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的古建築群 文物管理機構逐步健全
日期:2016/12/15 1:31: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的文物古跡得到有效保護。據統計,目前西藏自治區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2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84處、歷史文化名城3座。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60年來,全區文物機構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
為了使青瓦文物古跡得到有效保護,中央人民政府從政策、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西藏自治區的文物管理機構逐步健全,文物保護隊伍不斷壯大,文物保護體系漸趨完善,文物研究和保護的能力不斷提高。頒布了流散文物管理暫行規定、文物保護條例、布達拉宮保護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物保護方面的法規和規定,使西藏的文物保護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對西藏重要文物古跡進行保護維修,恢復開放了一大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上世紀80至9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共投入3億多元人民幣,幫助修復開放了1400多座寺廟,對昌都卡若、拉薩曲貢、山南昌果溝等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填補了西藏史前考古的空白。
對扎什倫布寺、薩迦寺、桑耶寺、大昭寺、強巴林寺、夏魯寺、江孜宗山抗英遺址、羅布林卡、白居寺等古建築、古遺址進行了重點維修保護。布達拉宮是西藏民族建築藝術的典范,始建於公元7世紀。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國家對於布達拉宮進行的維修在中國文物保護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的。國家撥出5500萬元人民幣和大量黃金、白銀等珍貴物資對布達拉宮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維修。
總投資達到3.8億元的西藏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薩迦寺三大重點文物維修工程正式竣工。在這次文物本體修繕工程中,共保護和修復壁畫5100多平方米,使用和防腐處理木材6800立方米。薩迦南寺的主殿、城牆、敵樓、角樓和壁畫維修。
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 是中央財政撥款3.3億元,於2002年6月26日正式啟動的。三大古建築指布拉達宮、羅布林卡、薩迦寺,其中,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分別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夏宮,薩迦寺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對西藏行使管轄的標志性建築,它們都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其中布達拉宮1988年到1993年的“第一期搶救維修工程”,耗資5500萬元人民幣和大量黃金、白銀等貴重物資。那是300多年前布達拉宮完成現在規模的建築至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因此許多建築的維修需要長年堅持。這是一筆很大的投入,如果僅依靠西藏地方財政完成,那是不可想象的。 從上世紀80年代以後,西藏青瓦文物保護事業走上了規范化軌道。現在所有古建築維修項目的實施都遵循著嚴格的基建程序,提出維修申請、進行專業勘查、提交勘查報告、確定維修項目、制定維修方案,最後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對設計和施工單位進行招投標。
幾年前他就曾參加過布達拉宮第一期維修工程的有關工作。他說,相比當時進行的布達拉宮第一期維修工程,目前進行的第二期維修工程投資更大、規模更大、難度更高。 幾年前完成的第一期搶救維修工程主要是對布達拉宮地面上的7層建築進行搶救維修。其中重點搶救維修紅宮(達賴講法道場)和白宮(達賴議政廳和寢宮)。第一期工程還投資1000萬元對布達拉宮的安全設施進行了改造。
由敦煌研究院承擔的西藏三大寺壁畫修復工程進展順利,目前已完成1000多平方米病害壁畫的保護和維修。西藏三大寺壁畫修復工程項目負責人、敦煌研究院副院長李最雄說,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從2002年起,敦煌研究院先後選派最得力的技術人員參與了修復工程的勘察、試驗、設計、論證和施工,一切都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
打阿嗄土時,年輕的藏族男女--通常是十幾個人--排成兩隊,每個人手中拿著一根木制的工具,他們唱著歌、按著一定的規律前後左右移動步伐,同時用手中的工具敲打著腳下的碎石和泥土。這樣的勞動場面像是一種歌舞表演。 在保留地方特色材料,沿用傳統施工方法的前提下,通過添加改性添加劑的方法,改善了傳統阿嘎土的物理、化學性能,提高了抗壓強度、抗凍融性能及防水性能,但看上去與原來沒什麼不同。
西藏有很多特有的傳統民族建築方法,這些需要有經驗的藏族工匠來完成。他認為,正在進行的文物維修工程不會損害其文物價值,因為一切維修活動都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保持建築原貌。
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認真落實文物保護法規,先後組織過3次大規模的文物普查。始於2006年12月的第三次文物普查,遍及73個縣,所有鄉鎮,覆蓋面積達117.6平方公裡,2010年1月全面完成。在致力於古建築保護的同時,西藏自治區還將古籍文獻作為重要文物加強保護管理。以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西藏博物館為例,3個機構共收藏有4萬余部古籍文獻,其中34部已列入國家珍貴古籍目錄。這些年西藏自治區文物部門赴多個國家進行了文物展覽,充分展示了我國政府保護西藏傳統文化取得的重大成就。卓有成效的西藏文物保護工作,讓這片神奇土地上的文化遺產始終煥發著獨特的魅力。
近50年來,該院先後成就了大批富有影響的設計精品。如西藏自治區政府辦公樓、西藏自治區政府會議中心、西藏自治區迎賓館、雪林多吉頗章(班禅小樓)、林芝賓館、日喀則水廠及供水工程、1999年民運會拉薩分會場、1999年昆明世博會西藏園等獲獎工程,同時在繼承和發揚西藏建築文化方面進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西藏自治區建築勘察設計院主要承擔收集西藏自治區內各地區有影響的建築資料和調研任務。院古研室的工作人員跑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阿裡、山南、江孜、亞東、林芝等地。為了弄清藏族建築的發展脈絡,及布達拉宮和宗山建築,寺院殿堂、拉章、僧尼札廈、民間住房、作坊、酒店等之間的淵源關系,1981年又分別到普蘭、札達、薩迦、拉孜、日喀則等20余地考察宗山、宮殿、王府、莊、寺廟、民居、林卡(園林)等藏族歷史建築,程達10000多公裡。
當時匡振調到區建設廳工作以後,建研室各人員調離只剩他1人,加上院裡實行場化運作,這個帶有科研性質的部門根本沒有市場,不得不被取消,但他一直沒有放棄工作。在1985年西南5省青瓦建築年會上,他的一篇《藏式建築外牆色彩》獲得了西藏自治區優秀科技論文獎。被國際建築領域稱為目前我國唯一的西藏古建築研究權威專業人士的木雅·曲吉建才,目前最擔憂的是人才培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