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 翼然而立的中式傳統古亭之美

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 翼然而立的中式傳統古亭之美

日期:2016/12/14 22:02:44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中國古典建築,亭台樓閣,廊橋水榭,妙趣橫生,韻味深遠。其中的亭,翼然而立,靈巧輕盈,楚楚動人,風韻獨秀。一隅翩然若飛的古亭,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建文化,無論是曲水流觞、盛世雅集的蘭亭,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醉翁亭,或是“與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亭,皆將亭之文化意蘊彰顯而出,演繹著中國古建藝術的深邃與曠遠。


  《釋名·釋宮室》雲:“亭,停也,人所停集也。”亭是園中“點睛”之物,亭原是供旅人途中遮蔭避雨,稍事停憩的簡易建築。供過往行人歇腳,稱為路亭。有些路亭會有壁畫和雕刻,文人墨客途經此處,觀其景致,品其聯額,亦會借題發揮,即興作詩,題於亭壁,於是乎,路亭便成了詩亭。


  亭,自古送別之所,古驿站十裡一長亭,五裡一短亭,“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樓中人望盡天涯路,柔腸百轉難解相思苦。“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手執著餞行杯,眼閣著別離淚……好去者,望前程萬裡!”那崔莺莺十裡長亭送別張生,盼他早日高中歸來,雖有離愁,更多的卻是歡喜與企盼。


  大凡風景勝地,多有亭綴其間。泰山天柱峰頂西面有望河亭,每至晚霞西映,山亭一片火紅,可觀“黃河金帶”和“雲海玉盤”。四川青城山的茅亭,杉木為柱,樹皮蓋頂,抑或干脆依樹而建,就其干為柱,以其根為凳,枯枝古籐裝修欄桿,不似雕工,勝似雕工,極具天然情趣,與清幽的山林景色融為一體,如自然生長,生機勃發。楊萬裡《池亭》一詩中言道:“小沼才階下,孤亭恰水邊。揩磨一玉鏡,上下兩青天。”且看小橋那頭,綠樹掩映中隱現翹角飛檐,青荷擎蓋,綠柳垂青,倒影如畫,別有天地在人間。


  亭是中式古典園林的幽雅小品,它空靈、通透,極具詩詞畫意的空間之美。《園冶》中說,亭“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橫圭、八角到十字,隨意合宜則制,惟地圖可略式也。”


  亭之妙處,在於“虛”,在於“空”,虛空納萬境。清代畫家戴醇士說:“群山郁蒼,群森荟蔚,寧亭翼然,吐納雲氣。”一座空亭竟成為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交點,和山川精神聚積之地。金元時期的畫家倪雲林每畫山水,多置空亭,張宣題倪畫《溪亭山色圖》詩雲:“石滑巖前雨,泉香樹杪風,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


  小紅橋外小紅亭,小紅亭畔,高柳萬蟬聲。蘇州網獅園,有亭名“月到風來”,風月為我所有矣。靜坐亭中,觀行雲流水,鳥飛花落,佳境天成,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天地之間若是沒有了亭,將缺失多少自然生命的生機意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