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西溪南古民居

西溪南古民居

日期:2016/12/14 18:48:09      編輯:古代建築史

    依山、傍水,人們就地結廬,世代繁衍,成了現在的西溪南村。

    走在青石板路上,一眼看盡古村深處,只有那片靜幽。撫摸著斑駁灰牆,打量著逼仄村巷,像細細品味一本書,風雲萬裡,煙塵渺渺,千年風流而一卷難掩。抬頭看遠處的陽光與樹林,映照出村中古民居,依舊明麗而不染塵埃,心中就有了一種穿越時空的滄桑之感。

    眼中的西溪南村,厚重古樸,坦然承載著歷史的淵薮與歲月的風塵,是一幅寂靜的山水田園畫,更是一首凝固的鄉村音樂。它宛若一個蜷腿臨水而寐的俏麗村姑,在固守著一份遠離塵囂的寧靜。

    站在村前,我深吸了一口氣,似手捧一本厚重的書,准備打開扉頁。

    豐樂河之南有個村

    在徽山徽水間,西溪南村背倚鳳形山,面臨豐樂水,無疑是其中耀眼的一顆。

    它,曾名豐南,只因坐落於豐樂河的南岸而得名。入村,首先得過一座橋。當步上橋頭,朝對岸望去,全是綠樹成蔭,而村莊,正掩映其中。右首,是豐樂河的上游,一眼望不到頭。當地人介紹,西溪南村的先人們,在村的上游沿河邊築起了一道兩裡多長的石渠,將河裡的水分級分段地引入內圩,用以灌溉農田和生活用水,受益面積近二千余畝,被譽為“江南的都江堰”。

    可現在,那些輝煌早成雲煙。現在,已是一片濕地面貌。

    過橋,踏進卵石與青石板砌的村巷,那條路被無數的足跡打磨得光潔潤滑,那些飽覽世事變遷與人情冷暖的石磚石塊,透出清冷而淡定的光。巷邊的民房,一扉扉被千年風雨剝蝕了的門楣與窗棂,依稀可見形象各異的精細雕刻,像一只只遠古的耳目,冷靜地探視著後來者的足音,默默觀感著生命的絡繹不絕的演變。

    穿越時空的古民居

    遙想當年,徽州子民的祖先踏破千裡,移居到這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種,不知經歷了幾世幾代,幾劫幾災,其間該有多少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的故事。村中多年的老屋,經歷了無數風雨,卻依舊安然。也有新居,高大寬敞,明窗淨幾。

    來到徽州,不得不提古民居。馬頭牆、小黛瓦,房梁窗棂門楣上遍布精巧玲珑、镂空精美的磚雕木刻,讓每一個人物栩栩如生,每一處山水淡淡隱現。這是進入黃山的任何一個小村,都能見到的典型徽州古民居。西溪南村的也不例外。至今保留明代建築十多處,清代民居100多幢,其中老屋閣和綠繞亭屬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令人稱奇的是,村中私人園林眾多。如明代文學家汪道昆故居“釣雪園”、徽州大鹽商吳天行的後花園“果園”遺跡。

    而我們此次前去的,是義義會館。走進大門,我們眼前出現了幾幢白牆黛瓦的明清時期古民居。“看到這些古建築損毀,覺得很可惜。當市裡啟動‘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後,我們就根據政策,將此地遺存的劉氏民居原址修繕進行保護,並從別處搬遷復原3幢古民居。”會館負責人孫小波說。

    環顧四周,滿屋盡是書畫名家的墨寶丹青。原來,這並不只是個單純的吃飯住宿的地方,還是一個中國書畫藝術在皖南地區的交流創作基地。只要畫家來這裡寫生,會館就提供免費食宿。

    靜立在會館天井的中央,仰望那一方規規矩矩的天空,屏聲靜氣,方可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天地人”思想的精髓。一方小池塘,水一如既往的透明、清澈。數尾觀賞魚款款地擺動,輕松游弋。不遠處,小姐的繡樓上,奢靡的脂粉氣已隨風飄散,只剩下這座房子的古老、拙樸、凝重、蒼勁。

    與金瓶梅的瓜葛

    西溪南最先給人們留下印象的,是與金瓶梅的瓜葛。

    有人說,《金瓶梅》西門慶的原型就是明代鹽商吳天行。他的宅第“果園”,是《金瓶梅》小說場景發生地。而《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就是明代徽州人汪道昆。

