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戰火起,古城毀,僅剩土牆

戰火起,古城毀,僅剩土牆

日期:2016/12/13 23:04:36      編輯:古建築紀錄

城陰城遺址。

城陰城遺址。
  城陰城遺址。

高密古城門樓側景。
 

  《城陰城遺址牆志》記:“城陰城,始築於戰國,周長8000米,秦置高密縣,為縣所治,西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齊悼惠王之子劉印為膠西王,都此。”2012年12月31日,記者來到了位於高密市井溝鎮西北部的寨莊村南的城陰城遺址。放眼望去,遺址的外牆東西約為50米,南北約為30米。據介紹,2001年,高密市政府撥款在此地建立圍牆、銘文、刻石、鋪路、綠化,使城陰城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現存遺址剩一段土牆

  2012年12月31日,記者來到了位於高密市井溝鎮西北部的寨莊村南的城陰城遺址。放眼望去,遺址的外牆東西約為50米,南北約為30米,院內的四周植滿了松柏樹,而位處院落中央的遺址則又被一個約為 30厘米高的水泥圍牆圍護了起來。所謂的遺址,如今只剩下原先城池的一段土質殘牆,長約30米,寬約5米,高約3米,上面長滿了盤根錯節的刺槐樹和雜草,一片蕭索荒涼。在遺址北面,則是城陰城遺址石碑,上面刻錄著城陰城自建立至今,興衰存亡的歷史。

  據了解,春秋至戰國,在高密版圖上,當時存在兩大城邑,一曰夷維,即今高密市治;一曰高密,即今高密西南城陰城。城陰城是一個民間的叫法,第一個“城”是指齊長城,第二個“城”是指齊長城北部的高密城。按傳統慣例,“山”和“城”的南部為陽,北部為陰,高密的這座大城因位於齊長城以北,所以俗稱為“城陰城”。城陰城本是一座方城,西南和東北的長度都為2000米,周長8000米。城西五裡為濰水(現濰河),城東為溝河,北面不遠則是現今的峽山水庫。整個城址處在濰河中流,兩面環水 ,西部為平原,土壤肥沃,很適宜居住。

  據當地居民介紹,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城牆遺址還是比較大的,1950年以前,北城牆還殘留著一段最古老的城牆。後來村民建房用土等,造成遺址面積急劇減少。1986年,城陰城遺址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保護范圍為遺址周圍三十米內。2001年,高密市政府撥款在此圍牆、銘文、刻石、鋪路、綠化,使城陰城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曾為濰水之戰主戰場

  “楚漢之爭三大戰役之一的濰水之戰的主戰場就在這裡。”高密市人文自然遺產保護促進會的劉主任告訴記者,漢三年,漢大將韓信滅趙國後統兵東進,與楚國大將龍且的25萬楚軍夾濰水決戰,而楚軍指揮部就設在城陰城,韓信采用“嚢沙壅水”的辦法,在今井溝西南的濰河下壩處施計,大敗楚軍,殲滅龍且兵團。此後漢軍由“楚漢對峙”的“下風”轉為戰略進攻。濰水之戰,以少勝多,扭轉了楚漢之間的根本局勢,成為楚漢時期重要的一場轉折性戰役。

  據悉,城陰城最初修建的目的就是為了軍事。公元前4世紀初,齊國和南面楚國的勢力都在膨脹,齊國為了遏制楚國北擴,重修了齊長城,西起平陰縣黃河崖之防門 ,經秦山北麓,橫穿萊蕪、臨朐 、諸城、莒縣,東南至今膠南縣入海。齊長城綿亘近千裡,蜿蜒聳立山嶺之上,工程浩大、氣勢雄偉。

  城陰城距離齊長城“諸城段”不過幾十裡路,這裡西傍濰河,南望巴山,交通四通八達,物產豐富,是齊國東部有名的糧倉,軍事位置十分重要。在冷兵器時代,城陰城無疑是齊國的南部重鎮,名副其實的齊國南大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雖然城陰城的古城已經不存在了,但從它留下的形跡和史料中,卻不難窺見這座城池由繁華走向沒落的歷史。劉主任告訴記者,西漢剛立國(前201年),這裡就是膠西郡治所,轄境約今膠河以西整個高密及高密北部、西部一些地區。漢文帝十六年改膠西郡為膠西國,都城設在高密。漢宣帝本始元年膠西郡改成高密國,仍建都高密,歷四代。

  城牆東西長1950米

  從“膠西國(郡)”改為“高密國”,說明高密國的轄區比膠西郡(國)時期大大縮小了,已配不上膠西郡(國)的稱呼了,只能用一個較具體的地理名詞“高密”了。至南北朝,城陰城已然不復兩漢時的繁華。北魏時期大臣刑杲稱王反叛,與中央軍在城陰城拉鋸作戰,城陰城初受戰火。不久,流民耿翔起兵“寇掠三齊”,城陰城再受戰火。北齊末年,後周滅齊時,城陰城又再度淪為戰場,最終被付之一炬。

  據李儲森《山東高密城陰城調查簡報》了解到,城陰城應略為長方形,四周夯土城牆。高約10米,寬約20米。南北長1850米,東西長1950米,總面積是3607500平方米。城牆外有護城河,四周開城門 6座。城內縱橫4條大道,其整個布局分配合宜,對稱壯觀,充分展現了漢代方城構建風貌。前中區有兩座較大的宮殿遺址,兩座宮殿的東 、西、北三面布有許多個大小不等的建築群。城區還有許多手工業作坊遺址,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整個遺址文化遺產非常豐富。古城周邊還存有許多漢墓群,大小近千余座。透過這些,不難想象城陰城往昔繁市富邑的興盛景象。

  站在城陰城的遺址前面,遙想2300多年前的古城,歷經八街九陌與烽火狼煙的跌宕起伏,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沒落,不禁讓人唏噓感歎。殘垣的黃土,淒涼荒蕪,雖不能再現昔日的繁盛,但卻見證了高密的歷史變遷,它將最寶貴的歷史財富存留了下來,也讓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觀念深入人心。昨日的輝煌與毀滅承載著太多說不完的老城故事,猶待後人繼續去探索,去聆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