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天塹通途興古道(2)橋興八閩

天塹通途興古道(2)橋興八閩

日期:2016/12/16 19:24:0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四、濟世安民通濟橋
據《泉州府志》記載,泉州臨漳門外筍江卜有幾座古橋,‘“泉,水國也,夾以兩江。筍江绾西北水入海,有石筍、順濟兩橋:洛陽江绾東北水入海,有萬安、烏嶼二橋,皆鞭石潛犀,力相伯仲”。其中,石筍橋的年代更為久遠,最初建於宋。石筍橋又稱通濟橋,是泉州的名橋。據明朝朱鑒的記載,宋皇佑元年(1049年),太守陸廣在石筍江修建了一座浮橋,就是石筍橋。嘉佑年間(1056-1063年),橋斷,太守盧革與本觀和尚共同重修了此橋,並在兩岸修建橋亭,為橋題名‘“濟民”,其寓意大概在於濟世安民。至宋元豐元年(1078年),浮橋又斷,轉運判官謝重規再修斷橋,並改名為通濟橋。由於浮橋很不結實,非常容易受各種自然條件的破壞,通濟橋建成後不久又毀。到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文會和尚改浮橋為石橋,前後修了將近十年,直到ll69年,這座橋才最終完工。修完後,全橋長75丈5尺(約251米),寬l丈7尺(約5.6米)。兩側沒有護欄。慶元年間(1195-1200年),了性和尚在通濟橋邊又修了三座小石橋,與原橋相接,形成了現在的橋形。
宋朝王十朋曾作詩一首記錄修橋過程,詩中有雲:“五丁挽石投浩渺,萬指硺山登峋嶙。辛勤填海效精衛,突兀橫空廷海蜃。”五丁挽石,精衛填海,說明通濟橋有可能是采用拋石築基的方法修建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