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雲門寺
日期:2016/12/14 18:40:01   編輯:古代建築史 雲門寺系建於唐代的一處禅門古剎,據《惠安縣志》載,在添奇鋪小溪雲門山東麓,大慧禅師肇基,寺宇由佛殿三重九落、呈梯狀構建,頗具規模。添奇鋪小溪即現在的塗嶺鎮秀溪村,這裡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唐時的驿道即從村中通過,那時的小溪一帶曾是一個繁榮的集鎮,大慧禅師在此擇址建寺,自有他的道理。據說大慧禅師不但在佛學上有高深的造詣,而且精於堪輿和易學,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是個世外高人。他與羅隱的一段交往,足見一代高僧身上留存著文人逸士的風懷。
羅隱,原名橫,浙江余杭人,與羅邺、羅虬並稱“江東三羅”,是一個才華超拔的詩人,閩南俗稱“羅遠仙”。《五代史補》載他“在科場,恃才傲物,尤為公卿所惡……”竟然“十舉不中”。科場失意,志不得伸,給羅橫打擊太沉重了,於是改名“隱”,開始了他南下的流浪生活。他入惠的第一站就來到雲門寺。大慧禅師久聞羅隱之名,兩人談經論道、吟詩作賦,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慨。
於是,雲門寺成了羅隱遠避塵囂靜心讀書的好所在,寺宇東面的那棵古榕樹下就是羅隱當年的讀書處,可惜遺址無存,而那株千年榕樹依然枝繁葉茂,古老蒼勁。
在流浪生活中飽嘗人生冷暖的羅隱,對大慧禅師待他如此優禮有加,一直耿耿於懷。某日,大慧禅師終於吐露心曲:“先生可識得這裡的山勢水象否?”羅隱說:“山青水秀,民風純樸,山好水好人更好?”大慧禅師哈哈一笑:“此地背靠象峰山,面對天馬山,兩山之間匯成一條小溪潺潺流淌,屬青龍入海的氣象。貧僧在此擇址建寺,自然頗費苦心。雲門寺現在僧眾百人,香火鼎盛,但凡事興衰皆有因果,惟先生方能使雲門寺流芳於世。”羅隱說:“大師有何指教?”大慧禅師語重心長地說:“貧僧曾推算了先生的生辰八字,實在貴不可言,若生在皇室,自是九五之尊,惜哉時運不濟,也是天數。貧僧已經講過,此地為青龍入海的氣象,只可惜面前的天馬山擋住了青龍入海的去路,只有釣起溪中的蛟龍借助它來移山填海。”羅隱笑道:“學生一介寒儒,如何有此本領,大師見笑了。”大慧禅師拿起一根釣魚桿,說:“先生只須拿著這根釣魚桿在溪中垂釣百日,便有奇跡出現。”羅隱按照大慧禅師所言將信將疑到溪中垂釣,可惜百日未滿,這個計劃卻被寺中的一名和尚無意破壞了,氣得羅隱連連咒罵:“頂倒下倒,中間留一殿供三寶。”雲門寺以後果真逐漸荒廢,只剩下中間的大雄寶殿。這些僅是傳說而已,但畢竟與雲門寺有某些淵源。至宋時,給事中江常又對雲門寺進行了一次較大的修葺。
延至南宋末年,元兵南侵,南宋遺臣陸秀夫擁幼主趙沿福州南逃,夜宿南埔柳厝村,曾依托雲門寺作為根據地(寺中至今仍保存有當時的石馬槽),拼死抵抗元兵,因寡不敵眾,雲門寺被元兵徹底焚毀。陸秀夫擁趙逃至廣東崖山,又被投降元兵的宋朝奸臣張弘范帶兵追殺,最後,陸秀夫含淚抱著九歲的趙跳海自盡。歷經兵禍戰亂的雲門寺在元、明雖有幾度重建,但規模大不如前。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雲門寺又進行了一次修建,雖然已沒有了原先的規模,但仍然不失富麗堂皇。乞假榮歸故裡的宰相(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特地從安溪湖頭來到雲門寺親書“雲門禅寺”的匾額,給雲門寺增添了幾多光彩,寺宇也再度重興。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本鄉進士、奉政大夫、浙江紹興府清軍同知陳煥世為雲門寺撰寫碑記。該碑現存寺中,為後人提供了一個歷史的見證。
今日雲門寺,由於眾多原因,已今非昔比,但風骨猶存,古人的足跡尚在,目前地下的古磚瓦、古建築基址、柱礎等比比皆是,有關記載雲門寺的文字和種種傳說見之諸多版本,這對研究雲門寺的歷史以及泉港的宗教文化自有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