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重慶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竣工

重慶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竣工

日期:2016/12/15 8:16:09      編輯:古建築保護

  6月13日,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竣工儀式在重慶大足寶頂山石刻千手觀音造像現場舉行。竣工儀式由重慶市文化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局長幸軍主持,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發表講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項目負責人詹長法、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為千手觀音像揭幕。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燕平,重慶市人大副主任沈金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譚家玲、市政協副主席謝小軍等共同見證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竣工。

  童明康在竣工儀式上指出,千手觀音保護工程嚴格遵循完整性、真實性保護原則,高度重視前期研究和科學試驗,通過嚴謹、扎實、規范、細致的現場工作,在高溫潮濕環境下的彩繪造像保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對國內其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也充分體現了近年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理論和科技水平的發展和提升。童明康強調,保護工程的竣工絕不是保護工作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文物部門將繼續加強遺產監測評估,持續觀測病因、病害情況,及時采取保護措施,避免遺產保護狀況惡化,把千手觀音的莊嚴和美麗傳遞給下一個800年。

  從2008年開始,在國家文物局指導支持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為項目組織單位,與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17家單位緊密合作,經過前期勘察、方案設計、實施修復三個階段,開展了歷時近8年的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

  修復工作嚴格遵循現代保護原則,開展了本體清洗、金箔層揭取和本體加固補型等修復工作,共完成千手觀音造像830只手和227件法器的修復,修復面積達222.15平方米,使用金箔超過100萬張。5月5日至6日,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對修復本體質量、效果、本體試驗區、實驗室、監測站等進行查驗,一致認為,修復工程質量與效果達到設計要求,工程通過驗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指出,通過這次工程,千手觀音像原有的酥鹼、斷裂、風化等34種病害都得到了有效治理,千手觀音像久病初愈,恢復健康,重現其昔日美麗風采並得以延年益壽。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開鑿於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間,是中國最大的集雕刻、彩繪、貼金於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