    從村人的口中得知,吳天行家世代經營鹽業,擁有無數財富。吳天行的父親吳無逸建有一座大型私家園林,名叫十二樓。園林建成之時,吳無逸請姻親兵部左侍郎汪道昆親自撰寫了一篇《十二樓記》。吳無逸去世後,“十二樓”就傳到了吳天行的手上。吳天行又耗資對“十二樓”進行修葺,傳說唐伯虎、祝枝山來此作客時,還為他的樓提供過設計意見。

    “十二樓”建有藏春塢、釣雪園等諸多景點,而且,喜歡美女的吳天行先後納了一百多個妾,都安置在這裡。據《吳氏宗譜》記載,盡管吳天行妻妾眾多,但他並無子嗣。所以在吳天行晚年時,把它改稱為“果園”。

    而汪道昆是何許人?他是嘉慶年間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也出生在一個鹽商巨富家庭。在文學創作上,他留下了一百多卷詩文及雜劇五種,在徽州一共生活了45年。

    其實,是不是《金瓶梅》的真實原型和發生地,我們無從得知。但西溪南村出的吳氏名人不在少數。有宋代學者吳自牧,元代詩人吳鼎新,明代學者吳海、詩人吳可封、著名徽商吳養春,清代學者吳元滿、詩人吳崎,書法家吳又和、篆刻家吳鳳等。

    從村中緩行步出,回首中,天邊的晚霞迎風而來,村莊的沉默,讓浮華瞬間安靜下來。掩在歷史的塵埃裡,它仍然熠熠生輝。

    鏈接

    西溪南是徽州的一個古文化村落,早在明清時期,這裡經濟活躍,人文荟萃,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跡,曾有十大名樓、二十名館閣、二十四名堂、十大寺庵、十大社屋、十大牌坊、十大名園等名勝。當然現在大都已不見蹤跡,唯有老屋閣、綠繞亭猶存。

    老屋閣

    老屋閣,宅居名。又名吳息之宅。位於歙縣西溪南村。建於明代中期。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下層矮,上層高。占地面積342平方米。坐東北,朝西南,五間二進,口字形四合院,通面闊17.7米,通進深19.4米。前進樓下明間為門廳,後進樓下明間為客廳。大門位於中軸線上,天井下中央有石板砌成的水池。住宅正面為水平形高牆,大門用鐵皮包鑲並建有水磨磚砌成的門罩,厚實莊重,不事雕琢。樓上廳堂寬敞,沿天井四周有一圈齊整的欄板,雕有精美的飛禽走獸和花朵,還設有帶扶手的“飛來椅”。樓上房壁均以蘆葦編籬,表面敷泥及石灰,緊密牢固。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綠繞亭

    綠繞亭,亭名。位於徽州區西溪南村老屋閣東南牆腳下池塘畔。建於1328年,1456年重修。亭平面近正方形,通面闊4米,進深4.36米,高5.9米。亭結構與雕飾風格類老屋閣,惟月梁上繪有包袱錦彩繪圖案,典雅工麗,有元代彩繪遺韻。亭臨池一側置“飛來椅”。在亭中近可觀繁茂場圃,遠可眺綠茵田疇。明著名書畫家祝允明曾作《東疇綠繞》一詩贊詠。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人與西溪南八景

    西溪南村,從古代時就有八景:“古桐喬木”、“梅溪書屋”、“南山翠屏”、“軸疇綠繞”、“清溪涵月”、“西隴藏雲”、“竹林鳳嗚”、“山源春漲”。1498年,江南才子祝枝山至西溪南舅公家,據八景之名和意境各賦詩一首,並由著名文士唐允甲題跋,留贈舅公。吳氏一族就將此八景詩刻成碑帖,立於家園,現僅存一碑,藏歙縣“新安碑園”。清代畫家石濤曾以祝枝山八景詩意作八景圖,現藏上海博物館。清代學者胡長庚游此,亦有豐溪八景詩。

推薦閱讀:

建築設計思想轉變與作用研究

紙上樓閣正變成美麗亭台樓閣

最該避諱的七大過年風水集錦

防“小三”必看的家居風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