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古城牆的歷史與現實之爭
日期:2016/12/15 1:21:4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沉睡千年的長沙古城牆一朝醒來,它應該不會想到,迎接它的不是歡呼雀躍,而是一場巨大的爭議。
這號稱長沙最古老城牆遺址是去?是留?保護?如何保護?形成拉鋸陣勢的文物保衛戰拉開了序幕。
讓這保衛戰不得不加上期限的是4月1日即將到來的湘江汛期,相對於自然帶來的被動威脅,人們更加關心當地政府及開發商面對古文物的主動態度。陪伴湘江千年,如今只有150米之遙的長沙古城牆似乎已經完全身不由己。
橫亘在它面前的不僅是即將動工的萬達公館這麼簡單,還有關乎現代化進程及城市經濟發展的宏大背景。而更為我們關注的是,這段長沙古城牆的命運,更是全國很多仍埋於地下的文物遺址的縮影。
3月5日夜,這千年古城牆開始了遷移作業。
現場
頂級豪宅下的歷史矮牆
連日的陰雨讓長沙的天空始終灰蒙蒙,夜幕低垂,湘江邊,萬達公館的售樓處燈火通明,一牆之隔的工地則一片漆黑,四周的圍牆架起兩人高,牆上不時有手寫提醒,“圍牆危險,請勿靠近。 ”
沒有機器和工人操作,從圍牆的縫隙看過去,依稀可見幾段低於地面23米的低矮磚牆,雨水積在磚牆的四周,被翻起的泥土也堆放在城牆一邊。“殿堂級奢裝,世界級配套。 ”圍牆的宣傳語顯示,即將在這裡破土動工的是號稱“中國頂級豪宅”的長沙萬達公館。
而將2011年9月的預計動工時間推遲至今的正是被積水和泥土包圍的那段低矮磚牆。
依照長沙市《關於加強地下文物調查勘探及考古發掘管理工作的通知》,在長沙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行政區域內,用地面積逾二十畝的建設項目,必須首先進行文物勘探。
一座古城牆遺址在勘探中顯露真容,湖南大學建築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柳肅教授2012年1月10日受湖南省文物局邀請參加關於新發掘的古城牆的研討會,在現場走訪時,柳肅拍攝了數十個文件夾的照片,“價值甚至超越馬王堆漢墓,打著燈籠也難找”。
柳肅稱,當天與會的7位專家一致肯定這個文物的重要性,希望原址保護。很快,此次文物發現被上報至國家文物局。“對普通市民來說可能只是個景點,但對於搞建築的人和搞文物保護的人來說,這一定是無價之寶。 ”柳肅的興奮溢於言表,甚至在和專家們的討論中得出了這是“國內十大考古發現”的共識。
現世
辛棄疾的抗金遺跡
柳肅的判斷有自己的依據,“作為文化古城,如果沒有這樣有代表性的真東西,那是名不副實的。 ”
據長沙市文物局初步考證,這段長約120米的古城牆跨越宋元明三代。柳肅也表示,“其實古城牆在我國很多城市也都有,西安北京沈陽都有,但一般只局限於某一歷史時期,比如清朝宋朝,像這座城牆,由歷代修繕疊加,非常罕見。 ”
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和1980年以來的舊城區改造,長沙市的歷史建築越來越少,僅存的少量古建築最遠不過追溯至清朝。
而柳肅從建築學角度分析,他斷定,這段古城牆價值位居長沙第一,“從圖片上可以看到,這座城牆分成了三個層次,每一個層次的修繕工藝和所用材料都不同,這有利於對當時朝代建築的分析。 ”
在柳肅拍攝的近景圖片中可以清晰地發現,靠近南側的整齊砌築的宋代城牆上,有一段有明顯裂痕的城牆,這被柳肅理解為戰爭留下的痕跡,“顯然是被攻城,有其中一段城牆被摧毀,原地保留或之後匆忙堆砌起來的。 ”
這也與那段歷史不謀而合:岳麓書院記載,七百年前曾在長沙發生過幾次重大的保衛戰,金兵南下元軍南下進攻長沙城,岳麓書院數百書生慷慨赴死。在城牆的磚上,柳肅也發現了“忠義軍”的字樣,那是詞人辛棄疾在潭州(長沙古稱)知州任上的抗金往事。“站在那裡,看著城牆,哪怕是刻有"忠義軍"字樣的磚,你都會感覺古人就站在你的身邊,為你講述那段難忘的往事。 ”柳肅說。
柳肅也發現,原來在湘江邊的這座城牆如今已經離江150米開外,“這也說明從宋朝到現在的800年裡,地層和河道發生了變化。而這變化也是很有科研價值的。 ”
現實
被現代化所搬動的歷史
