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建築是指二十世紀中葉,在西方建築界居主導地位的一種建築思想。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的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產生於 十九世紀後期,成熟於二十世紀20年代,在50~60年代風行全世界。從60年代起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已經過時,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基本原則仍然正確,但需修正補充。70年代以來,有的文獻在提到現代主義建築時,還冠以“20年代”或“正統”字樣。
1919年,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擔任包豪斯校長。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為歐洲最激進的藝術和建築中心之一,推動了建築革新運動。德國建築師密斯•范德羅也在20年代初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新觀點,用示意圖展示未來建築的風貌。
20年代中期,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風格的建築。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格羅皮烏斯的包豪斯校捨 、勒•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巴黎瑞士學生宿捨和他的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設計方案、密斯•范德羅的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等。在這三位建築師的影響下,在20年代後期,歐洲—些年輕的建築師 ,如芬蘭建築師阿爾托也設計出一些優秀的新型建築。
與學院派建築師不同,格羅皮烏斯等人對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當關心,有的人還對此作了科學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羅主持下,在德國斯圖加特市舉辦了住宅展覽會,對於住宅建築研究工作和新建築風格的形成都產生很大影響。1928年,來自12個國家的42名革新派建築師代表在瑞士集會,成立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現代主義建築”一名也四處傳播。
從格羅皮烏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羅等人的言論和實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提倡的“現代主義建築”是要強調建築要隨時代而發展,現代建築應同工業化社會相適應;強調建築師要研究和解決建築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問題;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築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主張堅決擺脫過時的建築樣式的束縛,放手創造新的建築風格;主張發展新的建築美學,創造建築新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淨的體型;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對這些建築觀點,有人稱為“功能主義”,有人稱為“理性主義”,不過更多的人則稱為“現代主義”。
在20世紀20~30年代,持有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建築師設計出來的建築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頂,不對稱的布局,光潔的白牆面,簡單的檐部處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裝飾線腳等等。這樣的建築形象一時間在許多國家出現,於是有人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國際式”建築,當然,這樣的稱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20世紀30年代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由於德國法西斯政權敵視新的建築觀點,格羅皮烏斯和密斯•范德羅先後被迫遷居美國;包豪斯學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思想卻對世界各國的建築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先是在實用為主的建築類型如工廠廠房、中小學校校捨、醫院建築、圖書館建築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築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紀念性和國家性的建築中也得到實現,如聯合國總部大廈和巴西議會大廈。現代主義思潮到 了二十世紀中葉,在世界建築潮流中占據主導地位。
功能主義建築是認為建築的形式應該服從它的功能的建築流派。自古以來許多建築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歐美有些建築師為了反對學院派追求形式、不講功能的設計思想,探求新建築的道路,又把建築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強調起來。
十九世紀80~90年代,芝加哥學派建築師沙利文宣揚“形式隨從功能”的口號,認為“功能不變,形式就不變”。沙利文根據功能特征把他設計的高層辦公樓建築外形分成三段:底層和二層功能相似為一段,上面各層是辦公室為一段,頂部設備層為一段 ,這成了當時高層辦公樓的典型。
沙利文認為建築設計應該由內而外,必須反映建築形式與使用功能的一致性。這同當時學院派主張按傳統式樣而不考慮功能特點的設計思想完全不同。後來,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等都強調滿足功能要求是建築設計的首要任務。
隨著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功能主義思潮在20世紀20~30年代風行一時。本來講求建築的功能是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重要觀點之一,但是後來有人把它當作絕對信條,被稱為“功能主義者”。他們認為不僅建築形式必須反映功能,表現功能,建築平面布局和空間組合必須以功能為依據,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構件也應該分別表現出來。
例如,作為建築結構的柱和粱要做得清晰可見,建築內外都應如此,清楚地表現框架支撐樓板和屋頂的功能。
功能主義者頌揚機器美學。他們認為機器是“有機體”,同其他的幾何形體不同,它包含內在功能,反映了時代的美。因此有人把建築和汽車、飛機相比較,認為合乎功能的建築就是美的建築,其幾何形體在陽光下能表現出美的造型。他們認定功能主義會自動產生最漂亮的形式。
二十世紀20~30年代出現了另一種功能主義者,主要是一些營造商和工程師。他們認為經濟“實惠”的建築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築,就會自動產生美的形式。這些極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築自身的藝術規律,只會給功能主義本身造成混亂。
二十世紀50年代以後,功能主義逐漸銷聲匿跡,就連強調建築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義者分道揚鎬了。但無庸置疑,功能主義產生之初對推進現代建築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