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普救奇塔——永濟縣普救寺莺莺塔

普救奇塔——永濟縣普救寺莺莺塔

日期:2016/12/14 22:13:2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中國,如果問哪座寺廟最出名,可能有許多答案。可是倒回去數百年,這個答案可能是惟一的:山西永濟普救寺!

    為什麼?因為普救寺是戲劇《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1000余年前的唐朝,張生和崔莺莺在這裡演繹了一段典型的才子佳人故事,普救寺因這一曲《西廂記》,引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和癡男怨女在此感慨抒懷。更形象一些說,中國有多少個村莊城鎮,就曾經有過多少座戲台,而每一座戲台都曾經給普救寺做過免費宣傳,正因此,普救寺有“普天下佛寺無過”的聲譽。

    普救寺在新中國成立前,在天災人禍中被蕩成一片廢墟,其中一座高塔僥幸完整保留下來,因為崔莺莺的緣故,這座塔得了個乳名:莺莺塔。

    3月17日上午,初春暖陽中,記者來到普救寺,懷想著“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莺莺”的愛情故事,去探尋名塔的種種傳奇。

  名寺古塔

    普救寺位於距離永濟縣城的西邊3公裡處,再往西走幾公裡就是黃河。此處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受黃河沖擊而形成的陡峭高台,地貌學上稱作“塬”,普救寺就建在峨嵋塬西頭。峨嵋塬高30余米,北、西、南三面均為峭壁,只有東面一條彎曲的坡路可以通到頂部的平台。

    普救寺千百年來歷經滄桑,屢毀屢興,而現在除莺莺塔外的建築,都是1986年按照《西廂記》中的描述復建的。從塬底的廣場到塬頂,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托勢鋪陳,逐級升高。站在寺外的廣場上看去,紅牆灰瓦層疊掩映中,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莺莺塔直插雲天,整個建築群既雄渾莊嚴,又有挺拔俊逸之勢。

    來旅游拜谒的人們一般都是從塬底南門沿著幾百個台階,從山門、鼓樓逐次登高而行,記者仗著地形熟悉,駕車從東邊的坡路直抵設在塬頂的北門,穿過西廂故事中張生借宿的“西軒”、崔莺莺和母親弟弟寄居的“梨花深院”,瞄了一眼張生跳牆會莺莺時踩過的那株歪脖子桃樹,依著塔尖的天然坐標指示,來到了一處回廊環繞的寬大院落,莺莺塔整體就映入眼簾。

    塔名“莺莺”,想著古代弱不禁風的閨閣美女,何其柔美,可在塔院中直接面對時,才發現反差實在太大了。它其實是一個高大粗壯的磚砌四稜擎天柱,繞著塔基走一周也要費些許腳力,其高度則需要掃視。據資料介紹,全塔共有13層,高36.76米,平面呈四方形,每邊長8.35米。出於保護文物的原因,目前已經不允許入內登塔。內部情形,據介紹第一層為方室,室內後壁有一佛龛,該塔室不設樓梯,室頂砌作疊澀八角穹窿,中有一孔,可通上層。從二層到九層,塔壁間有轉角通道,內設台階,可攀登盤旋而上至九層。

    從外部看,第一層南邊設門,二層以上四面辟門,但真假門相間,允許登塔時,游人可從真門向外眺望。一至二層塔外壁嵌有石刻14塊,記載歷代修葺情況,如今已是研究普救寺興廢變化的珍貴實物史料。

    普救寺最早有記載的興建年代,為唐代武則天時期,莺莺塔是否同時建造,沒有准確的資料供考證。據我國建築專家羅哲文教授考證,該塔結構上保存了唐塔的一些特點和風格,即四方形空筒式,其外觀與西安大、小雁塔如出一轍。

    從寺內現存碑刻記載看,它是明嘉靖年間(公元1563年)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磚塔。1556年1月23日,陝西關中地區東部發生8級以上的大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造成至少83萬人死亡,距離震中很近的普救寺全部損毀。而在民國年間的又一次地震中,莺莺塔原兩米多高的銅制葫蘆形塔剎坍倒毀壞,所幸塔身基本無恙。

    至清朝,寺院已很破舊。1920年寺院曾遭受一次大火,後又受到侵華日軍的破壞和盜竊,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普救寺只剩下莺莺塔和寺門前的石獅。