興奮並沒有持續很久,該地塊已經售出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長沙各個角落,在這裡,將成為“長沙最大的城市綜合體,是寫字樓精裝豪宅商務酒店商業步行街大型商業中心。 ”“為何先賣地後勘探? ”市民的質疑接踵而來。
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維修性拆除”余聲未了,擔心出現類似情形的柳肅立即致函長沙市長張劍飛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希望對這座古城牆“原址保護”。
而另一個迫在眉睫的現實也不可避免的沖了過來:4月1日是湘江汛期大限,離湘江僅150米的古城牆原址基坑,城牆底下15米即為松散填土和強透水的沙礫層,如果沒有進行有效保護,在汛期隨時可能導致管湧,城牆隨時可能“水漫金山”。
而此時,已有專家提出將城牆“整體移到博物館或者湘江風光帶”的建議,這讓柳肅寢食難安,“古城牆只有保留原址,才是這座城市歷史變遷的依據,其歷史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無可估量。一旦將它遷移,真文物就會變成假古董了。 ”
1月12日13日,柳肅先後給長沙市長張劍飛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致函。“目前原址保存主要存在水利方面的困難”“政府怎麼決定我們就怎麼執行”。萬達方面的回應將決定權轉移給了政府。而此時,一次由長沙市文物局召開的專家論證會上也得出了,“汛期快到了,會出現管湧,不贊成原址保護,趕緊把它搬走”的建議。
這讓柳肅近乎絕望,2月9日23時23分,柳肅發出這樣一條微博:“我已得到比較可靠的消息,那段城牆看來是保不住了。我在電話裡哽住了,停了半天最後提了一個建議,要拆也只能拆到博物館裡去。不要在什麼風光帶什麼地方的復建一段,那不僅是假古董,更嚴重的是誤導觀眾誤導後人,以為長沙古代城牆在那裡。長沙古代城牆城門的位置是清清楚楚的,不要誤導後人。 ”
不斷發酵的這條微博引起了很多長沙熱愛文物的人士的注意, 柳肅很快成為新聞人物,成為當地各大媒體的主角,力推保護城牆。 2011年底當選為湖南省政協委員的著名電視主持人汪涵得知這一消息後,為柳肅和市長張劍飛牽線, 2月12日,張劍飛曹凜(長沙市文物局局長)汪涵柳肅等人一起來到挖掘現場考察,隨後坐到一起,共商保護事宜。
那天,並沒有具體的方案出台。隨後柳肅獲悉,湖南省文物局文保處工作人員再赴國家文物局,得到的回復是“建議原址保護”。
現狀
保住一點是一點
2月27日上午,湖南省文物局召開發布會,向媒體通報了古城牆的概念性保護方案“至少20米古城牆原址保護,其余100米異地遷移保護”。
長沙市文物局局長曹凜介紹,根據專家論證的概念性保護方案,古城牆將采取“原址保護與異地遷移保護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保護,而原址保護的城牆長度約為20米,是總長120米的古城牆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豐富價值最重要的一段”。
接受采訪時,曹凜說,原址保護的20米將包括宋元至明清時的牆體完整地呈現了長沙城市的歷史變遷,文化信息最為豐富,備受關注的反映戰爭痕跡的牆體也將被保留。
這也是柳肅設計的最低限的方案,“雖然與"原址保護"有著天壤之別,但至少保住了一些。 ”在他看來,這是現在唯一的希望所在。
這也意味著除原址20米的保護段之外,其余牆體均將被切割外遷。專家介紹,切割技術曾在長沙國金中心考古工地宋代遺址的保護中使用過,也是將遺址的一部分搬進了博物館。但考慮到古城牆的緊貼湘江特殊地理位置,還將針對周圍地質疏松潮濕的現狀隨時調整切割方式,並制定應急預案,確保安全。
目前,古城牆切割段將遷入何地還未確定。根據《文物法》的規定,原址保護的古城牆將由萬達負責保護和管理,文物部門為其提供政策指導和支持。據悉,原址保護古城牆的上面和四周共5個面都將設有參觀位置。
現況
僅六分之一原地不動
隨著全國兩會召開,全國人大代表長沙市市長張劍飛和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也成為長沙及全國媒體追訪的對象。
張劍飛接受采訪時表示,“從發現古城牆到現在,長沙市政府保護古城牆的決心就一直沒有動搖過。一開始,就不存在外界所討論的"要不要保護"的問題。 ”
