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

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

日期:2016/12/14 9:43:25      編輯:古代建築史
    湘西州非遺絕大多數植根於廣大鄉村。由於湘西州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目前相對滯後,州內鄉村非遺原真性較強。因而,湘西州非遺旅游開發的主要地域是鄉村。湘西州在廣大鄉村開發非遺旅游,不僅能有效突出文化旅游特色和快速擴大旅游產業規模,還能對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四大積極作用:①將旅游經營與農業經營融為一體,使農業經營突破傳統經營模式;②使部分鄉村居民就地參與旅游經營,促進鄉村社會就業;③使各類鄉土文化產生較大的經濟價值;④可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的建設、衛生環境的整治以及自然生態環境的優化。

  一、充分利用非遺

  1.廣泛利用非遺。據統計,湘西州共有非遺10大類約3200項。其中,進入國家級、省級、州級、縣市級非遺名錄的分別有22項、50項、199項和630項。湘西州不僅要著重依托國家級、省級非遺開發旅游,還要依托州級、縣市級非遺,甚至部分縣市級以下非遺開發旅游,以使湘西州非遺旅游豐富多彩,更好地適應大眾旅游市場需求。

  2.深度利用非遺。湘西州應以“做深、做細、做透”為原則,深度利用非遺。即應依托同一類非遺或同一個非遺項目開發出包括多個旅游服務要素和多類旅游在內的系列性旅游產品。譬如,依托鳳凰紙扎、踏虎鑿花、苗畫等美術類國家級非遺,或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土家族織錦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挑花等傳統技藝類國家級非遺,不僅要開發出多彩多姿的旅游商品,還要開發出觀光型旅游、學藝型旅游、體驗型旅游、節會型旅游等。

  3.合理外延非遺。合理外延非遺,有利於廣泛借用其他地方的非遺來進一步豐富湘西州非遺旅游的文化內涵。其基本方法是以湘西州所擁有的某一個非遺項目為基礎,廣泛借用與該非遺項目在文化內涵上有密切聯系的非鄉土性非遺開發旅游。譬如,在依托湘西州苗醫藥(國家級非遺)開發醫療旅游和保健養生旅游時,可以融入大量的中醫藥元素。

  二、強化旅游創意

  1.動態化。當今,旅游者日益青睐參與型旅游,希望通過參與型旅游更深地了解、感悟旅游地的鄉土歷史文化。因此,對於一些非遺(譬如神話傳說)的旅游開發不能僅靠開發靜態型旅游來滿足旅游者觀、聽的需要,還應通過創意開發動態型旅游來滿足旅游者參與、體驗的需要。

  2.有形化。非遺資源中有一些是抽象的無形資源(如某些傳統喜好禁忌、神話傳說等),旅游者往往只能通過聽導游講解來理解、領會而無法觀賞或參與。對於這類非遺,應盡量通過創意將其開發成有形旅游產品,便於旅游者觀賞甚至參與。

  3.時尚化。當今,一些旅游者尤其是青少年旅游者往往希望非遺旅游或多或少帶有時尚元素。因此,應通過創意,在非遺旅游中科學地融入一些時尚元素,以獲取更大的旅游市場份額。

  4.個性化。應依托同一類非遺或同一個非遺項目針對不同的旅游者群體進行旅游個性化創意。

  三、開創新型旅游

  從湘西州非遺資源及世界旅游市場需求潮流來考慮,目前最值得著力開創的新型旅游之一是生態養生休閒旅游。理由有三:首先,有入選第三批國家非遺名錄的“苗醫藥”;有中草藥資源1835種。其次,隨著現代病患者、都市病患者和心理疾病患者的增加,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閒旅游需求層次的提升,養生性休閒旅游市場需求在迅速擴大。再次,開發生態養生休閒旅游能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

  四、打造精品景區

  應在全州范圍內選擇土家族、苗族居民聚居程度高,土家族、苗族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度高,土家族、苗族非遺原真(原生態)性好,其他旅游開發條件也較好的古鎮、古村等地域打造精品景區(點),使其成為湘西州乃至全國、全世界非遺旅游開發示范區和非遺旅游傳承示范區。譬如,就目前的條件而言,湘西州可在山江—臘爾山苗寨區域著力打造苗族非遺精品景區。

