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千年 商品住宅也可傳承古建輝煌
日期:2016/12/14 22:00:42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太原古建文化令人驕傲
我是土生土長的太原人,每次聽到知名學者講起太原文化歷史,我都特別興奮和激動。
太原老城的范圍即明清城牆范圍大至是南至迎澤大街,北至北大街,西至新建路,東至建設路,太原老城有一半在迎澤區。而在宋代,太原城有四分之三在現在的迎澤區,明代太原城有近一半在迎澤區。這個地方出過很多傑出的人物,還有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還有留存至今的璀璨古建,這些都是太原人的精神財富、文化靈魂。
時至今日,留存在老城內的建築已經為數不多。有始建於元代的清真寺、明代的崇善寺、元代始建明清擴建的純陽宮,還有清末建的文廟、清末明初建的山西大學堂舊址等。今天的太原古建,多數都是歷史上地位重要、規模龐大、建設精美,或者有一定宗教、文化意義的建築,他們就是太原悠久歷史的見證。
這些紅牆碧瓦、匾額楹對、牌坊亭榭、閒庭幽徑,讓人沉醉,讓每一個太原人備感驕傲。
太原古建留存至今歷經磨難
因為中國古建築用材缺乏永久性及建築形態的特殊性,太原留存到現在的古建並不多。特別是經過歷代戰爭、災禍和社會更迭、變遷與發展中不斷毀壞與減少,能保存下來的,實屬不易。
中國古建和國外的古建有很大不同。在用材上,中國的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就地取材、施工方便,建造時間短;而西方的古建築多是以石材為主,施工緩慢,建造時間長。中國古建築多是平面式布局發展,強調組群空間藝術,通過房屋圍合院落式空間,其核心空間就是方正四合院,通過這種單元式空間組合不斷擴展就形成規模不一的各類建築群;而西方古建築強調單體高大表現,用石材一層一層建,而且表面布滿雕刻、建設速度很慢,也比較堅固留存時間長久。中國的建築格局是外封閉內開放,中間的院子是家庭的生活中心;而西方的是以建築單體為中心,追求開朗藝術風格、周圍是開放的。
橫亘古今的太原古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是太原這座城市寶貴的文化財富。它們不僅僅是太原的,更是屬於中國的,世界的。
建築是為人們生產生活服務的,在創造美好生活、傳承歷史文化和民俗傳統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美好的、高標准的生活環境與居住條件,一直是人類生活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