  普救蟾聲

    莺莺塔的建築繼承了唐代基因,外貌上偏重於質樸方正,而它最為人稱道之處是具有“特異功能”:能學青蛙叫,能唱戲,還能發出學生朗朗讀書聲。

    不信嗎?真有其事。

    莺莺塔的蛙鳴已被人們發現了幾百年,在永濟的古縣志中,“普救蟾聲”是當地八景之一。站在塔下,拿著兩塊石頭對擊,塔身處馬上就會傳來“咯哇、咯哇”的聲音,比敲擊的聲音還要大,而且悠遠深長。現在在莺莺塔塔院外的西側,專門有一處“聽蛙”處,地上放一塊大青石,游人拿著一塊小石頭敲砸青石,可聆聽對面高塔發出的蛙鳴。

    這個現象其實不難解釋,就是回音效果。建築回音,在我國是比較成熟的建築藝術。到現在,全國保留下來的古代回音建築除了莺莺塔外,還有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三門峽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石磴琴聲”。這四處建築,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築。

    但是,莺莺塔不是這麼簡單。普救寺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986年重建普救寺時,居住在工地的工程人員發現,在莺莺塔南2.5公裡處有蒲州鎮文化站的露天劇場,晚上唱戲,在莺莺塔下人們居然能聽到清晰的唱腔,如同戲在塔裡上演。該寺不遠處曾有一所西廂小學,學生們上課時的讀書聲,離學校遠了就聽不到了,可來到更遠處的莺莺塔下,卻能清晰地聽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塔下還可聽到距塔幾百米之外的農家院裡的說話聲,而這些聲音還像從塔裡面傳出來的。

    也就是說,莺莺塔不僅僅能回音,似乎還有“收音機”、“竊聽器”、“擴音器”的功能。

    為了解開這個神奇之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列入課題資助研究,主持這項工作的是山西大學物理學教授丁士章。丁教授研究後認為莺莺塔的“聲音奧妙”,主要有三個原因:一個是特殊的地形地貌。莺莺塔所處地勢高敞,四周平坦無障礙物,可接受大范圍內傳來的聲波。二是特殊的建築結構。莺莺塔每一層塔檐挑出成內凹弧形,能把聲音反射聚匯。三是特殊的建築材料。莺莺塔身和塔檐全部用青磚疊砌而成,經由黃土高原上長年累月風沙的打磨,塔身表面光滑,猶如塗了薄釉料,對聲波反射系數非常高,傳來的聲波,幾乎可以被全部反射。

    通俗一些理解就是,居高臨下收音效果好,塔身平滑聲波反射效果好,塔檐構造聚聲效果好。

    莺莺塔與緬甸撣邦的搖頭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法國巴黎的鐘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譽為世界六大奇塔。有這樣的榮譽加身,最大原因,就是在於它在聲學上的“特異功能”。

  鎮寺捨利

    人們來普救寺,一般游客最希望的是親身體驗莺莺塔的奇異回聲,青年男女最看重的是這裡的“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相聚,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祝願。不太為人知的是,普救寺在佛教界還擁有崇高的地位,原因還是莺莺塔。

    在佛家僧眾中,莺莺塔有著另外一個名字——河東蒲坂佛祖捨利塔。

    記者在探訪運城鹽湖區泛舟禅師塔時,曾簡要提到過佛教捨利塔和肉身塔的區別。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涅槃後,火葬時燒出的捨利有一石六斗,當時印度境內的八個國王每人各得一份,在各自的國家為佛祖捨利各建一座寶塔,讓百姓瞻仰禮拜。後印度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開啟了佛祖8個捨利塔中的7個,取出佛陀捨利共達84000顆,為了弘揚佛教,在天下遍築捨利塔,其中由佛教信奉者帶到我國的佛祖捨利有19顆,對應建造了19座塔。

    河東蒲坂塔中存有佛祖捨利在文獻中有明確記載。據《菩薩處胎經》所述,阿育王散發捨利建塔時,“今華夏天下,分得一十九所。”佛書《法苑珠林》則具體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國為供奉佛祖捨利所建的19座塔名和立塔地點,其中河東蒲坂塔也就是莺莺塔,是19座塔中的第4座。

    現在我國最著名的佛祖捨利塔是陝西省的法門寺塔,因為塔身倒塌,前些年在塔下地宮內取出了捨利實物,一朝聞名天下。那麼,莺莺塔下的捨利真是佛祖真身捨利嗎?到目前為止,除了佛經中的相關記載,並未有人親眼目睹。

    看來,這其中的玄奧,只有留待後人慢慢研究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