另一“主角”王健林也表示,“有實力消化這個成本,”“如果是一個小公司,投入只有兩個億,你叫它停工那麼長時間,它不見得承受得住,但我們的這點損失和整個投資相比,講實在話,我們這個企業承受得住。 ”
談及古城牆的保護,王健林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一開始就非常尊重政府的意見,對於數字我們沒有提任何主觀意見,政府說你們什麼意見,我們說沒有意見,就聽政府的。 ”
不過,柳肅對這一決定似乎並不買賬,他依然堅持,發展經濟及城市化進程不該以犧牲有歷史及科研價值的古建築為代價。在微博上,他繼續說,“我從專業的角度完全能知道,磚牆體不能切割,切割就會碎,只能把磚一塊塊拆下來。花崗石牆體更是切割不了,只能一塊塊搬動。剩下就是泥土了,泥土有什麼好切割的。所以所謂切割搬走的就是一些磚塊石塊而已。只有那20米才是真正的,其他變成散磚塊就確實沒價值了。 ”
3月5日18時許,考古工作人員開始對長沙潮宗街古城牆進行切割遷移工作。按照文物部門確定的保護方案,除原址保護的20米靠近1號牆體剖面“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豐富價值最重要的一段”外,總長120米的城牆將實施整體切割,預計35天內完工。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最近,湖南大學的柳肅教授發文稱,長沙萬達公館的身下,坐著一截一百多米的宋代古城牆。地上是現代城市建築,地下則是古代文物遺跡。
“我已得到比較可靠的消息,那段城牆看來是保不住了。”這是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柳肅最近發布的一篇微博文章的部分內容,微博中提到的宋代古城牆長約120米,位於正在施工的長沙萬達公館的地下,由於文物挖掘的需求,施工工地目前處在停工狀態。而據地表4米多深的這段古城牆被認為具有極高的價值。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柳肅告訴記者:
柳肅:根據地層的文化層的情況,可以初步判斷,這是宋朝到明朝這幾個時代的疊加,這個城牆它不是一個朝代的,另外,我在現場看到一個情況,從建築學來判斷,肯定是戰爭的痕跡。這就很寶貴,這就是一段真實的歷史的記錄,所以一看到這些,我就感覺這個東西太重要了。
柳肅教授一直以來專注於建築史和古建保護方面的研究。柳肅介紹,從古城牆被發現至今,不僅他自己在關注,湖南省和長沙市的相關主管部門也都高度重視,但保護方案一直存在爭議。
柳肅:當時就初步設想有兩個方案,一個是請考古隊把它拆到博物館去,另外就是把它挪動一下位置,叫做異地保護。但我認為這兩個方案都不可取。拆到博物館去,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只是保存了一點磚塊,它跟原地的城牆完全是兩回事。如果是移動了,雖然用的還是原來的磚,但還是我們後人重新砌一遍,還是不一樣的。第二如果挪動的位置,會誤導觀眾認為那個城牆是在那個位置的。
柳肅認為,古城牆遺址不僅具有考古價值,還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因此,他主張原址保護。
柳肅:過去的城牆在地面上,現在它在地底下,在今天的地平之下四五米深。這就說明從宋朝到今天不到一千年的時間,地層關系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另外,長沙的歷史記載,西邊的城牆就已湘江為護城河。那麼現在這個位置離湘江大概已經有兩百米的距離,這都是有著很高的學科研究的價值的,如果移動了,這個標志就不存在了。
對於原址保護,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柳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柳肅:我的建議就是說,在萬達的地下。你照樣可以上面建樓,底下等於地下室沉下去大概三層,這一小片裡面做一個地下博物館,用玻璃蓋起來,人可以在玻璃上面走,我認為這個技術問題是應該可以處理的。
完好保存近千年的古城牆,在現代城市建設的鏟車下,能否延續生命,在柳肅教授看來,這不成問題。那麼,文物保護機構以及相關當事方,對這件事是什麼態度?
