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齡是一位傑出的慈善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他那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傑出事跡,應該在當前開展的公民教育特別是青少年愛國主義傳統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會會長劉大保在26日下午舉行的“熊希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前期環境整治工作完成答謝會”上向到場領導、嘉賓呼吁。
本次答謝會由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會舉辦,旨在感謝北京市海澱區委、區人大常委會、區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落實人大代表建議,將長期違法占據熊希齡墓園建築的住戶遷出墓園,圓滿完成海澱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熊希齡墓園的環境整治工作。據主辦方介紹,這同時為接下來建立熊希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下良好基礎。
民國總理熊希齡:自幼聰慧 因反對袁世凱復辟被迫辭職
說到熊希齡,很多人可能並不陌生,他是一位慈善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曾當選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後因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被迫辭職。
熊希齡1869年7月23日出生於湖南鳳凰縣,自幼聰慧好學,二十五歲中進士並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熊希齡痛心疾首,積極支持變法維新,力主開辦中西融通的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強軍興邦,後因變法失敗遭免職。
1917年華北地區遭遇特大水災,遺留大批孤兒。為救助這些孩子,熊希齡經兩年多的努力,多方奔走,於1920年采用全新教育思想創辦了著名的香山慈幼院,之後捐出全部家產,讓所有的孤兒都有了自己的“家”,開創了中國SOS慈善教育的先河。“九一八”事變後,熊希齡鼓勵、動員家人和香山慈幼院師生投身抗日救國運動,並親率香山慈幼院師生奔赴喜峰口抗日前線慰問抗日將士。
後在“八一三”淞滬抗戰中,時年68的熊希齡又不顧個人安危,率領紅十字會進行戰地救護。上海淪陷後,熊希齡轉道香港,繼續為傷兵、難民募捐,部署“香慈”撤退大後方計劃,終因操勞過度,心力交瘁,於1937年12月病隕,葬於香港華人永遠墳地。後經中共中央統戰部建議和批准,1992年5月熊希齡骨灰歸葬香山熊氏墓園。
熊希齡墓園曾遭嚴重破壞
熊希齡的墓地位於北京香山環抱之中,但由於長期失管,外來戶侵入墓園長期盤踞,肆意搭建違章建築、丟棄生活垃圾,使墓園環境遭到重度污染破壞。據記者了解,住在墓園內的孫某原本是寄住在香山碧雲寺的流浪漢。1949年,香山所在地的鄉長把孫某安排在墓園暫住。1949年3月,當時香山慈幼院已遷至北京城內,墓園原守墓人劉寶年1953年被擠走,孫某從此獨自占了守墓人住房並在此定居。後來,孫某不斷擴建住房,並出租謀利。
此後,墓園環境開始遭到比較嚴重的破壞。據檢察日報報道,當時墓園周圍雖有完好的圍牆,但墓園內卻髒亂不堪。雜草叢中散養著鵝、雞、鴨。在院落右側,一個近兩米高的垃圾山散發著難聞的氣味。院落左側便是熊希齡家族的墓地,整個墓園俨然成了大雜院。
墓園前期環境整治工作已完成 或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了更好的使熊希齡墓園免受損害,自2004年起,時任海澱區13、14第屆人大代表的湯蕉媛等人連續提出關於清理外來人員、整治熊希齡墓園環境的建議案。該建議得到海澱區及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區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曾親臨現場考察並多次做出批示,終於在今年10月將全部外來人員遷出墓園,並在香山街道大力支持下清運沉積垃圾數十噸,十月底前後熊希齡墓園環境治理工作圓滿完成。
據答謝會主辦方介紹,熊希齡先生墓園前期環境整治工程的勝利竣工,為下一步建設熊希齡先生陳列館(室)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奠定了基礎,惟其如此,也才能更好地體現對墓園保護性修復建設的精神,也必將為香山地區名人名墓文化增添新的內涵。
今年10月底前後,位於香山核心景區內的熊希齡墓園終於清除了外來的污染損壞,初步恢復了莊嚴肅穆面貌。記者昨天從海澱區獲悉,未來這裡擬建立熊希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暨熊希齡史跡陳列室。
熊希齡是我國近現代愛國者、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香山慈幼院的創辦人,其墓地位於香山環抱之中,為海澱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長期失管,特別是“文革”中遭到破壞,外來戶侵入墓園長期盤踞,肆意搭建違法建設、丟棄生活垃圾,墓園環境遭到重度污染破壞。
因歷史遺留問題復雜,直到今年10月,才將全部外來人員遷出墓園,並清運沉積垃圾數十噸。10月底前後,熊希齡墓園環境治理完成。未來,熊希齡墓園有望建立熊希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暨熊希齡史跡陳列室。(記者 王海亮)
據悉,熊希齡史跡陳列室擬建在原園內已拆除違法建設的原址,規模初定在300到400平方米,擬參照杭州梅家塢茶葉博物館,采用有特色的小型中西結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