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式古典園林禅境之流觞曲水,筆墨渲染

中式古典園林禅境之流觞曲水,筆墨渲染

日期:2016/12/14 22:02:2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園林禅境之流觞曲水
若說中國書畫乃至流芳百世的文學作品是用筆墨來宣洩,或是器宇軒昂、雄渾傲然的凌雲壯志,又或是杏花煙雨、千山暮雪的自然境界。那麼中式設計園林景觀則是,以壁石為紙,草木為繪,更兼流觞曲水,構成“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雖由人作,宛若天工”之“禅境”。更是堪稱有樹影必有粉牆,有風必有松濤,有雨必有芭蕉,有月色必有荷塘等,從而在現實中構築理想中才可以觸及的“海市蜃樓幻景”。


  無論是築屋鑿石,疊山理水還是植物栽種,構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寄托了設計者豐富的情感、哲理與聯想。用景物具體、鮮明、生動的形象,誘發觀者內心的共鳴,使人感受到,不為外物所羁絆的自由心性,怡情於園林藝術之中。這使得禅境與山水、園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每一種優雅淡然的“禅境”,都是景觀設計師的獨創,是從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觸時突然的領悟和震動中誕生。因此,“禅境”因“悟”而得,而“悟”是一種心境的領悟,恰如拈花微一笑間領悟世間紅塵微妙至深的禅理。園林為他們提供了尋求寂靜與靜思的場所,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之中發現永恆。“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園林景觀中有聲更覺靜的氛圍表達了佛教的虛空和荊棘,給園林渲染了禅的氣氛,引起人的禅思。

園林禅境之虛實空無
中式設計園林有著“物我相親,情景交融”的境界,有著升至人景交融,不分彼此的“暢神”。即以天地為廬,思接千載,視通萬裡的禅境。正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等,正是禅宗對“意境”的解悟,所表現的並非空無,而是通過“無”和“空”來映襯“有”。通過“有”來形容“無”,從而使“有”與“無”虛與實自由轉換,不著形跡。


  青原惟信禅師有言:“未參禅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達到“禅境”的中式設計園林景觀,便可“以追光蹑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實現景觀之最高境界。在這充滿禅意的中式園林中,會令人感受到親近自然、物我相融的意境,使人悟出生命的真谛與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