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重慶走馬鎮

重慶走馬鎮

日期:2016/12/14 18:48:26      編輯:古代建築史

    走馬鎮在明代中葉就形成集市,因其古成渝驿道和“一腳踏三縣”的特殊地理位置,南來北往客商絡繹不絕,為它帶來了經濟文化的繁榮。走馬鎮原屬巴縣管轄,巴縣為巴國故地,歷史上曾三次為都。歷史上,走馬鎮是重慶通往成都的必經之地。據考證,東漢時期這裡人口已相當稠密,青石板鋪就的驿道穿越該鎮的8個村。過往的客商、力夫都要在此歇一宿,究其原因在於,凡從重慶出發到成都的商客跋山涉水幾十裡路,天色已晚,人力疲乏且從走馬到下一個歇腳點來鳳驿需翻越大山;山上常有強盜出沒,須結隊才能通過。因此,南來北往的旅客在客棧相互講述異地的見聞或神吹閒聊龍門陣,或扯開喉嚨吼山歌,附近的村民也參與其中,使外地的民間傳說、故事相互傳遞交流擴散。

    關於“走馬”的來歷,最普遍的說法是,由於古鎮位於一山崗而得名,山崗形似奔馬,故名“走馬”。而40歲的“走馬民間故事”傳承人劉倫又給出了更加“故事化”的答案。

    相傳,走馬鎮以前出了兩個舉人,因替養父母洗脫冤案,受到皇帝的稱贊。皇帝為表彰兩個舉人的孝道,下令凡進入兩個舉人故鄉的,文官下轎步行,武將下馬牽馬而過,“走馬”之名就是根據武將下馬牽馬走過而得來的。同樣是傳說,也有人堅持“走馬”的名字是因為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趙雲曾在此駐軍,此地為趙雲將軍操練馬軍的地方故名“走馬”。

    “其實關於走馬的故事還有很多,幾天都講不完。”說到這裡,劉倫哈哈一笑。

    厚實的民間文學底蘊和大力的推廣發展使得走馬鎮出現了“故事家家戶戶講,男人講,女人講,娃娃也能講;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處處都在唱”的民間文藝盛況。

    “沙缸”茶館的記憶

    在走馬,茶館隨處可見,隨便選了一家名為“關武廟茶苑”的茶館坐下,細細品一碗蓋碗香茶,當說書人的故事開講,你會慢慢察覺,這座古鎮正在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向每一個駐足者傾訴著千年來的情思。而每月的8日、18日,走馬鎮文化服務中心將在此舉辦民間故事會,每場都吸引了各地不少游人前來聆聽。

    蓋碗花茶1元一碗,上好綠茶2元一杯,滾燙的開水順著長嘴銅壺沖入杯中,芳香四溢。走馬不靠水源,千百年來卻有不少古井:大水井、文家井、八角井、祝家井、田家老井、沙井等35個。在通自來水前,這些古井便是500戶老街居民的生活源泉。古井以大水井為最大,直徑8米,深約2米;而年頭最古的是八角井,據說有300多年歷史。

    現在的茶館的角落,一排滴水的大缸引人注目。今年74歲的劉遠揚老人介紹這個缸叫沙缸,一共4排16缸,用來泡茶的水就是從沙缸流出的。以前,雨水接入沙缸,沐天之露、扯地之氣,水再經細沙、棕葉、卵石過濾才提到灶台上燒開供茶客飲用。沙缸水生津潤口,比井水甘甜清醇,飲茶平添一野趣。“現在的茶館,用沙缸水的已經基本沒有了,而我們的沙缸也是接的自來水過濾。”劉遠揚老人說,“沙缸水”一直吸引著許多慕名而來的茶客,他們不會較真這是不是純正的沙缸水泡的茶。用茶客的話說,這叫品味老茶館的記憶。

    “戲台、寺廟”訴說曾經的繁榮

    在走馬,吸引眼球的不只是茶館,大大小小的戲台同樣讓人駐足。曾經的經濟繁榮也帶來了文化的繁榮,“走馬”一個小場鎮,單戲樓就有3座。走馬場舊大學堂有一副對聯:水秀山明已見文星臨藝苑;蛟騰鳳起旋看走馬赴瓊林,橫批是:青雲得路,由此可見走馬鎮歷史上的民間文學、民間文藝活動的熱鬧。

    走馬鎮所在的馬崗山靈水秀,奇峰異木繁多,歷來也為佛教看重。據查,走馬境內歷代建造的大小廟宇多達15座:慈雲寺、靈芝寺、廣山寺、毗盧寺、三教寺、萬壽宮……其中北宋時期始建的慈雲寺規模最為宏大(該寺毀於文革時期),此廟興旺時期,香火終年不斷,有“大和尚五萬五,小和尚不消數”之說。此言雖系誇張,但也可見當年慈雲寺之盛況,遍布的寺廟引來了方圓百裡的善男信女、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這龐雜的人群便形成宗教信仰的熱潮。

    “三塊招牌”傳承民間文化

    2005年,走馬鎮口傳文學民間故事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12月,走馬鎮被命名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走馬鎮獲批“中國曲藝之鄉”和重慶市首個“故事創作基地”,獲評“重慶市十佳魅力小城鎮”;2010年9月,走馬鎮又被重慶市政府確定為市級中心鎮。

    在全國,同時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曲藝之鄉”3塊“國字號”招牌的街鎮實屬罕見。以此為契機,走馬鎮黨委、政府提出了“古鎮文化立體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化、曲藝文化大眾化”的文化興鎮思路。

    整舊如舊、原汁原味的古鎮風貌,是走馬歷史文化名鎮魅力所在,是展示走馬文化的平台和窗口。目前,在市城鄉建委的具體指導和傾力扶持下,走馬鎮已完成古鎮改造及風貌設計,形成古鎮修建性詳規,恢復關武廟建築群,修復古成渝驿道3公裡。下一步,將逐步恢復文昌宮、南華宮、萬壽宮等建築群;打造劉家、鄧家、孫家大院等院落群;恢復茶館酒館、劇院等臨街商鋪群;恢復古驿道,收集成渝古驿道上的歷史遺存和典故,濃縮修建成渝古驿道三街、四驿、七十二堂等景觀,修建驿道博物館,配套開發明清時期的商鋪、民居,打造驿道文化區。

    走馬民間故事是當地特色文化的核心靈魂和內涵所在。走馬鎮正在積極籌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展示走馬獨特的民間文化;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對“走馬民間故事”以及重慶乃至全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與開發。

推薦閱讀:

廣州:群樓之中 祠堂傳續“耕道獵德”

中國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築之康百萬莊園

中國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築之米脂姜氏莊園

中國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築之大邑劉氏莊園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