  精品景區(點)應采取“原真性”開發模式加以打造,使景區(點)生動、鮮活地彰顯非遺的原真性。要堅持“四真”——建築真(各種建築均須具有原汁原味的民族味、鄉土味)、人員真(景區各類人員均為本地少數民族居民)、生活真(景區內的歌舞表演、禮儀、節慶、婚嫁、餐飲、居住、服飾等均為原生地原生形態的還原)和生產真(景區內各種農事生產、農副產品加工、傳統手工藝生產均為當地原生形態的再現)。

  精品景區(點)還應在突出湘西州土家族、苗族非遺景區(點)共性特色的基礎上努力突出其個性特色,以免出現近距離同質性競爭。其主要途徑是:科學地進行景區(點)個性特色定位;將景區(點)的各種開發、經營優勢聚焦到個性特色上;圍繞個性特色深度開發、經營旅游服務產品。

  五、優化產品組合

  1.實施非遺進景區工程。將湘西州各類非遺中的重要項目加以包裝融入景區(點)開發,能大大提升景區(點)的綜合效應——以非遺旅游產品豐富景區(點)鄉土歷史文化底蘊,增加旅游亮點,強化旅游特色;以景區(點)為平台弘揚非遺文化,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因此,不僅要在鳳凰古城、裡耶古鎮、芙蓉鎮、乾州古鎮、老司城等物質文化遺產型景區(點)融入大量的非遺旅游產品,還要在猛洞河、小溪國家自然保護區、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等自然山水型景區(點)融入非遺旅游產品。

  2.實施非遺進農莊工程。休閒農莊已成為旅游者重要的活動場所之一,是當前我國休閒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對農村傳統節慶活動、戲曲雜藝、繪畫、剪紙、編制、雕刻、布藝、禮儀、宗教活動、廟會、健身活動與賽事、飲食習俗、農耕祭祀等非遺進行包裝並融入休閒農莊開發、經營之中。

  3.實施旅游服務六要素結構優化工程。應將非遺元素盡可能多地融入行、住、食、游、購、娛中,逐步形成非遺文化主題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飲、游覽、旅游購物和旅游娛樂。

  4.實施旅游類型優化工程。應廣泛利用非遺文化、深度挖掘非遺文化,在大力提升觀光型旅游開發水准的同時,高水准開發商務會展型旅游、度假休閒型旅游、健康養生型旅游等,為湘西州成為復合型旅游目的地奠定更好的基礎。

  六、強化非遺保護

  1.強化非遺保護宏觀管理機制。通過建立健全非遺保護機構以及制定、實施一系列非遺保護政策法規和編制、實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專項規劃》等,形成長效非遺保護宏觀管理機制。

  2.廣辟非遺保護資金渠道。積極發揮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作用,加大資金投入。即在爭取國家投入部分非遺保護資金、州級財政解決部分非遺保護資金的同時,要廣辟非遺保護的社會資金吸納渠道、使州內外有較多社會資金進入非遺保護工程。

  3.以利用促進非遺保護。大力利用非遺發展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和商貿業等,提升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和商貿業的綜合效應,以有效地增強民眾的非遺保護意識,有效地對非遺進行活態保護。

  4.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地位。非遺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因此,應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地位。譬如,對於傳承非遺有重大貢獻的傳承人給予重獎;非遺傳承人依托非遺開發、經營旅游時應在工商管理、用地、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較大的支持、優惠。

  5.定期舉辦相關賽事活動。定期舉辦與非遺傳承相關的賽事活動,使更多的人士參與非遺傳承、關注非遺傳承。

  6.以教學、科研促進保護。一是在土家族、苗族居民聚居程度高的鄉鎮、村的小學、初中開設民族語言與文體課,做到強化非遺的保護意識從青少年抓起,增強青少年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二是利用地緣條件鼓勵吉首大學文史專業師生深度研究湘西州非遺及其傳承、保護對策,音樂舞蹈、美術專業師生以湘西州非遺為依托進行旅游娛樂產品、旅游商品開發創意,旅游管理專業師生以湘西州非遺為依托進行游覽觀光產品、旅游交通產品、旅游住宿產品、旅游餐飲產品等開發創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