉南高村。台兒莊大戰時,18歲的王清松任孫連仲部第27師158團楊守道團長的警衛員。

“我參加了台兒莊大戰,抗戰精神一直激勵著我,我是一個永遠不老的兵。”愛寫日記的王清松,在筆記上寫著這樣一段話。王清松高大威武,看起來只有70露頭,除了耳背(那是台兒莊大戰給他留下的永久記憶),依然精神矍铄,思維清晰,身體硬朗,騎上自行車在大街上輕松地來回幾趟,完全不像一個耄耋老人。

談起台兒莊大戰,老人更是手舞足蹈,仿佛回到了烽火連天的歲月。“1938年3月24日,我所在的27師徒步向台兒莊前進,下午6時到達當時的棗(莊)趙(墩)鐵路台兒莊南站附近,接到了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下達的作戰命令,讓我們27師在台兒莊右側地區側擊由峄縣南下的日軍,協助第31師確保台兒莊。當時,我們的團長楊守道在指揮部裡3天3夜沒合眼,兩眼布滿血絲。當敵人沖過來靠近時,楊團長一聲令下,所有的機關槍、步槍、沖鋒槍一起向敵人開火,手榴彈在日軍中開花,地雷也爆炸了。陣地前沿成了一片火海,炸得敵人血肉橫飛。我的耳朵,就是在這場戰役中被炮彈震聾的!”

據老人介紹,此後,他所在的158團負責固守西北門,打了七八天,戰斗異常慘烈。團長帶領敢死隊在運河裡、街巷裡與日軍肉搏,用大刀砍殺日軍。“戰死的人血肉模糊,只能從衣服上分清哪個是鬼子,哪個是我們的兄弟。不光我們師有敢死隊,其他師也有。我們師在台兒莊大戰中打了40多天,戰斗結束後,我們158團1000多人,只剩下57人。”

談到這裡,老人滿懷豪情地為大家唱起了《台兒莊戰役勝利歌》:“27師血戰功,奮勇殲敵運河東……台兒莊十日建奇功……”唱到最後,老人右手握拳,高高舉起,目光炯炯有神。

王清松老人年輕時曾是教師,一生酷愛書法,草篆隸皆通,作品多次參展,在全國中老年詩書畫作品大賽中榮獲“中國百傑書畫家”稱號。臨行,老人以自己的書法作品贈予我們,寫的正是《台兒莊戰役勝利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