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宗廟是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在古代一定時期內,只有帝王才有權利建立宗廟,但規格數量都不相同,由此形成了嚴格的宗廟制度,即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准設廟。那麼庶人該如何追思自己的仙人呢?而後來的家族祠堂與當時的宗廟制度又是什麼關系呢?
追述宗廟制度,是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到了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可以說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但有一點必須提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但是這些家族宗祠,只有後來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依然稱宗祠。
在大小城鎮,凡大家族都設祠堂,正廳一般用來供奉祖先和進行議事,由族長主持,另外祠堂中的主祭---稱宗子,還有管理全族事務稱宗長,可以說家族祠堂是舊時宗族制度的產物,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征,但它的建制並無明文規定,規模也有大有小。
隨著社會的發展,它除了供奉和議事之外,還具備了越來越多的而功能,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裡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裡上學。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用材,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漢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並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征的同時,也是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還是當時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漢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這座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的的聖殿,是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的延伸。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