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故宮文物在抗戰烽火中閃耀

故宮文物在抗戰烽火中閃耀

日期:2016/12/14 11:24: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933年始,故宮博物院為防日寇劫毀,把約1.3萬箱文物精品遷往南方。地迤萬裡,輾轉顛沛,這批文化瑰寶才得以基本完整保存。故宮文物南遷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有機組成部分,完整保護這批文物是抗戰勝利的成果。故宮文物的保護過程,對於抗戰精神的形成、民族認同感的增強起到了積極作用。故宮在這期間舉辦的一些國內外展覽,收到了良好效果,產生了重大影響。

 

  保護中華文物根脈

 

  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故宮即著手進行文物動遷的准備。1933年1月3日,日寇攻陷山海關,不久又大舉進攻熱河,故宮遂決定於1月31日將文物南運,2月5日正式起運。在故宮文物南遷消息見諸報端後,輿論嘩然,形成反對和支持兩種聲音,持續達半年之久。反對者認為,大敵當前,政府應首先保護土地和人民,而不是古物;日寇入侵之際,政府將文物運出北平(今北京),會影響人心,引起社會不安。

 

  故宮文物該不該南遷,爭論雖然激烈,但其實質是如何看待故宮文物。在爭論中,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即故宮文物不是一般的“古物”、“古董”,而是國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它的價值是不可用幣值衡量的。故宮文物南遷是基於敵強我弱、抗日戰爭將是一個持久長期過程所作出的決策。有關部門認為,敵人入侵,失掉土地還有收復的可能,而文物若留在原地不動,只有被毀損的危險。於是,故宮不顧一些人的反對,仍然堅持進行遷運。

 

  故宮文物為清宮舊藏,是中國歷代皇室收藏的延續與僅存碩果,它們以其宏富的古代器物、圖書典籍、檔案文獻以及壯偉無比的紫禁城宮殿,成為中華文明重要的成就和代表。故宮文物的最大特點為它們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是源遠流長且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的載體與見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根脈。因此,保護故宮文物,是保護中華文化根脈的重要舉措。故宮文物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價值,也正是中國人民對其竭盡全力保護的特殊意義所在。

 

  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之光

 

  故宮博物院在輾轉流離中,仍然不忘博物館的職責,在可能的情況下,努力辦好文物珍品展覽,以弘揚中華文化藝術,發揮博物院的教育職能。故宮在國外舉辦的文物展,最重要的是1935年11月到1936年3月赴英國參加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當時東北已經淪陷,全面抗戰即將爆發,舉辦這樣的國際性展覽就更為不易。早在一年前,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為提升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倡議舉辦“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除向歐美各國征集中國藝術品參展外,又邀故宮及中國其他公私收藏共襄盛舉。國民政府以此項展覽將可敦睦中英邦誼,促進文化交流,應允參展。經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交教育部與故宮博物院會同辦理,並成立了“籌備委員會”,由馬衡院長及多位專家學者作為委員,負責征集、選定參展文物。此次參展文物總計1022件,其中故宮博物院735件。“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開幕後,英王喬治五世偕王後、瑞典王太子等歐洲貴族名流,皆親臨觀賞。在歐洲,“故宮文物首次正式作為民族藝術的再現”,並且展示了當時“國民政府尋求國際政治認同的嘗試與努力”。

 

  1938年1月,故宮博物院又接國民政府行政院指示,選取文物精華參加“紐約世界博覽會”。故宮遂自貴陽庫房中精選歷代書畫卷冊、清代檔案文獻等265件,編制了目錄,准備參展。這年10月,由於武漢淪陷,故宮文物參加“紐約世界博覽會”之事遂寢。

 

  在國外的另一次成功展覽是在蘇聯。1939年,蘇聯政府的藝術部門為提升其國內民眾對中國歷史文化以及抗戰民心士氣的了解,決定仿照英國辦理“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的方式,在莫斯科舉辦“中國藝術展覽會”,由國立東方文化博物館籌備。故宮博物院自重慶、成都、安順等處庫房,精選商周銅器、玉器、唐代以降書畫、宋元缂絲等文物共100件,並編撰了圖錄說明。這些文物9月底運抵莫斯科。1940年1月2日,“中國藝術展覽會”於莫斯科國立東方文化博物館揭幕,應邀出席的蘇聯黨政軍要員、社會名流、各國外交人員、文藝界與民眾團體代表達3000余人。1941年3月,移至列寧格勒展出。兩地展覽均受到蘇聯民眾的盛贊。6月,因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為保障文物安全,提早結束了在列寧格勒的展出。1942年,參展文物運回重慶。

 

  在日寇空襲陰影下舉辦展覽

 

  故宮文物在赴國外展覽前後,都要在國內展出,以飨民眾。如赴蘇聯參加“中國藝術展覽會”的文物,回國後參加了“教育部第三次全國美術展覽會”。

 

  故宮博物院也盡力在國內舉辦展覽。在把文物運往四川的西遷前夕,故宮曾選送文物參加“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1943年,故宮文物的展覽就先後有重慶書畫展、貴陽書畫展、成都特展等,以報答西南民眾。這幾次展覽,共同特點是精心選擇展品,認真布置展場,注重講解宣傳,在播遷中不間斷地傳揚中華文化,藉此振奮民族精神,對當地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故宮西遷書畫告別西南父老展覽,就很有代表性。為了報答西南父老協助運輸、保衛之勞,使其能飽覽祖國文化瑰寶,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特呈准行政院,1943年12月至1944年1月,在陪都重慶舉辦了一次西遷書畫告別展覽會。精選書畫作品142件,為晉唐宋元明清名家之作。此外,宋高宗《賜岳飛敕》、李公麟《免胄圖》、黃道周詩翰等關於民族意識的作品,以及有關西南人物或地方文獻者,被重點選出參加陳列。在展覽會當場發送的《書畫展覽會展品目錄》上,“參觀須知”第7條為“如有空襲消息請來賓退出”,顯示出戰時的獨特氛圍。這是故宮文物在抗戰後方最重要的一次公開展覽。

 

  正如馬衡院長所說,這一系列國內外展覽“結果不獨在闡揚學術與國際聲譽方面,已有相當收獲,即於啟發民智,增進一般民族意識,亦已有影響,成效頗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單位:故宮博物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