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搶救性發掘龍蛇壩古遺址
日期:2016/12/15 15:15:53   編輯:古代建築考古工作人中正在清理堆集層泥土
考古工作人員正在清理新出土的文物
華龍網訊(通訊員 黃智宇)近日,在位於彭水自治縣大垭鄉龍桂寺村4組的芙蓉江畔一個叫龍蛇壩的小村莊,一個古建築群遺址的發掘工作正井然有序地進行著,工作人員正拿著鐵鍬、鐵鏟等工具,小心地清除著堆積層的泥土。
據了解,因為芙蓉江浩口電站的開發,龍蛇壩遺址正處於淹沒區。為了保證文物免遭破壞或永遠埋於水下,彭水文物管理所聯合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筆者在現場看到,隨著堆積層的逐漸清除,埋在地下的建築基礎已經逐步露出地面,整個古建築的結構布局清晰可見,考古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剛出土的碎陶片、瓷器、銅錢等文物,在筆者采訪過程中,不斷有文物被工作人員發掘出來。
“我們對遺址的發掘工作分為野外發掘和室內文物修復、記錄和分析,野外發掘遵循從晚到早的順序,對堆積層的泥土逐層進行發掘,同時對發掘出來的文物按年代、用途等進行分類和分析,對重要文物進行必要的修復。”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龍蛇壩遺址現場考古工作人員汪偉介紹。
據介紹,目前,該遺址已發掘出各種文物170余件,根據目前出土的文物來推斷,該遺址最晚的人類生活痕跡大約在民國前期,最早能夠追溯到商周時期。
汪偉介紹,從地形上看,芙蓉江龍蛇壩的上游和下游地勢險要,不適合人類居住,而冬瓜溪和芙蓉江在龍蛇壩交匯,形成了一個小型的沖擊平原,加上芙蓉江流經龍蛇壩時,河流因山勢而回轉,形成了S型的回水壩,漁業資源豐富,這為人類定居提供了條件。
“目前出土的170余件文物中,有130余件文物是漁具的零部件,以此推斷,當時,在這裡生活的人們以漁業為主,這裡豐富的漁業資源,為人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使他們在這裡得以生存。”汪偉介紹。
據考證,在古代,大垭鄉龍蛇壩是郁鹽入夜郎國的必經之路,是重要的古鹽道之一,也是貴州到川渝的重要水陸交通結點。
“彭水郁山自古產鹽,據考證,郁山的鹽一部分經郁江、烏江、芙蓉江,通過水路進入貴州到達夜郎國,一部分經郁江、烏江、靛水、潤溪、大垭的龍蛇壩到武隆浩口至貴州務川到達夜郎國,無論水路還是陸路,龍蛇壩都是必經之路,這些為龍蛇壩集鎮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汪偉介紹。
據介紹,此次龍蛇壩搶救性發掘工作對研究彭水商周時期人類文明以及古代貴州和川渝兩地的文化交流、交通運輸等提供有力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