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填海建房”別成“火中取栗”

“填海建房”別成“火中取栗”

日期:2016/12/14 20:40:14      編輯:古建築紀錄
       填海成本每畝20萬元,之後上千萬元賣給開發商,開發商再以“海景房”為賣點,每平方米幾萬元賣給購房戶。——在國家勒緊18億畝耕地紅線、加大樓市調控力度的情況下,當前部分沿海城市出現一股“填海建房熱”。

  房地產開發熱難以消退,而18億畝耕地紅線不容突破,土地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向海灘要土地,不啻是個低成本、高收益的路徑,15-20萬/畝的圍海造地成本,轉手即可賣上數百上千萬,當然會刺激沿海一些地方政府“戰略轉向”的沖動,開發商更樂意以 “海景房”的建設而推波助瀾。

  正如不少專家普遍認為的那樣,不加節制地盲目填海造房,潛藏著很多隱患,僅從“宜居”層面來說,不但有高濕、高溫、高熱“三高”之憂,一旦發生地震或者海嘯,更將是災難性的後果,因而,大規模發展海岸線房地產業,吸引大批民眾聚居海邊,不啻是在玩火。
    大家之所以看好填海造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規避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如果地方政府繼續為追逐房地產財政和政績,主導、支持過度開發“海景房”,勢必會大大消彌中央政策的剛性,讓調控預期大打折扣,既損害政府信譽,也挫傷民眾信心,影響社會和諧,對房地產業大舉轉戰海邊的動向不容忽視。
    不講究海域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過度填海造房,不但會對海防林等海岸線自然生態造成直接破壞,而且難免會造成泥沙淤積,影響江河的洩洪能力和港口的航運功能。而且受暴利的驅使,填海造地未經必要的沉澱期即投入房地產開發,住房質量的安全性顯然難以得到切實保障。
    據26日海南日報報道,洋浦經濟開發區從去年9月至今年5月僅8個月的時間,已完成填海造地約1。2萬畝,今年6月底前還將新增填海約3652畝,總計完成1。57萬畝的填海造地任務,在遼寧、廣東、山東等沿海的“圈地運動”同樣如火如荼。 “海景房”景觀雖美,但保持理性,科學開發,千萬別讓“美色”給蠱惑,冒火中取栗的風險。(范子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