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與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與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日期:2016/12/15 1:17: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意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 了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築是15-19世紀流行於歐洲的建築風格,有時也包括巴洛克建築和古典主義建築.起源於意大利佛羅倫薩。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築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築形體等。例如,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府邸,維琴察圓廳別墅和法國楓丹白露宮等.
歷史背景當時歐洲人的冒險事業已經擴展到了亞洲和美洲,包括原有的地中海貿易中世紀後期的繁榮迅速造就了環地中海的一些富裕貿易城市。
  在這些貿易城市中,商業資本的龐大力量使得羅馬帝國以後世俗力量和宗教力量的對比首次向世俗方向傾斜,市政廳,或者交易所,以至於為商業貴族營造的別墅等世俗建築大量出現,而新興貴族因為本身的立場而對於人文藝術的投資也是從前的宗教和封建勢力所不能比擬的。
  這種相對富裕和活躍的氣氛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時代文化的大發展。而反映在建築上就是社會中真正的出現了建築師這個行業。文藝復興真正奠定了建築師這個名詞的意義,將這種新的行業加入了整個社會的經濟呼吸之中。過去,並不存在建築師這個工作,有的只是工程師、木匠或者石匠。但隨著建築的興盛,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亦越來越大,出現了“建築師”這個名詞。他們不僅僅只將建築作為一種營造的經驗型行為,而是賦予建築一個理論的和文化上的基石,正如建築師在羅馬帝國所扮演的角色一樣。他們來自雕刻師、繪圖師、畫家、工程師和細木工等。建築師的出現,也為當時社會的思潮和文化進入建築找到了一個切入點。
  如果說以前(從羅馬帝國沒落到文藝復興開始)的建築和文化的聯系多半處於一種半自然的自發性行為,那麼文藝復興後的建築思想和人文思想的結構緊密結合就肯定是一種非偶發的人為的行為,這種對於建築的理解一直影響到了後世的各種流派。
  並且由於環地中海的貿易繁榮,使得意大利的貿易城市的學者很容易就接受到古希臘羅馬在Byzantine和伊斯蘭國家所保存下來的文明成果。其中林林總總的文化思潮,比如人文主義的興起等對於建築的影響非常巨大。而單就建築造型而言,建築師從古代數學家對於完美的數學模型中得到了啟示,他們認為世界是由完美的數學模型構成的,而大自然和人類的美皆出於數學模型的完美。基於此開始了文藝復興時代建築師對於完美建築比例的追求。
  另一個引發的重點就是柱式,在羅馬帝國之後,文藝復興的建築師重新繼承了一整套古典的柱式,並且依此為基准奠定了直到現代建築誕生的經典建築營造模式。
  文藝復興進一步向著Alpen的北方傳播。這種傳播卻並不是很順利,北方的歐洲文明並沒有能夠直接接觸到古代文明的遺跡,比如雅典衛城或者是羅馬城遺跡,而雖然當時印刷術已經發明,可是印刷品始終只是對於建築的貳維再現,他不可能讓建築師獲得臨場的建築感受,而且當時很多的大師都是由外行轉入的,比如米開朗基羅。而他們對於建築的描述很多是純感受性質的,很難用印刷品來表達。北方的建築師最多只能依照圖解對於當時流行樣式來一個照樣翻制,至於對於這種文化的理解,又或者對於這種新風格怎麼和當地風格進行妥善的協調,除了一些天才建築師以外就很少能達到了。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也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南方建築進入北方。那就是同時進行的宗教改革。這次改革造成某種程度上的歐洲分裂。不同的教宗之間時有戰爭,而不同的宗教信仰也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理解。有時候對於南方教廷的反對甚至可以影響到對於南方文化的排斥。
  遠離古典文化中心和民族自身文脈的產生導致了北方建築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特點,他們通常都不是純粹的文藝復興式樣的,而且也很難找到如同帕拉第奧的那種異常嚴格的比例和對稱關系。不過卻由於北方國家的新教特征導致世俗建築中多樣化的風格。而一旦這些風格穩定下來以後又重新成為了歷史文脈中的新的母題。這樣北方建築相對南方建築在文藝復興的風格演進中便缺少了明確的斷代史。
風格特點
    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築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築,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並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范。不過當時的建築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並沒有受規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類型、建築形制、建築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築師在創作中既體現統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總之,文藝復興建築,特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而關於文藝復興建築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築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於文藝復興建築時期。另一種看法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後轉為巴洛克建築風格。 
  意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建築的形成和延續呈現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築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的性質和延續時間並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築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築,對以後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的建築風格都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需要有豐富多樣的建築來滿足各種不同的要求。在19世紀,交通的便利,考古學的進展,出版事業的發達,加上攝影技術的發明,都有助於人們認識和掌握以往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的建築遺產。於是出現了希臘、羅馬、拜占庭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的建築在許多城市中紛然雜陳的局面。
  折衷主義建築在19世紀中葉以法國最為典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是當時傳播折衷主義藝術和建築的中心;而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則以美國最為突出。總的來說,折衷主義建築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沒有按照當時不斷出現的新建築材料和新建築技術去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建築形式。
  折衷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劇院(1861~1874),它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重要紀念物,劇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築風格,並摻進了繁瑣的雕飾,它對歐洲各國建築有很大影響;羅馬的伊曼紐爾二世紀念建築(1885~1911),是為紀念意大利重新統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羅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臘古典晚期的祭壇形制;巴黎的聖心教堂(1875~1877),它的高聳的穹頂和厚實的牆身呈現拜占庭風格,兼取羅曼建築的表現手法;芝加哥的哥倫比亞博覽會建築(1893),則是模仿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建築的風格。
  哈爾濱有東方小巴黎的美譽,其大多數一類保護建築即為折衷主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