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擬發展“工業地產”
日期:2016/12/14 9:40:56   編輯:古代建築史
為了解決大規模招商問題,近日古鎮決定推進工業地產,通過政府的規劃、引導,整合零星的可用土地並建起連片產業園,從而解決土地指標缺乏的尴尬困境。
與三舊改造相類似,同樣是為了解決大規模招商問題,近日古鎮決定推進工業地產,通過政府的規劃、引導,整合零星的可用土地並建起連片產業園,從而解決土地指標缺乏的尴尬困境。該鎮首期在東岸東路沿線規劃約100畝“工業地產”,已進入前期階段。
產業升級遭遇土地瓶頸
提起工業地產,相信不少人會感到相當陌生。
記者從古鎮獲悉,所謂的工業地產,指的是工業類土地使用性質的所有毛地、熟地,以及該類土地上的建築物和附屬物,有別於住宅、商業和綜合類用地以外的第四種性質用地。工業類土地上的可建建築物用途有較大的范圍,其中包括工業制造廠房、物流倉庫及工業研發樓宇等。
古鎮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楊榮建告訴記者,當前古鎮正處於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十分需要一些總部企業、知名大品牌、大企業落戶,以提升該鎮的產業核心競爭力。但是,因為土地貴,招商引資成為古鎮的短板。
為此,要吸引國際性的大品牌大企業就必須調整思路,把政府的許多主動性調動起來:一方面是組建專業的招商引資隊伍和實施招商引資獎勵機制,積極走出去尋找並選擇符合古鎮產業升級方向的優質企業來古鎮發展;另一方面是做好配套環境。其中重要一環,就是有足夠的土地資源提供,使企業得以扎根下來,並得到長久、可持續的發展。
“以前古鎮都是三畝、五畝地出售土地,這樣土地的利用價值有限,同時也引進不來大企業。”楊榮建舉了個例子,有一家秦皇島的企業想到古鎮投資新光源項目,計劃投資10億,但是由於古鎮拿不出成片的土地,該企業就很難進駐。
連片開發提升土地價值
事實上,發展工業地產並非古鎮獨創,廣州、深圳等地已有類似案例,而且運作成功。
記者了解到,工業房地產的土地批租年限為50年。其開發模式主要有工業園區開發模式、工業地產商模式、主體企業引導模式、綜合運作模式和私人業主開發模式;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以土地溢價增值而獲取利潤,通過長期持有經營收益或出售產品獲利,或者按需訂制地產開發模式而獲利。
楊榮建告訴記者,古鎮的工業地產模式為:政府統一規劃地塊,根據符合條件的意向企業的要求,建設各種類型的標准化工業廠房,並做好配套,然後以接近於開發成本的價格出售給意向企業,後者可拿房產證,且擁有50年產權,不過要接受政府的監管。
“要想引進好項目、好企業,古鎮必須改變資源利用模式,先把自己的工業環境建好。發展工業房地產是適應我鎮實際的一種資源利用模式,就把古鎮零星的土地整合起來,不再三畝五畝地出售,而是幾十畝上百畝地開發,建成現成可用的現代化廠房。就如番禺的一處科技園,把幾百畝的土地規劃建設成為寫字樓,一層層樓出售給公司。”楊榮建表示,這個辦法,既解決了凡項目進駐都面臨土地指標短缺的尴尬問題,又便於政府對產業進行規劃和引導,也便於形成規模效益。上了規模成片成園後,土地的價值也會“水漲船高”。
據悉,古鎮發展的“工業地產”,首期在東岸東路沿線規劃約100畝,已進入前期階段。但目前相關的政策還在進一步細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