長沙古城牆遺址還引起了湖南市民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電視台主持人汪涵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把情況反映給長沙市主要領導後,考古、水利、地質等相關部門進行了深入的論證。
汪涵:當時,我就把這個信息轉給了相關部門的領導,他們就非常重視,我們就組織媒體人士也好,學者們也好,到現場去看一看,到現場看了以後,大家就開始座談,都很開誠布公的在聊。我當時的表態就是我們擱置情緒,放下彼此之間的意見分歧,大家群策群力。
談到即將到來的湘江汛期,汪涵覺得時間緊迫和市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會讓政府有關部門最終做出科學、謹慎的決定。
汪涵:保護是保護,但是怎麼去保護,是原地抬升還是在原地的基礎之上?因為它有一個時間關系,如果沒有這個汛期,那咱們有時間坐下來仔細的斟酌,因為現在只有四五十天了吧,桃花汛,所以它有一個這樣的緊迫。
長沙市文物局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去年11月開福萬達廣場古城牆遺址發現以後,市政府領導多次赴現場察看,本著對歷史負責的精神,立即要求長沙開福萬達廣場投資有限公司停止在遺址區域施工,並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考古發掘,對遺址保護方案多次綜合論證,達成了依法、科學保護遺址的共識。
期間,長沙開福萬達廣場投資有限公司給予了全力配合,依法承擔了古城牆保護的各項義務。目前,開福萬達廣場古城牆後續保護方案正在依法按程序報批,古城牆遺址區域的項目建設繼續保持停工狀態。保護方案獲批後,將及時向社會公布古城牆遺址保護的具體措施。長沙文物考古所副所長黃樸華告訴記者:
黃樸華:這個事因為政府已經介入了,政府介入了的話,特別是對媒體的公開,我們還是有些壓力,所以,現在還不太適合采訪。
據悉,關於之前的爭議,是異地保護還是原址保護的問題,這個事情還未定。發稿前,記者致電萬達公館項目部,工作人員表示,現在不方便接受采訪。有關事件進展,中國之聲將繼續關注。
經過長沙市政府、開發商以及專家的多次協商與論證,長沙市潮宗街古城牆如何保護終有定論。2月27日,湖南省文物局召開情況說明會,該局文物處處長熊建華披露,古城牆將采取“原址保護與異地遷移保護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保護,而原址保護的城牆長度約為20米,是總長120米的古城牆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豐富、價值最重要的一段”。
對於為何只保留20米,熊建華表示,除了基於文物保護、地質狀況等基本因素的考慮外,還兼顧了開發商即長沙開福萬達廣場投資有限公司修改原有建築方案的可行性。
建設工地發現城牆遺跡
2月15日,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柳肅在微博中寫道:“萬達廣場發現的這一段城牆顯然是長沙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慘烈的攻城戰斗的歷史記憶,它記錄了長沙人民奮勇抵抗外敵入侵的一段光榮歷史,寶貴之極。古代的長沙人民奮起保衛家園,今天的長沙人民應該奮起保衛這段城牆!”
