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順千年古建《天台庵正殿》
日期:2016/12/15 0:33:5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平順天台庵位於縣城東北三十余公裡的王曲村,潞城原起寺北五公裡,國3,唐代建築。
庵在村內高台上,僅存正殿一座,單檐九脊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面闊與進深都是7.08米,正方形,無普拍方,柱頭鋪作是枓口跳的形式,即殿內四椽栿伸出檐外為一跳華栱,無令栱,直接以替木托橑檐槫,柱頭中縫施柱頭枋兩層和壓槽枋一層,第一層柱頭枋隱刻泥道拱,第二層柱頭枋隱刻慢栱,山面柱頭鋪作裡外轉都是一跳華栱,丁桴搭在華栱之上。只在當心間前檐用了一朵補間鋪作,但此鋪作裡轉與殿內結構無交搭,且材質及斗拱樣式與其他鋪作有明顯區別,應該是後代維修時添加的。轉角鋪作的正出和側出是柱頭枋伸出做成一跳華栱,45°角出角華栱一跳。
殿內四椽檐栿通搭用兩柱,四椽栿上以蜀柱、交栿枓托平梁和平槫,大角梁後尾與蜀柱相交,丁桴後尾則是在蜀柱下方插入四椽栿,平梁不出枓口,兩側施托腳,平梁之上駝峰、蜀柱、叉手、大枓、捧節令栱托脊槫。無歇山縫梁架,山面檐椽置於平梁之上。
天台庵僅存石碑一通,可惜字跡已無法識讀,始建年代無任何文字記載,斷為唐代主要是根據建築的結構形式,個人表示認同。此殿斷代爭議中最為诟病的是托平梁的蜀柱,山西現存唐至宋早期木結構建築中多是以駝峰托平梁,在早期的調查報告中發現四椽栿蜀柱位置兩側有榫卯結構痕跡,應該是固定駝峰用的暗木梢所留,推斷原構應為駝峰。。現場觀察四根蜀柱與大角梁相交的榫卯高低不齊,與交栿枓接觸處直刀卷殺,推測蜀柱為明代更換。
天台庵大殿留存至今後代多有維修,最主要的結構改造在於四椽栿上的蜀柱,唐構多低矮,屋面較平緩,不利走水,把低矮的駝峰換成更高的蜀柱是為了增加屋頂坡度,類似的改造還發生在布村玉皇廟、青蓮寺藏經閣等唐代建築中。除蜀柱外,天台庵的角梁、丁栿(劄牽)等均為後代更換,而蜀柱以上的平梁等又保持了原有結構。
雖然經歷過後代改造,並不影響天台庵斷為唐構,因為木結構古建築斷代主要考慮柱網、枓栱、主梁等主要部分,而天台庵的主要部分都保留了唐代特征,仍可斷為唐構。
過去古建維修中有一種理念是“恢復歷史原貌”,南禅寺、正定開元寺鐘樓都是這麼修的,恢復成了想象中的唐構樣式,我個人反對這種維修方式,維修解決搶險加固問題即可,保持原狀,把更多的研究信息留給後人吧。
——轉自愛塔傳奇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