“我已得到比較可靠的消息,那段城牆看來是保不住了。我在電話裡哽咽住了,停了半天最後提了一個建議,要拆也只能拆到博物館裡去。不要在什麼風光帶什麼地方復建一段,那不僅是假古董,更嚴重的是誤導觀眾誤導後人,以為長沙古代城牆在那裡。長沙古代城牆城門的位置是清清楚楚的,不要誤導後人。”
柳肅教授在微博裡提到的這段城牆是2011年9月湖南長沙萬達公館工地挖掘出來的古城牆遺跡。
萬達廣場項目位於長沙古城文物埋藏區內,整個工地用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長沙市文物部門對此工地的考古發掘工作分兩期進行,第一期於2011年1月完成,出土了大量的西漢至明清時期遺跡。
2011年10月,第二期考古發掘工作啟動。該建設區域又發現眾多古代遺跡,特別是兩處古代大型夯土牆體尤為珍貴。經專家初步判斷:一號牆體為明清時期長沙城城牆,二號牆體為宋代長沙城城牆,兩個時期的城牆存在疊壓關系,而較大型建築基址應為與古城牆相關聯的組合性建築。
2月27日,記者走進萬達項目的施工現場,一條百余米長的古城牆立即清晰地呈現在記者眼前,雖有幾分殘破,但風貌仍存。記者看到,古城牆呈東北—西南走向,和湘江流向一致,城牆用麻石條做基礎,兩側用青磚包邊。明代城牆疊壓在宋代城牆的牆基之上,其中有一段還利用架設樹樁來穩固基礎。
古城牆價值堪比馬王堆
長沙潮宗街古城牆的珍貴之處,不僅因為古城牆跨越宋元明清等朝代,還有城牆保存的完整性,其價值堪比馬王堆古墓。
據專家介紹,目前已發掘出的古城牆殘長120余米,頂部寬約5.7米,底部寬約6.2米,高約1.8米。由於發掘工作尚未完成,其完整高度未知,古城牆的掩埋層還剩5米左右。
“宋代城牆保存到現在的已很罕見,全國僅有十幾處,湖南此前僅在茶陵縣發現一處,現已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柳肅介紹說,潮宗街古城牆共有兩段牆體,內側牆體屬宋元時期,外側牆體屬明清時期,兩段牆體呈現明顯的疊壓關系,其中還保留著明顯的戰爭痕跡:現場不僅發現了刻有“忠義軍”字樣的城磚,展現了抗金時期長沙保衛戰的景象,明代的城牆還有一段堆砌凌亂,“應該是當時長沙在抵御外敵入侵時,城牆被毀壞後,在倉促之中砌起來的”。
另外,潮宗街古城牆還體現了近千年來湘江河道的變遷,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介紹,對照土層結構和古地圖可以得知,目前所發現的古城牆之外就是湘江,該地段距現在的湘江河岸有100多米,“說明湘江河道發生了位移”。
熊建華十分認同專家對於古城牆價值的判斷。他補充說,潮宗街古城牆是長沙乃至湖南的又一次重要的城市考古發現,記錄了長沙古城生長變遷的過程。“為向後人充分展現古城背後的長沙城史,我們希望這120米都能夠原址保留。”
政府讓步,古城牆只留20米
針對古城牆原址保護長度的問題,專家曾多次進行現場考察和論證,並在2月23日召開的專家會上,最終確定了對其中保存最完好、信息量最豐富、價值最重要的20米古城牆進行原址保護,其余進行異地遷移保護。一位與會專家介紹,這段20米長的城牆年代疊壓關系明顯,並保留了戰爭痕跡,能夠全面反映城牆價值。
熊建華說,古城牆所處的位置是長沙市中心,與湘江、營盤路地下隧道、五一廣場地鐵等地點均相距不遠,“這麼多的地下工程,地下情況也非常復雜,要想將古城牆全部保護起來,確實是一項很艱難的技術工程。”
如熊建華所說,120米的潮宗街古城牆全部保護很難實現。
資料顯示,長沙開福萬達廣場A、B、C、D四區項目總占地180畝,總建築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古城牆橫跨該項目C、D兩區,若要將其完整保留,意味著更大的工程量和更高的技術難度。
而這段20米長的城牆剛好處在萬達廣場經調整後的一座3層裙樓之下,如果再向兩邊延長,就會深入兩座分別高150米和193米的高層建築底部,這對建築方案的調整來說,難度將更大。
同時,萬達方面已經在長沙市城鄉規劃局網站上掛出了調整之後的建築方案:C、D地塊合並,原有4座住宅樓改成兩棟更高的寫字樓。
“現在我們只能說,原址保護不少於20米。因為隨著發掘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如果發現了更多更為珍貴、有價值的遺址,也可能列入原址保護的行列。”熊建華說。
在柳肅看來,20米的確是政府和開發商雙方協商的結果。柳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古城牆保護的最佳方法,是原址建設長沙城牆博物館。“不過現在看來,能夠實現部分原址保護,已經來之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